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6年  第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沉积学进展
吴崇筠
1986, 8(1): 1-7.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01
摘要(648) PDF(280)
摘要:
近廿多年来,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和其它矿产需求的增加和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保护,以及边缘学科与新技术的兴起,使沉积学的研究领域更为扩大和深入。它已从人类熟知的大陆扩展到两极和荒漠的研究;从陆地和大陆边缘海域扩展到深海的研究;从区域地质调查扩展到全球的研究;从寒武纪以后的地层扩展到前寒武系的研究;从地壳浅部扩展到地球深部地幔地核以至宇宙其它星球的研究等等,这些都标志着地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一个加里东期的裂陷槽——对浙西早古生代沉积盆地成因类型的新认识
夏邦栋
1986, 8(1): 8-21.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08
摘要(760) PDF(379)
摘要:
早在40年代,著名的苏联地质学家H·C·沙茨基在系统研究古地台构造时,发现古地台边缘普遍存在着一种“横向边缘构造”。早期,他称之为“横向边缘拗陷”(沙茨基1946,1947);随后在1960年,他正式将这种构造命名为裂陷槽,意指初生的槽沟。按沙茨基的说明,它是地台边缘狭长形的盆地,其走向横切地台同与地台毗邻的地槽褶皱带的交线的延展方向。裂陷槽所在就是地槽褶皱带以一定的角度(称为内角)突入地台的部位。
东濮凹陷盐岩形成环境
顾家裕
1986, 8(1): 22-28.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22
摘要(683) PDF(359)
摘要:
东濮凹陷随着大量油气资源的发现,对凹陷内巨厚盐层的成因及盐的来源已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笔者仅就凹陷中成盐环境作尝试性的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教。
早第三纪凹陷内油气分布规律的探讨——以华北含油气区为例
杨兆宇
1986, 8(1): 29-35.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29
摘要(558) PDF(265)
摘要:
华北地区的石油普查勘探,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早第三纪凹陷内油气分布的规律,已发现有十四种类型的油气田,探明××亿吨石油地质储量。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玄武岩系构造-岩石学问题初步研究
徐永元, 秦德余, 汤福生
1986, 8(1): 36-49.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36
摘要(542) PDF(298)
摘要:
自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以来,中国东部大陆的地壳运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沉积盆地发育及玄武岩浆活动均受到周围板块构造运动的制约。研究中新生代玄武岩系的时空分布、岩石化学特征和演化规律以及玄武岩浆起源、演化与构造活动和含油气盆地发育的内在联系是我们力图尝试的新课题。
试用数学地质法研究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
王少昌, 傅锁堂
1986, 8(1): 50-57.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50
摘要(627) PDF(357)
摘要:
本文据煤层中所测的镜质体反射率(Ro)代表煤系热演化地温指数的论点、煤热模拟试验过程中热演化指标(Ro)随温度成函数递变的规律,研究煤系地层在不同地史过程中的Ro值与其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 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分布面积达二十三万平方公里。据现有资料,笔者整理了井下及地面123个煤样的Ro数据及二十一口井Ro值纵向变化资料,利用四口深井井温曲线及部分中、深试油井井温曲线作参照对比,结合区域构造及地质发展历史对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中Ro值及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地质的方法进行了赏试性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油气勘探。
估算油气资源量的HASP方法浅释
程学福
1986, 8(1): 58-71.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58
摘要(764) PDF(249)
摘要:
HASP(Hydrocarbon Assessment System Processor)方法是加拿大沉积与石油地质研究所建立的一种油气资源评价方法。该方法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把油气资源量看成是多个随机变量(地质参数)的函数,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其概率分布,并通过勘探层、地质风险分析和油气藏规模的条件概率分布等概念建立起全盆地(或区域)油气资源潜量估算的随机抽样模式。可以说,HASP方法是目前油气资源潜量估算方法中较为精细的一种。1980年以来,我部有较多的单位在应用这个方法。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目前在方法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仍然是对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笔者根据近年来学习和实践的体会,对该方法试作一浅释,以期和从事这一工作而又缺乏统计数学基础的地质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应用中的问题。
用透明孔隙模型研究油层残余水的形成
曲志浩, 孔令荣
1986, 8(1): 72-78.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72
摘要(601) PDF(355)
摘要:
利用透明孔隙模型直接考查多相流体渗流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卅余年历史。美国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陆续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其所使用的孔隙模型也各有差异,最早多用玻璃球或树脂球模型,后用砂子填充或直接在玻璃板上刻蚀各种网状模型。1972年马斯特(R.F.Mast)采用在玻璃板上喷防腐剂,然后用氢氟酸腐蚀的办法,可以得到类似于实际孔隙系统的人造模型,该种模型较接近实际岩石孔隙,但不便于作定量研究。最近沃德洛(N.C.Wardlow)和莫罗(N.R.Morrow)等人仍使用刻蚀精细的网状模型和规则的腐蚀模型进行定量研究。我国用透明模型进行流体渗流研究还刚刚开始,郭尚平和黄延章等的《多相系统的微观实验研究》是国内所见唯一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凝析油的气相色谱分析
武杰, 张以珈
1986, 8(1): 79-83.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79
摘要(653) PDF(279)
摘要:
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凝析油的成因热演化程度及母质来源的探讨,需要更为详细的凝析油组成数据。随着毛细管色谱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石油烃类复杂混合物分离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本方法主要采用高效石英毛细柱,OV—101固定相,选择适当的实验条件,较好地分离了凝析油全烃和轻油镏份正辛烷以前的单体烃63个组份,同时使用程序升温及Van Den Dool保留指数值进行轻油单体烃谱峰的定性分析。
热分析技术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划分未成熟干酪根类型和预测油气资源的DTG法
钱吉盛, 陈一平
1986, 8(1): 84-89.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84
摘要(768) PDF(308)
摘要:
目前,对干酪根结构的研究和类型的划分,方法较多,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均取得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但就其研究效果和深入程度来说,则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以DTG曲线为依据,对干酪根有机质热分解反应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粒度参数算法
张祖葵
1986, 8(1): 90-93.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90
摘要(544) PDF(267)
摘要:
对于粒度分析资料的整理和统计,作者在一台可编程序的袖珍计算机(CASIOFX-602P)上,运用符号语言编制了粒度分析参数算法程序。该程序可算出每个样品的粒度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等9个参数,从而为样品总体、剖面总体和构造总体等研究提供了方便。
在1106型元素分析仪上用峰高法代替积分值计算有机元素
宋革稀
1986, 8(1): 94-96. doi: 10.11781/sysydz198601094
摘要(486) PDF(308)
摘要:
在使用1106型元素分析仪过程中,积分仪经常发生故障,致使整台仪器无法进行分析测试工作。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根据测定的原理,采用了峰高法代替积分值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积分值法相比较,其误差都小于允许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