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9卷  第3期

目次
目录
2017, 39(3): .
摘要(300) PDF(214)
摘要:
盆地·油藏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烃灶动态演化分析
刘光祥, 罗开平, 张长江, 管宏林, 曹清古, 陈拥峰
2017, 39(3): 295-303. doi: 10.11781/sysydz201703295
摘要(858) PDF(344)
摘要: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具有早熟、过熟的特点,烃灶形式转换(即干酪根热解型烃灶演变为古油藏裂解型烃灶(简称油灶))及由此导致的接力供烃是高-过成熟下古生界层系高效成藏的关键。因此,烃灶动态演化分析及准确定位是勘探选区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四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热体制的分析,应用TSM盆地模拟系统,在烃源岩埋藏史、热演化史、生烃史分析基础上,刻画了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干酪根型烃灶的空间展布,再结合地史时期的古构造、流体势、有效储层的分析,用成藏概率法对“古油灶”进行了定位,实现了对烃灶的动态连续追踪。结果表明,牛蹄塘组烃源岩生、排烃高峰为加里东和海西期,烃灶中心位于川西南资阳-宜宾-赤水、盆地东缘的秀山-利川和川东北盆缘一带;至晚印支期(T3)末,伴随烃源岩普遍达到过成熟,且由于前期大量的生排烃,干酪根烃灶的供烃能力逐渐衰竭,取而代之的是前期形成的古油藏(古油灶)的接力供烃。资阳-重庆-宜宾及盆地南缘、北缘和东北缘是古油灶分布概率最高的地区。
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勘探开发进展与对策
黄东, 杨跃明, 杨光, 杨家静, 闫伟鹏, 杨智
2017, 39(3): 304-310.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04
摘要(1117) PDF(292)
摘要:
四川盆地侏罗系原油勘探开发历史悠久,“十二五”期间在致密油地质理论和现代勘探开发工艺等关键技术的指导下,系统开展了攻关研究,取得了多项新进展、新认识。但就目前的认识和勘探开发成效而言,仍处于致密油起步和探索阶段。要实现效益开发主要面临深化理论认识、突破关键技术、加大管理创新、科学有序推进等挑战。基于该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不可预见的国际原油形势,要实现四川盆地侏罗系的效益开发,需加强资源优选,落实“甜点”;突出技术攻关,突破瓶颈;加大管理创新,降本增效;科学合理组织,有序推进。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寒武系玉尔吐斯组沉积环境分析
陈强路, 储呈林, 胡广, 陈跃, 黄继文, 姜海健
2017, 39(3): 311-317.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11
摘要(1007) PDF(372)
摘要: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出露的寒武系底部玉尔吐斯组为层状硅质岩-黑色泥页岩-白云岩沉积组合。在露头实测的基础上,通过层序地层、岩石学、成烃生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研究,剖析其沉积环境,为盆地内部早寒武世早期岩相古地理和烃源岩预测提供依据。玉尔吐斯组下部层状硅质岩与中部黑色泥页岩构成三级层序SQ1,受控于早寒武世早期海侵和上升流作用,准层序为退积式叠置;上部中薄层白云岩与肖尔布拉克组下部白云岩构成另一三级层序SQ2,是海退背景下进积型沉积组合。2个三级层序的沉积环境经历了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浅水陆棚的演变,其中SQ1黑色泥页岩段为深水陆棚缺氧环境沉积,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白垩系-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储盖组合
岳勇, 徐勤琪, 傅恒, 席党鹏
2017, 39(3): 318-326.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18
摘要(1440) PDF(246)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中新生代地层沉积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继承了侏罗纪的沉积面貌,以陆相沉积占主导,从晚白垩世初到渐新世,受特提斯海洋壳扩张影响,海水多次自西向东侵漫到喀什、叶城及和田等地区,形成了西塔里木海湾。受同期全球海平面整体上升时期大规模海侵影响,塔西南上白垩统-始新统乌拉根组主要发育海相沉积,之后受同期全球海平面整体下降时期海退影响,始新统-渐新统巴什布拉克组为陆相沉积。塔西南晚白垩世-古近纪由于海平面的频繁变化,发育了滨海、浅海-潟湖相的碳酸盐岩、膏盐岩及泥岩沉积体系,形成了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碳酸盐岩与上覆古近系阿尔塔什膏盐岩及古近系卡拉塔尔组碳酸盐岩与上覆乌拉根组深色泥岩2套重要的储盖组合,是塔西南地区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重要领域。
北部湾盆地涠西地区W4井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梁世友, 倪春华, 曾广东, 周小进, 陈剑新
2017, 39(3): 327-333.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27
摘要(1058) PDF(176)
摘要:
北部湾盆地涠西地区于W4井渐新统涠洲组三段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北部湾盆地新区油气勘探突破。通过对W4井古近系原油及相关钻井岩心样品实验测试结果的研究,结合区内勘探新资料与邻区原油测试成果,重点开展了油源对比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认为,涠西地区W4井涠洲组三段油气藏属于断块型油气藏,其原油来自于母质类型较好的流沙港组成熟烃源岩,油气成藏受控于断层侧向封堵与盖层条件2个关键因素。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伏龙泉地区油气源及成藏特征分析
徐文, 李浩, 陈延哲
2017, 39(3): 334-340.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34
摘要(1711) PDF(130)
摘要:
利用天然气组成、轻烃、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条件,确定了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伏龙泉地区油气成因及来源,建立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伏龙泉地区泉头组-登娄库组天然气以煤型气和凝析油伴生气为主,油气源主要为下部断陷层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烃源岩,营城组和火石岭组烃源岩有部分贡献;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存在差异,陡坡带主要为深大断裂控制下的次生油气藏成藏模式,具有“近源、深大断裂输导、后期强烈反转调整”的成藏特征,缓坡带主要为侧向运移的原生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区下白垩统发育多套烃源岩、“Y”型断裂以及多个区域不整合面构成的三维网络输导体系,油气源条件与输导条件良好,同时嫩江组沉积末期强烈的构造反转运动形成的反转构造,提供了较有利的圈闭条件,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蛋白石硅质页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陈红宇, 卢龙飞, 刘伟新, 申宝剑, 俞凌杰, 仰云峰
2017, 39(3): 341-347.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41
摘要(1318) PDF(266)
摘要:
为研究硅质页岩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选取松辽盆地嫩江组低演化蛋白石硅质页岩和渝东南高演化五峰-龙马溪组样品,在X射线衍射分析基础上,采用氮气等温吸附技术,开展了成岩作用过程中蛋白石硅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较低演化的蛋白石硅质页岩比表面积和孔容均远高于较高演化的蛋白石硅质页岩,低演化页岩2 nm以上孔隙主要集中在2~3 nm区间,其次分布在20~30 nm区间,2 nm以下孔隙主要集中在0.6~0.8 nm区间,总孔容主要由10~30 nm区间孔隙贡献;高演化页岩2 nm以上孔隙主要集中在2~3 nm区间,2 nm以下孔隙主要集中在0.6~1 nm区间,总孔容主要由2~30 nm区间孔隙贡献。将五峰-龙马溪组硅质页岩与其相比,发现纳米孔隙在成岩过程中大幅丧失,孔容缩小至原始的1/3~1/10。五峰-龙马溪组硅质页岩中2~30 nm区间的孔隙对孔容的贡献最大,30~200 nm范围内孔隙有微小贡献,2 nm以下的孔隙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几乎消失殆尽,显示出成岩作用对不同孔径孔隙的改造程度存在差异性。
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为例
刘长利, 刘欣, 张莉娜, 陈贞龙, 李吉君, 王伟明, 马锋
2017, 39(3): 348-354.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48
摘要(1117) PDF(557)
摘要:
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测试,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储层开展了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等研究。结果表明:(1)溶蚀孔的形成不仅有长石溶蚀的贡献,而且还有长石蚀变形成沸石的二次溶蚀贡献;微裂缝的形成是石英在强烈压实作用下导致的硅质微碎裂;晶间孔和粒间孔的形成与成岩早期形成的白云石抑制压实作用的进行密切相关;(2)早期形成的绿泥石膜,因成岩环境的改变,脱出大量的铁和镁离子,并在水解溶蚀作用下与絮凝胶体形成叶片状绿泥石,封堵孔隙;(3)镇泾地区成岩序列演化特征揭示,早期碳酸盐胶结物自形程度比较高;绿泥石膜是成岩初期的产物,第二期绿泥石多呈叶片状产出;早期浊沸石交代斜长石,在后期的溶蚀改造为储层提供了较好的储集空间;长石溶蚀形成书页状高岭石。
叙利亚O油田Shiranish组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付育璞, 郑强, 庞雯, 夏东领
2017, 39(3): 355-361.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55
摘要(1451) PDF(182)
摘要:
利用测井、岩心、薄片、物性分析及压汞资料,对叙利亚O油田上白垩统Shiranish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研究,明确生屑滩灰岩和粉晶云岩为研究区主要储层类型,其沉积环境、储集空间、孔渗性能及孔喉结构均不相同。生屑滩灰岩储层以组构选择性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具有良好的孔喉结构,储渗性能好,其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及多期溶蚀作用控制;粉晶云岩储集层包括选择性组构孔隙和非选择性组构孔隙2种类型,具有中高孔、高渗特征,其形成主要受大断裂和白云石化作用的影响。
油气地球化学
西天山巴尔盖提花岗岩体年龄、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意义
高山林
2017, 39(3): 362-369.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62
摘要(796) PDF(140)
摘要:
巴尔盖提花岗岩体位于伊犁盆地北缘西天山博罗霍洛构造带。锆石LA-ICP-MS U-Pb年龄(374±7.0)Ma显示岩体侵位于晚泥盆世。岩石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其主量元素SiO2、Al2O3、K2O、Na2O的含量分别为70.72%~79.12%,9.87%~14.51%,4.13%~5.54%,2.87%~4.35%,富碱、高钾、低镁钛,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N为7.61~16.31,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和Th等,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总体显示了I-A花岗岩过渡特征。区域上地层不整合关系、沉积特征及地球化学构造图解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巴尔盖提花岗岩体形成于晚泥盆世区域性造山后伸展背景,与石炭纪火山-沉积建造构成了晚古生代完整的开合构造演化旋回。
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地区侏罗系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彭清华, 杜佰伟, 谢尚克, 郑博
2017, 39(3): 370-376.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70
摘要(1277) PDF(146)
摘要:
以烃源岩抽提物的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剖析了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地区3套主要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探讨了其沉积环境和成熟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下侏罗统曲色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C21+C22)/(C28+C29)、Ts/Tm、C31藿烷S/R及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以腐泥型、腐殖腐泥型海相有机质输入为主,呈成熟烃源岩特征;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以相对较低的Pr/Ph和C19/C23三环萜烷比区别于其他2套烃源岩,沉积于较强的海相还原环境,呈腐殖腐泥型、腐泥型有机质输入和低熟-成熟烃源岩特征;中侏罗统夏里组烃源岩沉积于低盐度海陆过渡环境,有机质类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为主,显示低成熟烃源岩特征。
塔河油田塔深3井区奥陶系深层油气成藏的地球化学证据
刘永立, 罗明霞, 夏永涛, 邵小明
2017, 39(3): 377-382.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77
摘要(1253) PDF(167)
摘要:
塔深3井是塔河油田首次在奥陶系深层获得油气突破的探井,在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上段获得高产油流。塔深3井区奥陶系深层的原油物性和该区顶部风化壳型油藏一致,均为高凝固点、高硫、高蜡、高黏度的超重质原油。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出现不同程度的抬升;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系列;饱和烃和沥青质的碳同位素出现明显的“倒转”现象,这些特征均表明该区至少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成藏作用。同时,在塔深3井鹰山组的储层方解石中检测到发黄色、黄绿色、蓝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和气包裹体,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判断存在3期油气充注,分别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晚期。结合井区原油现今的物性(超重质油)及成熟度(成熟油)分析,应以第一期原油充注为主。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葛海霞, 张枝焕, 闵伟
2017, 39(3): 383-389.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83
摘要(1072) PDF(252)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存在常规原油和生物降解油。选取新参数β-胡萝卜烷/(2×C29藿烷)、伽马蜡烷/(2×C29藿烷),三环萜烷系列参数(2×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2×C19)/(C28+C29)三环萜烷以及/菲,结合C29 4-甲基甾烷及碳同位素特征等,将该区原油划分为Ⅰ、Ⅱ、Ⅲ和Ⅳ等4类,烃源岩划分为A、B1和B2等3类。Ⅰ类原油来自青东凹陷中北部深洼的沙三下亚段成熟烃源岩,Ⅱ类原油来自凹陷南部沙四上亚段烃源岩,Ⅲ类原油来自中北部洼陷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Ⅳ类原油来自青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而青东8井原油应有青东凹陷南部烃源岩的贡献。
方法·技术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油藏管理
范智慧, 李阳
2017, 39(3): 390-396.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90
摘要(854) PDF(104)
摘要:
油藏管理是实现油田高效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该文引入系统工程中的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油藏管理,将油藏管理视为一个系统,开展系统分析和系统结构研究,指出油藏管理系统由油藏资源、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组织管理等4个分系统组成。选取油藏资源与生产管理分系统为研究重点,对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生产-资源复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并以SL等油田的实际数据和资料进行仿真实验,分析采收率、年勘探开发总投资、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年原油产量、储采平衡率等油藏管理关键指标之间的关系,就如何确定合理的原油产量和储量目标、提升油藏管理水平,提出了“合理原油产量目标是关键、优化勘探开发投资比例和聚焦提高采收率”的相关建议。
确定烃源岩有效排烃总有机碳阈值的方法及应用
高岗, 杨尚儒, 陈果, 胡丹丹, 赵克
2017, 39(3): 397-401. doi: 10.11781/sysydz201703397
摘要(1056) PDF(250)
摘要:
针对油气地质学中排烃源岩难以识别的问题,依据生排烃原理,利用常规烃源岩有机碳和热解(Rock-Eval)分析测试参数,建立了判别排烃源岩的实用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生烃量参数[IHC=S1/w(TOC)]和沥青转化率[w(A)/w(TOC)],判别排烃源岩的总有机碳阈值,高于该值的烃源岩即为排烃源岩。根据分析测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和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酒泉盆地营尔凹陷和青西凹陷白垩系下沟组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的排烃源岩进行判别,判别效果较好,应用该方法时要求烃源岩的母质特征与热演化程度接近。由于气态烃易散失,所以采用的参数主要反映烃源岩中生成的液态烃量。该方法对于油源岩的判别更为有效。
可视装置中CO2与正戊烷或原油接触特征和表征方法
章星, 王珍珍, 王帅, 李芳, 刘红现
2017, 39(3): 402-408. doi: 10.11781/sysydz201703402
摘要(947) PDF(108)
摘要:
CO2混相驱油过程复杂,其中包括传质、对流和相变等问题,有些机理尚不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采用联合研制的CO2混相可视驱油实验装置,恒定不同的实验压力,研究CO2在不同相态下与正戊烷、原油的垂直静态变化特征。CO2和正戊烷、原油在不同压力下表现为不同的接触形态,正戊烷、原油相对高度-时间曲线为幂函数关系,低压时曲线也可为近似线性变化。提出了“溶解膨胀速率”,不同压力条件下CO2-正戊烷、原油溶解膨胀速率随着时间变化呈减小趋势,变化曲线均为负对数关系;影响正戊烷、原油相对高度和CO2-正戊烷、原油溶解膨胀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压力和流体。
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及其主控因素
徐楠, 徐曦, 周波, 梅甫定, 高顺莉, 王兴建
2017, 39(3): 409-416. doi: 10.11781/sysydz201703409
摘要(975) PDF(149)
摘要:
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新生代构造研究的重要窗口。为研究其变形机制,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对4个主控因素进行评价与研究。设计对比实验,分析了在不同主控因素的作用下,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的变形过程。应力与模型边界的角度和施加应力的边界位置是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最优主控因素。在东侧全段挤压和东侧北段挤压的对比实验中,郯庐断裂带与下扬子及其周缘块体的构造变形均呈现显著变化;在块体厚度的对比实验中,变形与变位状态近似相同,但隆升特征存在显著差别,东西两侧边界挤压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施加应力与模型边界角度越小,郯庐断裂带呈现右行走滑特征越明显。在最优主控因素模型中,下扬子块体新生代区域伸展构造变形与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共同构成了一个“右旋侧向扩展变形”构造系统。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烃源岩成熟度厘定——FAMM分析的证据
张隽
2017, 39(3): 417-422. doi: 10.11781/sysydz201703417
摘要(1272) PDF(190)
摘要:
镜质体反射率是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镜质体反射率(Ro)除受控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外,还受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镜质体富氢程度制约镜质体反射率的抑制程度,影响了Ro测值的准确性。多组分荧光变化(FAMM)技术可有效解决镜质体反射率的抑制问题。利用FAMM技术和镜质体反射率分析方法,对取自东海盆地西湖凹陷9口钻井的10件平湖组烃源岩样品进行了成熟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抑制校正值介于0.01%~0.25%,个别样品稍有增强现象。根据FAMM分析结果,以TWT1井为例,厘定了该井区平湖组烃源岩的成熟度,认为TWT1井区平湖组烃源岩的现今成熟度应处于0.90%~1.41%,而不是实测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结果显示的0.77%~1.21%。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评价平湖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资源潜力。
渤海海域渤中地区烃源岩封闭金管热解模拟生烃实验研究
王军, 王清斌, 王飞龙, 刘晓健, 潘文静
2017, 39(3): 423-430. doi: 10.11781/sysydz201703423
摘要(1364) PDF(208)
摘要:
选取渤海海域渤中地区沙南凹陷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各1个样品,秦南凹陷沙三段烃源岩2个样品,进行封闭金管加水热解实验。烃源岩样品为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为Ⅰ型,且处于低熟阶段。烃源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方解石、石英和长石也占有相当的比重。热解过程涵盖了主要的生油阶段,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平均生烃活化能集中分布在219~222 kJ/mol,同一凹陷不同层系、不同凹陷同一层系差别不大,但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和方解石含量较高的样品平均活化能略偏高。封闭热解生烃高峰C14+液态烃产物碳同位素相比原岩沥青“A”碳同位素增重幅度可达11.3%,应用低熟源岩沥青“A”碳同位素进行油源对比时须谨慎。残余固体总有机碳损失可达48%,对原本有机质丰度高和类型好、现处于高演化阶段的烃源岩评价时,有必要进行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恢复。
SEC油气证实储量评估结果合理性检验方法
黄学斌
2017, 39(3): 431-436. doi: 10.11781/sysydz201703431
摘要(1327) PDF(134)
摘要:
储量评估结果的合理确定性是SEC油气储量评估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基于油气证实储量的不确定性程度认识,通过建立评估递减与实际自然(综合)递减的转换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实际产量、递减率与储量评估结果进行对比,从“点、线、面”多角度出发,检验SEC油气证实储量评估结果合理性的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应用效果好,有利于储量评估师通过结果对比分析不断优化储量评估参数取值。
综合信息
《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区盆地原型序列与碎屑岩油气》出版
杨建超, 方成名
2017, 39(3): 437-437.
摘要(409) PDF(15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