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3年  第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
黄汲清
1983, 5(3): 165-169. doi: 10.11781/sysydz198303165
摘要(523) PDF(438)
摘要:
朱夏同志在最近的著作中强调了泛大陆三个阶段的形成和演化,并把B到A的短暂时期(2.8亿年到2亿年)作为过渡阶段,现就此提出一些意见: (1)古中国地台问题:多年前,作者和任纪舜提出了“古中国地台”一词,认为天山、祁连山、秦岭等褶皱系在兴凯运动以前(即Salair folding),也可能即在泛非运动(Pan-African)之后(震旦纪—寒武纪)均为陆壳所占据。
对川北地区大安寨段沉积环境及找油意义的认识
王当奇
1983, 5(3): 170-176. doi: 10.11781/sysydz198303170
摘要(755) PDF(399)
摘要:
川北地区湖相大安寨段的岩相工作始於1979年5月石龙场构造川30井大安寨段上部钻喷工业性油气流。尔后,为了探索区内控油因素,预测新油气田,指导勘探布署,对岩相的研究逐步深入。自1980年3月到1981年12月,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对区内与邻区(包括川中、川西北)计54口钻井的地质资料,周边一些露头剖面的地层、岩相与油气进行了研究。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以推理性的思维方法阐述了作者对川北地区大安寨段的沉积环境及控油(气)的观点。试图激发同行研究者发表不同解释,将川北地区的勘探工作向“准”的方向更推进一步。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油气形成的实验证据
何中恒
1983, 5(3): 177-188. doi: 10.11781/sysydz198303177
摘要(632) PDF(300)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聚煤盆地之一。侏罗、三叠、石炭二叠三大煤系在盆地内分布广泛,这些煤系地层有机质丰富,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本文以近年来的实验分析资料为依据,研究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原油、天然气的组成及有机质的成分、类型和演化,讨论煤系地层油气形成的地球化学问题。
孢粉化石色变与有机质演化
朱神照, 李永星, 常永英
1983, 5(3): 189-199. doi: 10.11781/sysydz198303189
摘要(539) PDF(278)
摘要:
有机生油学说认为孢粉和藻类是干酪根的组成部分,研究孢粉(包括单细胞的细菌和藻类)化石色变作用能说明有机质的演化。孢粉化石色变作用,即碳化作用,系指孢粉的颗粒掺合在沉积物中,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增高,压力增大,使其有机组成及结构发生化学、热动力学等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为外表颜色的变化,同时其内部也发生了复杂的结构降解的变化。孢粉的色变作用与沉积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热变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卫照判读塔里木地台构造格架
程日寅
1983, 5(3): 200-207. doi: 10.11781/sysydz198303200
摘要(572) PDF(267)
摘要:
塔里木地台的卫星象片镶嵌图是塔里木地区现代自然景观的真实缩影。其中的地质信息是塔里木地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的综合结果,提供了地台构造格架及其发展历史的基本概念。
块状砂岩的X射线照像分析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余杰
1983, 5(3): 208-213. doi: 10.11781/sysydz198303208
摘要(602) PDF(344)
摘要:
沉积岩中的层理构造大多是在沉积时的物理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提供了有关地质作用、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方面的大量信息。在大部分岩石中,层理构造的细节可以通过各沉积层间的颜色、结构、成分或胶结物的变化而显示出来。然而,在许多沉积物中用肉眼看不出结构、成分与胶结物等的明显变化,以致岩石在表面上看来是无构造和均质的,通常称其为“块状层理”(massive bedding)或“均质层理”(homogeneous bedding)。这种现象在野外露头和岩心中都经常遇到。
根据地震资料采用时间-温度指数计算生油量——TTI法在二连地区额合宝力格凹陷应用的尝试
张守本, 赖红军
1983, 5(3): 214-216. doi: 10.11781/sysydz198303214
摘要(449) PDF(232)
摘要:
近年来,蒂索(B·Tissot)、彼特罗夫(А·А·Лемров)等学者研究表明,酐酪根转化成石油是一降解过程,即有机质转化成油气是有机质的热降解过程。该过程基本符合化学动力学的一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