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1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高精度可控多温阶△C自动分析仪”研制成功
地矿部石油化探中心
1993, 15(3): 224-224.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24
摘要(560) PDF(307)
摘要:
由地矿部石油海洋局化探中心伍思杭高级工程师主持研制的"高精度可控多温阶△C自动分析仪"近日在合肥通过专家评审,现已投入生产和科研使用。 该仪器是由样品氧化炉、分解炉、切换器、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红外线气体分析仪、信号处理机和视屏显示器等六个部分组成。由于仪器具有程序升温性能和微机处理系统,用于生产,它可以作为△C分析仪器,接到结束指令即可对图谱积分并计算打印出样品含量;用于科研,可以绘制从室温至1000℃热分解全过程图谱,为研究人员提供热释放CO2的时间、温度和含量的分解图谱,对新区样品热解温度选择和△C形成机理探讨提供有效研究手段。
柴达木盆地地震相模式
王明儒
1993, 15(3): 225-234.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25
摘要(729) PDF(361)
摘要:
本文根据水下地形地貌建立了柴达木盆地陡崖区、斜坡区、湖凹中心区地震相模式。前两区普遍发育三角洲、冲积扇、水下扇、河道砂体、河口砂坝、砂层等,是油气的储集体;后一区则主要发育泥质生油岩。在此基础上,作者绘制柴达木盆地早、中、晚、末四个阶段的地震相平面展布模式图,展示了盆地沉积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储集岩、生油岩的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淮南复向斜区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及煤、煤成气靶区分析
沈修志, 李秀新, 薛爱民, 林东燕
1993, 15(3): 235-242.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35
摘要(952) PDF(296)
摘要:
淮南复向斜南北两翼分别为舜耕山-八公山推覆构造和明龙山-上窑山推覆构造。依据区内岩石力学物性参数和重力、地震等地球物理场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和构造格架是一致的。为此笔者建立该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淮南复向斜区和周邻、特别是逆冲推覆构造带下是本区石炭、二叠系煤、煤成气的主要靶区。
埋藏成岩作用与塔东北丘里塔格群灰岩段储渗空间的形成
谭文斌, 李南豪
1993, 15(3): 243-251.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43
摘要(901) PDF(214)
摘要:
塔东北地区ε-ο系丘里塔格群灰岩段储层中主要储渗空间的形成、演化与多种埋藏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白云石化作用是建立"灰岩段"埋藏成岩序列的关键。大量资料证实,"灰岩段"中明显受合线限制的细晶菱形白云石是埋藏增体积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在5期破裂作用中,只有第3期和第5期裂缝得到保存和改造;而3种类型的缝合线中,也只有Ⅱ型缝合线受到了裂缝的改造,形成了有效微裂缝。
苏浙皖交界二叠系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朱洪发, 秦德余, 陈跃, 王恕一, 王根华
1993, 15(3): 252-261.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52
摘要(674) PDF(312)
摘要:
本文论述了苏浙皖交界的二叠系栖霞期、茅口期和长兴期的纵横向沉积特征。提出了因古特提斯洋的扩张,陆壳内部受到引张,本区二叠系出现了一系列有规律的继承性拉张断陷槽沉积构造模式。
孝泉构造侏罗系“次生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富集规律
耿玉臣
1993, 15(3): 263-271.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63
摘要(656) PDF(323)
摘要:
孝泉构造侏罗系气藏是以须家河组深源气为气源、受有效储集体及裂缝系统控制的"次生气藏"。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是:具有直接盖层和上覆区域性盖层的双重盖层,天然气显示范围广,多藏,有一定的富集带,具"次生"的高异常压力,高产带位于高压带;气藏各成独立系统,属无边水、底水定容封闭的纯天然气藏。
中国东部陆相下第三系盐湖相的沉积类型及其油源岩特征
吴德云, 王荣新, 张国防
1993, 15(3): 272-280.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72
摘要(722) PDF(272)
摘要:
中国东部陆相下第三系盐湖相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同一含盐湖盆内油源岩存在着正常型、交替型、侧异型三种沉积类型。盐湖相油源岩有机质丰富,母质类型多为Ⅱ型,热演化程度低,石油密度大,烃含量低,非烃和硫含量高,在烃类组成中有很大的植烷优势,甾、萜烷系列化合物中生物构型和γ-蜡烷较丰富。 本文对三种沉积类型的勘探实例进行了剖析。
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中“指纹”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黄福堂, 张维芹, 张国林, 张宏志
1993, 15(3): 281-289.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81
摘要(610) PDF(294)
摘要:
本文主要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中"指纹"化合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这些化合物在该地区产油层和非产油层水中含量指标。
近地表油气化探干扰因素的讨论及其校正
张百灵
1993, 15(3): 290-295.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90
摘要(624) PDF(307)
摘要:
油气化探的干扰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及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油气化探的可靠性及地质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干扰影响及其校正程度。干扰诸因素并非各自孤立存在,本文着重对土壤介质的各种干扰因素进行综合讨论,并提出油气化探干扰因素的多维校正方法。剔除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的假象,使地表地球化学场真正反映地下油气藏的信息。
框架滤波技术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陈力
1993, 15(3): 296-303. doi: 10.11781/sysydz199303296
摘要(657) PDF(254)
摘要:
框架滤波法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突破了用一个背景值来代表数千乃至上万平方千米区域内的地球化学背景的传统,从而将非均匀的背景场刻划为一个起伏的地球化学变化面。为在低背景区发现较弱的局部异常,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思路和有效的方法。
地表土壤碳酸盐热解与碳同位素实验研究
向龙斌, 杨占山, 吴朋远, 祝东涛, 陈清棠, 刘朋扬, 李纯一
1993, 15(3): 304-308. doi: 10.11781/sysydz199303304
摘要(740) PDF(264)
摘要:
对取自东濮地区的地表土壤进行不同温度的热解和碳同位素实验,并引用了一口探井的井下化探测量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蚀变碳酸盐(△C)与油气垂直向上迁移没有直接关系,其成因可能是与油气藏形成有关的矿化水向上浸染所致。这种矿化水的作用造成地表土壤酸碱度的"蚀变",从而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
香山群时代讨论
张抗
1993, 15(3): 309-316. doi: 10.11781/sysydz199303309
摘要(621) PDF(355)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及西南边缘中、上奥陶统中发育着一套含有滑塌堆积的大陆坡重力流沉积,中统一般称为平凉群。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香山至贺兰山南段这套地层中因发现寒武纪化石而改称香山群,笔者认为其化石发现于滑塌堆积的外来体中,因而其时代仍应归奥陶纪。这样就理顺了地层层序并解决了化石上存在的问题。
评《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
张义纲
1993, 15(3): 317-317. doi: 10.11781/sysydz199303317
摘要(675) PDF(248)
摘要:
1992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一书,是一部以油气发现为中心,全面反映40年来地质矿产部门油气勘查的丰硕成果、重大事件的巨著。要展望中国油气的未来,必先了解中国油气的过去与现在,仔细阅读这部由一百多名专家学者编著的巨著,将大有收获。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油气勘查的历史,油气地质认识的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勘探步骤的展开,技术方法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油气的重大发现。既有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又有付出代价的沉重教训,还有各盆地勘探前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