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15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塔西南喀什拗陷石油地质特征的再认识
陈荣林, 胡民, 朱宏发, 陈跃, 徐翔
1993, 15(4): 319-324. doi: 10.11781/sysydz199304319
摘要(503) PDF(319)
摘要:
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喀什拗陷石油地质条件的再认识,确认了中侏罗统扬叶组是本区中、新生界的主力生油岩,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中的风成砂岩为优良的储集层,覆盖其上的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为多层系封盖性好的区域盖层,尤其是古新统阿尔塔什组石膏层更为理想的遮盖层。它们在纵横向上构成了有机的油气生储盖匹配。据此在喀什拗陷选择合适构造进行勘探,可望有新的突破。
川西地区燕山期的发展演化及油气勘探
陶海
1993, 15(4): 325-334. doi: 10.11781/sysydz199304325
摘要(666) PDF(249)
摘要:
燕山期是川西上三叠统源岩生烃高峰期,该期的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构造背景和沉积特点,燕山期川西的构造演化可分为隆拗发展、挤压褶皱、萎缩沉降三个阶段。其中隆升活动对川西气藏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根据现今构造展布及燕山期的演化特点,可将川西划分为东部龙泉山断褶带、南部隆升断褶区、西部龙门山前陡坡断褶带和中部凹陷区四个区带。其中,燕山期存在的隆起或斜坡及与断褶区、带的叠合部位,是油气的有利勘探区。
扬子地区盆褶山系深部结构的动力学探究
范小林, 陆国新, 蒋洪堪
1993, 15(4): 335-342. doi: 10.11781/sysydz199304335
摘要(569) PDF(266)
摘要:
本文根据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探、大地热流测量资料整理汇编成有关图表,结合区域地质与岩石学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综合分析扬子地区岩石圈物性特征(波速、密度、电阻率、大地热流值)所反映的结构与构造特征,探索该区自中生代以来,在新全球构造体制下的盆褶山系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条件。
油藏描述中流体性质分布及地球化学模型的研究方法——以辽河冷东-雷家地区沙一、二、三段为例
熊琦华, 方朝亮, 张枝焕, 纪发华
1993, 15(4): 343-349. doi: 10.11781/sysydz199304343
摘要(670) PDF(190)
摘要:
本文以冷东-雷家地区沙一、二段和沙三段重质稠油油藏为例,在综合研究流体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流体性质分布模式基础上,以计算机为手段,采用克里格方法,建立了流体分布三维地质模型,并总结了建立模型的一整套技术方法。
扬子区寒武系沉积相分布及其特征
张欣国
1993, 15(4): 350-360. doi: 10.11781/sysydz199304350
摘要(574) PDF(377)
摘要:
本文通过13条实测剖面沉积学、岩石学等研究和285个剖面资料点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三条区域格架大剖面,对整个扬子区进行了系统、详细地沉积相研究,编制了扬子区早寒武世、中-晚寒武世的沉积相图,对它们的沉积相分布、主要特征进行了阐述。
湖相碳酸盐岩的石油地质意义
周书欣, 王建国
1993, 15(4): 361-369. doi: 10.11781/sysydz199304361
摘要(712) PDF(299)
摘要:
本文主要对湖相碳酸盐岩的生油能力、储集条件、油气藏类型以及对湖相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法进行了规律性的讨论和总结。认为半深湖和深湖相碳酸盐岩可成为良好的生油岩;滩相和生物礁相灰(云)岩可成为良好的储集层;其储集空间可有原生孔隙、次生溶孔和溶洞、裂缝及复合型孔缝等;油气藏类型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也有成岩圈闭和构造圈闭类型。此外,还从不同角度对湖相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手段和勘探方法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基底建造特征
单翔麟
1993, 15(4): 370-384. doi: 10.11781/sysydz199304370
摘要(647) PDF(331)
摘要:
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基底普遍具有双层结构,下层中深变质基底由太古-下元古界麻粒岩相-角闪岩相、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岩组成,同位素地质年龄为25~31亿年、20~25亿年,反映了陆核、陆块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层浅变质基底由中元古界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组成,同位素地质年龄为10~20亿年,中元古代末的内硅铝造山作用及A型俯冲作用使全区连成不成熟的泛大陆,其西部、北部则发展为低稳定性的克拉通。
新疆吉木萨尔凹陷低成熟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含油远景
王屿涛
1993, 15(4): 385-393. doi: 10.11781/sysydz199304385
摘要(573) PDF(336)
摘要:
本文主要对吉木萨尔凹陷吉6井原油的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与邻区原油对比,进而对吉木萨尔凹陷含油远景进行评价。
衡量生油岩在人工演化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参数
李执
1993, 15(4): 394-403. doi: 10.11781/sysydz199304394
摘要(640) PDF(196)
摘要:
在人工演化实验中,用富含镜质体的褐煤样品,通过实验建立起均质镜质体反射率与加热温度间的对应关系(R°-TPY)。并用该对应关系去衡量各种类型生油母质在人工演化中达到的成熟度。实践表明,这样建立起的人工演化中生油母质的演化历程与地下油气生成与演化历程有较好的相似性。因此,可将人工实验结果不加修正而方便地应用于地下油气生成的定量估算。
围限压力下的孔隙度、渗透率及其在储气岩评价中的意义
孙妥, 林万象
1993, 15(4): 404-413. doi: 10.11781/sysydz199304404
摘要(681) PDF(240)
摘要:
作者通过实验,研究有效上覆岩层压力对孔隙度、渗透率的影响,提出适用于非常规储集层和储气层的有关物性参数的评价和分级,进而探讨储集岩对应力敏感程度的控制因素。
计算地层古厚度的一种方法
牟中海
1993, 15(4): 414-422. doi: 10.11781/sysydz199304414
摘要(764) PDF(281)
摘要:
过去主要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进行地层古厚度的研究和计算,由于钻井有限,故研究成果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应用密度测井资料,结合地震速度谱所算的厚度和砂岩百分比资料进行计算,从而可求取整个盆地不同时期、不同层位的地层古厚度,特别是计算中砂岩百分比的引入,使混合岩类及过渡岩类的地层古厚度的计算得以实现。
酒泉盆地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探讨
马瑾乾
1993, 15(4): 423-435. doi: 10.11781/sysydz199304423
摘要(638) PDF(438)
摘要:
孢粉是母体植物的生殖细胞。因此,利用孢粉谱能够部分或近似地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本文利用孢粉组合图式代替孢粉谱,探讨了酒泉盆地第三系各岩组的孢粉组合特征,用孢粉组合及植物的生态习性推测了各沉积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分布特征,又用孢粉分异度的变化探讨了各岩组的古环境变化,从而揭示了孢粉植被与古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油气勘探和研究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