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1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塔里木盆地前石炭系顶面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艾华国, 兰林英, 张克银, 吴亚军
1996, 18(1): 1-12.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01
摘要(645) PDF(502)
摘要: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前石炭系顶面不整合(面)的形成机理、平面展布特征、不整合的控油及对油气的运、聚、保、破的作用。结果表明:断褶不整合、褶皱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是控油意义较大的不整合,前石炭系顶面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的可渗透层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岩溶作用形成的次生储层和不整合面上的超覆砂体储层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火山喷溢-喷流活动与半无机成因天然气的形成和类型
熊寿生, 卢培德
1996, 18(1): 13-35.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13
摘要(657) PDF(486)
摘要:
本文以现代岩浆火山活动成烃作用和加氢模拟实验为基础,研究和总结断陷盆地烃源岩与火山岩伴生共存的沉积环境和成烃特征,提出了半无机成因天然气的新概念。作者认为火山喷溢-喷流环境是形成低熟高效烃源岩的前提;岩浆火山高温气液对沉积有机物的催化加氢作用是形成半无机成因天然气的条件;由于喷溢-喷流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半无机成因烃类气。
轮南地区石炭系泥岩盖层物性封闭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付广, 陈章明, 姜振学
1996, 18(1): 36-41.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36
摘要(1041) PDF(244)
摘要:
轮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十分富集的重要地区,石炭系泥岩作为石炭系砂岩储层和奥陶系裂缝灰岩储层的区域性盖层,具有较强的物性封闭能力,并且其封闭能力形成时期与满加尔凹陷中上奥陶统源岩大量排烃期匹配关系较好。因此,石炭系泥岩盖层对封盖轮南地区奥陶系和石炭系油气聚集成藏是十分有利的。
塔里木盆地北部井下下石炭统有孔虫及地层对比
李汉敏
1996, 18(1): 42-56.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42
摘要(798) PDF(350)
摘要:
塔里木盆地北部井下下石炭统自上而下分为3个组:央拜希组、卡拉沙依组和巴楚组。前两个组产有丰富的和有孔虫化石。科化石有4属18种,为一个带-Eostaffella带。有孔虫共计25属近60种,分成两个化石组合,即:2.Endothyranopsis cassus-Archaediscus krestovnikovi;1.Endothyra inflata f.minima-Archaesphaera minima.其中各有1新种。带和有孔虫组合2时代为中晚维宪期一早纳缪尔期。有孔虫组合1时代为中杜内期。
东营凹陷沙三晚期古生态与古环境分析
郭秋麟, 李蓬, 倪丙荣
1996, 18(1): 57-63.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57
摘要(849) PDF(388)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介形类化石组合与生态特征,结合优势度与信息函数分异度分析,进而探讨东营凹陷的古环境。认为东营凹陷沙三晚期存在以下5种环境:冲积-滨湖;冲积-三角洲平原;浅湖-三角洲前缘;较深湖-前三角洲和湖湾环境。
雪峰山系-沅麻盆地地质结构及找油意义
范小林
1996, 18(1): 64-70.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64
摘要(767) PDF(453)
摘要:
山系、盆地、油气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油气盆地分析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沅麻盆地与雪峰山系,自中、新生代以来,受“板内形变”动力条件控制组成“盆山体系”.造山挤压作用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格局与油气组合,使盆地发生“构造反转”,破坏或重新调整油气富集条件。作者相信,研究这一区域山系-盆地-油气三者构成的系统,对于南方陆相盆地群的油气评价与找油找气有重要意义。
伊通地堑油气资源的定量评价
李伟, 李明诚, 李广东
1996, 18(1): 71-77.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71
摘要(664) PDF(270)
摘要:
伊通地堑自1987年以来钻井百余口,但用传统方法计算出的资源量与实际勘探结果相差太大。作者利用自己所建立的模拟方法,对本区重新进行了生、排烃和最大聚集量模拟。根据模拟结果,本区已发现的资源量与最大聚集量之比仅为10%.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本区沉积物近物源、分选差,使得聚集层与泥岩之间的物性差很小,导致区域性盖层或直接盖层缺乏以及二次运移空间太大,大量油气被吸附或散失在地层之中而难以聚集。
莺歌海莺黄组气藏烃源探讨及勘探方向
何家雄
1996, 18(1): 78-87.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78
摘要(699) PDF(398)
摘要:
莺黄组浅层常压气藏的烃源问题,是本区天然气勘探及石油地质研究中所必须搞清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在已获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烃源及成藏富集条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进而综合判识和确认浅层常压气藏的烃源主要来自莺黄组中下部生烃岩。
细菌降解气轻烃组成及气源对比
张林晔, 李钜源, 李祥臣, 唐洪三
1996, 18(1): 88-95.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88
摘要(648) PDF(361)
摘要:
本文讨论了济阳拗陷孤岛等地浅层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天然气曾遭受过严重的细菌降解。由于细菌降解作用改变了该天然气原有的地球化学面貌,使气源对比发生困难。本文利用天然气重烃富集技术,在天然气中检测出了甾萜生物标志物,并借助稀有气体同位素资料,确定了该类气体的气源,为明确勘探目标提供了依据。
苏北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热演化研究
李贤庆, 包建平, 王文军
1996, 18(1): 96-105. doi: 10.11781/sysydz199601096
摘要(712) PDF(437)
摘要:
本文应用多种光学和化学标志,对苏北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和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镜质组反射率Ro是最可靠的演化标志;(2)孢子体和藻类体的荧光变化规律相同,均具有特殊重要的演化意义;(3)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烃源岩可溶有机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显着变化;(4)苏北盆地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为阶段Ⅰ和阶段Ⅱ,其界线出现在Ro0.60%~0.65%,并揭示出不同构造单元有机质热演化的不均衡性。
稠油储层碎屑溶解实验及其地质意义
顿铁军
1996, 18(1): 106-110. doi: 10.11781/sysydz199601106
摘要(682) PDF(281)
摘要:
稠油热采中,由于注入碱性蒸汽对储层碎屑发生溶解作用,导致油井出砂严重,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稠油热采中一个重大疑难技术问题。本文主要对河南油田出砂最严重的泌浅10块G51310岩心样品,模拟现场热采条件进行碎屑溶解实验并探讨其地质意义,以期能对其它稠油油藏的开采具有参考价值。
多种地震信息预测油气的自组织神经树模型
蔡煜东, 许伟杰
1996, 18(1): 111-116. doi: 10.11781/sysydz199601111
摘要(687) PDF(241)
摘要:
本文提出油气预测的自组织神经树模型,并选取一组标样作为研究对象,预测成功率达100%,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良好,可望成为利用地震信息预测油气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地层古压力形成与演化的数值模拟
徐国盛, 刘中平
1996, 18(1): 117-126. doi: 10.11781/sysydz199601117
摘要(679) PDF(377)
摘要:
本文将川西上三叠统地层孔隙裂缝的发展变化─-有机质的成熟过程─-原始地层压力的形成演化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探索了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匹配、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认为上三叠统原始地层压力的形成演化以喜山期构造运动为界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在其多种成因机制中,烃类的生成是原始地层压力形成演化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循序渐进的增压过程,并以此定量计算了喜山运动前各阶段原始地层压力的增长情况;晚期主要表现为喜山期强烈的侧向挤压应力对先期形成的地层压力进行改造,通过对该区构造应力场的模拟,半定量地说明了侧向挤压应力对原始地层压力的改造程度,并确认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差异改造是造成目前地层压力分布不一致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