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20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盆地研究的活动论构造观
吴根耀
1998, 20(4): 309-318.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09
摘要(639) PDF(421)
摘要:
含油气盆地经历了一个构造学研究-沉积学研究-构造学研究的曲折发展道路。当务之急是发展和完善活动论构造观,并以之指导盆地研究。各从6个方面简述了盆地建造阶段活动论的时间观和空间观的主要内容,探讨了研究造山作用与盆地演化间统一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的出发点,提出应加强与全球构造旋回有关的盆地阶段性特征的探讨,末次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和以构造为主线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模型与方法原理——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的新思路、新方法
吴冲龙, 王燮培, 毛小平, 何光玉, 刘海滨, 杨甲明, 吴景富
1998, 20(4): 319-327.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19
摘要(686) PDF(462)
摘要:
作者建议拓广"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概念,使之适合于整个含油气地质单元序列,成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油气系统"实质上就是油气成藏系统,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作者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晚三叠世地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陈荣林
1998, 20(4): 328-331.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28
摘要(704) PDF(324)
摘要:
本文从岩石、生物地层角度介绍塔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晚三叠世地层。上三叠统仅分布在乌恰-库斯拉甫断陷中,它与塔西南前陆盆地分属两个原型盆地,这对于塔西南坳陷构造演化史分析和油气评价将起重要作用。
川西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J2s)气藏储集体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叶军, 朱彤, 赵泽江
1998, 20(4): 332-339.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32
摘要(772) PDF(362)
摘要:
本文利用储层地球化学方法,对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新场气田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J2s)气藏储层进行了研究。将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形成的化学机理和机械物理作用与储层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史、成岩史、烃类运移富集史联系起来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同时结合油气产能、气藏动态特征、岩石学静态研究等资料,将气藏内非均质的储集空间划分为4类储集体,并指出了最有利勘探、开发的储集体类型。
四川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含气相带预测
徐炳高, 黎从军, 赵泽江
1998, 20(4): 340-345.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40
摘要(651) PDF(499)
摘要:
通过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的综合研究,认为四川中江地区沙溪庙期为河流-湖泊相沉积环境,从早至晚经历了浅湖→半深湖→湖底扇→三角洲→曲流河环境演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沉积微相特点及平面展布,指出了有利的含气砂体相带。
陆相盆地露头储层地质建模研究与概念体系
焦养泉, 李思田
1998, 20(4): 346-353.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46
摘要(656) PDF(377)
摘要:
露头储层地质建模的关键是阐明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即储层沉积非均质性、储层成岩非均质性和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具有层次性,并可以分为3种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进行研究。在不同尺度的沉积非均质性研究基础上,建立储层内部构成格架模型是储层沉积非均质性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补充和完善砂体内部构成单位和等级界面分析法的概念等级序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河道单元在各类河道中具有普遍存在的规律,并指出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内部构成复杂性和层次性具有差异,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原因在于古流能量存在差异和沉积作用方式的不同。建立高渗透网络格架模型的基础是识别和划分流体流动单元。流体流动单元是以隔挡层为边界按水动力条件划分的建造块,其规模和分布空间与砂体内部构成单位关系密切。不同尺度的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重点。以中尺度研究为例,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的焦点在于流体流动单元的差别上以及构成流体流动单元的储层岩性相的差别上。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叠加有不均匀的成岩作用的影响,那么整体孔渗值将会大大地降低。
下扬子区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评价
郭念发, 雷一心
1998, 20(4): 354-361.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54
摘要(1298) PDF(542)
摘要:
下扬子区中生界具有海相和陆相两种盆地沉积的特点,分别发育了海相烃源岩和陆相烃源岩。下三叠统海相烃源岩是下扬子区最有利的烃源岩,陆相沉积也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印支-燕山运动对原海相盆地进行了严重的改造,对海相油气圈闭保存有重大影响,同时对陆相烃源岩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在构造活动相对薄弱的地区。特别是区内几个重要的中生代盆地,仍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酒西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方向
赵应成
1998, 20(4): 362-367.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62
摘要(696) PDF(367)
摘要:
本文解剖了酒西盆地烃源岩发育的地质背景及主要烃源岩的性质、分布规律,分析了油气生成期与圈闭发育期的配置关系、油气运移方向与通道、储集岩特征及分布、区域盖层分布与成藏规律,总结了该盆地油气生、储、盖、运、圈、保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制约酒西盆地的主要油气成藏条件,并指出了有利的勘探领域及目标。
东辛地区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蒋有录
1998, 20(4): 368-373.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68
摘要(671) PDF(366)
摘要: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东营凹陷的东辛地区为例,主要分析了该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油气藏类型以屋脊式断块油气藏为主体,在断块油气田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沙三上-东营组油气藏,绝大多数为断块型;岩性和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沙三中下部,且油气藏类型与油气性质具有某种联系。下部沙三-沙二段为低饱和油藏,中部沙一段-东营组多为高饱和油藏及油气藏,浅部上第三系出现纯气藏。由深到浅依次出现油藏、油气藏、气藏的完整序列。断裂对于多层系、叠瓦式展布的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苏北黄桥二氧化碳气田——一种特殊的成藏类型
龚与觐, 曾维雄
1998, 20(4): 374-378.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74
摘要(929) PDF(283)
摘要:
苏北黄桥二氧化碳气田是我国目前开发利用的最大气田之一,其地质储量为260×108m3,基本探明储量64×108m3.该气田深部由层状与块状气藏组成,浅部为富含氦气的天然气藏。根据二氧化碳气田的组成与同位素数据表明二氧化碳气来源于深部地幔。各气藏主要是通过裂缝运移、聚集而成。其成藏时间最晚。
煤成油田问题讨论
胡社荣, 何理祥, 张喜臣
1998, 20(4): 379-381.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79
摘要(667) PDF(404)
摘要:
在世界上,含煤岩系中是否存在以煤岩为主要贡献组分而形成的油田?在煤岩的分类中,有腐殖煤和腐泥煤之分。本文通过对世界煤成油研究史的考察,指出了腐泥煤不但能生油,而且生成的油能形成煤成油田;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没有争议的以腐殖煤为主要贡献组分而形成的油田。
三矿井田煤层气影响因素及赋存特征
焦希颖
1998, 20(4): 382-384.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82
摘要(822) PDF(265)
摘要:
在煤层和煤系地层中,产生并赋存着煤层气。本文在研究煤层气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的赋存特征,并预测了扩区的煤层气分布。
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气富集区水文地质特征
王明明, 卢晓霞, 金惠, 蔺洁
1998, 20(4): 385-393.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85
摘要(645) PDF(396)
摘要:
作者将华北地区煤层气勘探领域的水文地质环境划分为供水、强交替、弱交替、滞缓、停滞及泄水区带6种类型。认为大城地区为承压条件不显着的弱交替-滞缓水文地质环境,晋城地区为开启性弱交替水文地质环境,柳林地区为承压条件好的滞缓水文地质环境。通过对美国圣胡安、黑勇士盆地煤层气富集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提出距供水区较近,陡水势面背景下的平缓部位、重碳酸纳水型较高矿化度区、古水文地质继承性好的地区有利于煤层气富集。并选出吴堡河谷、三呼庄北、石楼西侧及固县东侧4个有利勘探区块。
山西省煤层气定量预测方法
魏永佩, 李侠, 陈会鑫
1998, 20(4): 394-397.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94
摘要(596) PDF(305)
摘要:
本文对山西省煤层气资源作了概括性总结。介绍了弗晰模型识别方法的原理和计算过程;并将该方法首次用于山西省煤层甲烷的定量预测。指出富甲烷含量、中等甲烷含量和贫甲烷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
应用双层拉张模式研究冲绳海槽的拉张史
江兴歌, 朱建辉, 蒋洪堪
1998, 20(4): 398-404. doi: 10.11781/sysydz199804398
摘要(713) PDF(268)
摘要:
本文根据冲绳海槽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利用双层拉张模式计算了冲绳海槽形成过程中的两次拉张在岩石圈厚度、地壳厚度、地表热流值、构造沉降和热沉降以及地温场方面的反映。讨论了各类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估算了各类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的结果为认识冲绳海槽拉张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碳酸盐岩中天然沥青演化特征的再认识
高志农, 陈远荫
1998, 20(4): 405-410. doi: 10.11781/sysydz199804405
摘要(702) PDF(580)
摘要:
天然沥青反射率(ROB)作为碳酸盐地层成熟度指标的可靠性是一直在探索而又未完全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各种成因类型的沥青具有不同的光性演化特征与规律,具有特征的分子结构与化学组成,必须建立各自特有的ROB与镜质体反射率(RO)关系式,并应利用不同沥青类型的特征结构与组成对其进行成因分类。此外,采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GC/FTIR)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对沥青中的芳烃馏份及沥青质的演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些化合物的研究严重滞后,但确实蕴藏着丰富的演化信息。
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的新指标——甲基双金刚烷指数
郑伦举, 曹建平, 薛建华, 别道哲
1998, 20(4): 411-416. doi: 10.11781/sysydz199804411
摘要(876) PDF(499)
摘要:
本文根据双金刚烷的形成机理、各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热演化关系以及西藏双湖地区T-J系烃源岩饱和烃组分中双金刚烷类化合物气相色谱-质谱实际检测结果,提出了5项双金刚烷指数,通过与Ro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确定甲基双金刚烷指数MD11可作为一种新的烃源岩成熟度参数应用。根据广西百色褐煤的(Ro=0.46%)热模拟实验,探讨了MD11指数的热演化规律:MD11指数与Ro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作为有机质热成熟度指标,其应用范围在成熟和高成熟阶段。
湘中南龙潭煤系煤岩显微组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
陈纯芳, 张爱云, 曲美艳
1998, 20(4): 417-421. doi: 10.11781/sysydz199804417
摘要(643) PDF(271)
摘要:
本文通过对湘中南龙潭煤系煤岩显微组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潜力的综合研究,指出其气、肥煤中的壳质组是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的生烃母质;镜质组,特别是发荧光的基质镜质体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惰质组的生烃潜力最小,且以生气为主,但其中孔隙发育,对于烃的储集具有重要意义。
熵分析在单井相划分中的应用
张小莉
1998, 20(4): 422-426. doi: 10.11781/sysydz199804422
摘要(681) PDF(276)
摘要:
熵作为随机过程中一种不确定性程度的量度,广泛应用在地质学领域。本文应用马尔柯夫链的熵分析方法,分析了邓1-邓5井不同层位地层的系统熵及其各种岩性的前熵、后熵,并推测了各层位可能的沉积相。
美国岩心实验仪器Cat.102及其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宫继萍, 张凤玖
1998, 20(4): 427-430. doi: 10.11781/sysydz199804427
摘要(576) PDF(266)
摘要:
本文论述了Cat.102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并阐述室内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实验的意义及其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