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2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中国东部燕山期高原的发育及对矿产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启示
吴根耀, 陈焕疆, 马力, 徐克定
2002, 24(1): 3-12.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03
摘要(716) PDF(450)
摘要:
作者首次提出苏皖地块是特提斯演化阶段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基于火成岩及变质岩和古地磁的研究成果认为苏鲁洋在晚侏罗—早白垩世最终闭合,苏皖地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而出现高原,因而中国东部燕山期高原性质上应属碰撞高原。文中还讨论了高原边缘的冲断-推覆带和其内部的复杂结构(包括沿主碰撞-剪切带发育的相对高峻地带和相对开阔的山间磨拉石盆地),认为该高原是规模宏伟的东亚燕山造山系中变形变质相对弱的部分。高原自早白垩世末起坍塌,晚白垩世是东亚燕山造山系的全面坍塌期,第三纪时燕山期高原已不复存在。
济阳坳陷盆地拉张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肖焕钦, 陈广军, 李长宝
2002, 24(1): 13-18.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13
摘要(869) PDF(566)
摘要:
文中首次采用近似定量的方法对济阳坳陷的盆地拉张量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其构造沉降及演化历史,并通过分析盆地拉张量对沉积体系、沉积旋回和盆地含油气性的影响,讨论了它在油气勘探方面的地质意义。
伊通地堑——走滑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李献甫, 陈全茂, 张学海, 张春华, 张付生, 张振威
2002, 24(1): 19-24.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19
摘要(857) PDF(608)
摘要:
伊通地堑是一个主体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含油气走滑断陷盆地。它具有狭长不对称的地堑结构,断裂构造复杂,发育有正滑动断裂和逆滑动断裂。张扭和压扭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叠加构造为其主要构造样式。地堑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初始断陷期、主断陷期和重新活动期3个阶段。地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边界断裂的限制造成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地堑内部东西差异沉降和南北隆凹相间,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随着断裂活动期次的不同而发生迁移。
川西坳陷中段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构造变形与油气勘探
范小林, 朱彤, 潘文蕾, 罗啸泉
2002, 24(1): 25-30.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25
摘要(819) PDF(537)
摘要:
由于龙门山地区会聚构造运动,地表露头与地下地震资料揭示了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被卷入板内形变的构造地质现象。鉴于这一地区已经证实晚三叠世地层中富含油气,该文以获得的实际资料对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形变年代、形变特征、形变运动(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构造形变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针对区内前陆盆地形变后所形成的3种不同类型(磁峰场、鸭子河、马井)的含气构造,文中讨论了其成藏的主控因素,并据此提出了该地区这一领域的油气勘探方向。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油气圈闭特征及成藏规律
陈荣林, 马红强, 贾存善
2002, 24(1): 31-35.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31
摘要(633) PDF(473)
摘要: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是重要的油气藏发育构造带。作者在重新解释该区内已有的地震剖面和编图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的油气圈闭划分为3个类型、10个亚类。这些不时期、不同类型的圈闭在纵向上往往发生叠加和交错,在平面上具有成排、成带的特征。从控制油气成藏及其组合的主要因素出发,文中探讨了油气的成藏特征,因而对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沉积基准面在层序划分对比及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曹颖辉, 池英柳, 薛良清, 王洪江
2002, 24(1): 36-40.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36
摘要(617) PDF(471)
摘要:
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着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与海相盆地相比,陆相盆地的沉积基准面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湖平面,而是相当于河流平衡剖面的一个抽象界面。在沉积基准面旋回中,不同位置的可容纳空间大小的不同,致使沉积物在不同相域内进行体积分配,从而导致了地层堆积样式、旋回厚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层序划分对比的标志。依据沉积基准面旋回中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应当是有时岩石与岩石、有时岩石与界面、有时界面与界面的对比,而不是岩性对比和等厚度对比。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大小变化的差异与不同体系域的生储盖层发育以及地层不整合面、岩性尖灭线的分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这为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文以松辽盆地为例,具体阐述了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积的沉积环境分析
蒋凌志, 顾家裕
2002, 24(1): 41-47.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41
摘要(634) PDF(423)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测井曲线特征以及地震特征的研究,首先将该区石炭系划分为8个岩性段,其中有3个碳酸盐岩岩性段和5个碎屑岩岩性段,即从下至上发育东河砂岩段(C8)、下泥岩段(C7)、生屑灰岩段(C6)、中泥岩段(C5)、标准灰岩段(C4)、上泥岩段(C3)、砂泥岩段(C2)、小海子灰岩段(C1)。其后通过现场的岩心观察和室内的薄片鉴定以及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对各岩性段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得出了沉积相的垂向分布图。这较以前的以组为单位的研究要精确许多,能更准确地指导石油勘探。最后鉴于本区石炭系属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混积成因,通过这次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异常压力带与油气聚集模式
姜亮, 金强, 葛和平, 王伟锋
2002, 24(1): 48-51.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48
摘要(670) PDF(468)
摘要:
钻井资料证实,东海盆地丽水凹陷下第三系明月峰组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作者综合了地质、钻井、测井、测试等多方面资料,研究了丽水凹陷异常高压的类型、成因机制及特征,分析了异常高压对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总结出在异常高压作用下油气成藏的 3种模式,即在异常高压封隔层之上的砂岩成藏模式、在超压层内部的成藏模式和在封隔层之下的成藏模式。这些模式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异常压力系统特征
黄志龙, 姜亮
2002, 24(1): 52-56.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52
摘要(641) PDF(480)
摘要:
丽水凹陷发育第三系快速沉积的地层,其重要特点是异常压力非常明显。文中主要应用地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在分析主要探井异常高压的基础上,研究了异常高压的类型、成因机制和分布。研究表明,丽水凹陷异常压力属于顶封滞排型异常压力系统,超压带压力梯度明显不一致,纵向上超压带可划分为封隔层超压带、压力过渡带和超高压带等 3个异常压力带。
塔河油田及邻区地层水成因探讨
蔡立国, 钱一雄, 刘光祥, 韩燕英, 张鹏德
2002, 24(1): 57-60.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57
摘要(611) PDF(487)
摘要:
塔河油田及邻区主要油气储层的地层水以高矿化度为特征,长期以来多数人认为这类地层水代表了互不沟通的深层封存环境的产物。该文通过对该区地层水的系统采样分析,从地层水的组成特点及所反映的成因环境,提出:a)塔河油田及邻区地层水具有反向化学剖面的特点,高矿化度与溶滤地层中的岩盐有关;b)氢(δD)氧(δ18O)同位素明显偏轻,δD最大为-42.0‰,最小值为-66.0‰,δ18O最大值为2.7‰,最小值为-6.0‰,反映出地表水渗混溶滤成因的地层水;c)通过对比研究区内地层水的主要受地表水渗流,溶解地层中的NaCl,而形成高矿化度地层水。塔河油田及邻区是一个水文地质环境相对活跃的地区,因此,对该地层水的成因环境对该区油气的运聚、保存条件的影响需进一步的考虑。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研究
吴世祥, 汪泽成, 张林, 汪蕴璞, 林锦璇
2002, 24(1): 61-68.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61
摘要(586) PDF(354)
摘要:
为探讨川西地下水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作者对川西上三叠统须二段、须四下段水化学场、水动力场分别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把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沉积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提出地下水地球化学动力带的概念,并进一步把须二段和须四下段地下水系统划分为还原环境溶质迁移聚集的卸压带、溶质迁移聚集的稳压带和强还原环境溶质分异纯化的水压形成带 3个带。文中指出,已发现的气田主要分布在稳压带和卸压带内,而含气构造主要分布于水压形成带内。最后,作者从水文地质的解度对川西地区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
沈家铺油田枣Ⅴ油组储层热解参数特征及地质意义
尹伟, 林壬子, 罗小平, 林双运
2002, 24(1): 69-72.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69
摘要(629) PDF(496)
摘要:
该文详细阐述了储层热解参数的地球化学含义及地质意义,并结合沈家铺地区储层热解参数特征,分析了沈家铺地区原油的性质和纵向上储层含油性的变化,指出了枣V油组的主力油层,检验了射孔的有效性,提出了补射层段。分析结果表明,沈家铺地区原油密度高、粘度大,属重质稠油 ;纵向上随深度增加储层含油性逐渐变差,由油层—油水同层—水层。
东海西湖凹陷中新世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油气有利聚集区预测
刘翠荣
2002, 24(1): 73-76.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73
摘要(1656) PDF(553)
摘要:
根据前人对东海西湖凹陷的地质研究成果和实际资料,运用地质动力学的基本观点,从西湖凹陷构造形变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西湖凹陷古构造应力场的边界条件和古应力的作用方式,用古构造图和岩石力学参数描述其地质模型,采用弹性力学模型,运用平面应力有限元数学方法选取适当的力学参数,对中新世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据其结果对西湖凹陷的油气有利聚集区作出了预测。
温、压控制水溶气释放的模拟实验方法研究
张云峰
2002, 24(1): 77-79.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77
摘要(571) PDF(455)
摘要:
在研究影响天然气在地层水中溶解能力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水溶相天然气释放的地质条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不仅证明水溶气在运移过程中析出的游离气量的大小主要受温度、压力的控制,并获得了温度、压力变化时,单位体积饱和天然气的地层水析出游离气量的回归方程,为估算气藏中水溶释放气贡献量研究基础数据提供了计算方法。
大港探区中区油气显微迹象和有机包裹体的荧光显微分析及其应用
邹海峰, 徐学纯, 高福红, 刘立
2002, 24(1): 80-84.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80
摘要(669) PDF(535)
摘要:
文中简介了液烃荧光机理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对大港探区中区岩石粒间油气成因的显微迹象进行了荧光显微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成藏规律和油气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岩石矿物粒间油气成因的显微迹象的荧光显微特征分析研究,是应用有机包裹体研究和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老井挖潜的一种新技术
樊玉秀, 吕炳全, 兰艳, 陈显森, 张彦军
2002, 24(1): 85-89.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85
摘要(765) PDF(426)
摘要:
老井挖潜技术是油田进入开发后期扩大油气储量的方法。文中利用美国精测公司Rtseek反演程序对老横向中不同电极系长度的视电阻率测井曲线进行了联合反演。通过理论模型的设计和实际资料处理分析,证实了该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形成了最佳的深浅电阻率组合,从而有效地利用径向电阻率差异为准确差别流体性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方法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苏省储家楼油田WPS三次采油矿场试验
王金渝, 吴健强, 陆如华, 吴志良, 程汉东, 段宝林
2002, 24(1): 90-96. doi: 10.11781/sysydz200201090
摘要(1101) PDF(410)
摘要:
WPS是一种新型的水溶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作为三次采油的驱油剂。华东石油局与安庆石化总厂协作,在储家楼油田开展WPS三次采油矿场试验项目,累计注入WPS驱油剂50.3t,注入浓度为0.5%,注入总液量 10057.70m3 。经现场监测和分析对比,两口观察井均取得了含水率下降、原油日产量上升及原油性质变差的预期效果,累计增产原油506.79t,探索了三次采油的新途径,并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增油控水和提高油藏采收率的试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