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3卷  第6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第6期目次
2011, 33(6).
摘要(1212) PDF(766)
摘要:
盆地·油藏
川东北地区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机制探讨
罗开平, 黄泽光, 蒋小琼, 管宏林, 曹清古
2011, 33(6): 559-563. doi: 10.11781/sysydz201106559
摘要(3298) PDF(885)
摘要:
川东北普光气田优质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礁滩相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粒内孔、粒间孔为主,并伴有明显的构造形迹。研究表明,次生孔隙主要形成于深埋阶段的2期溶蚀作用:第1期发生于中成岩早期埋藏阶段,大量的石油充注之前,对应于早中侏罗世(J1-2);第2期发生于中成岩晚期,对应于晚侏罗—早白垩世(J3—K1)的干气阶段。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和膏盐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成因(TSR)的H2S水溶液分别构成了这2期溶蚀作用的酸性流体介质。根据储层的显微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标志可以识别和确认埋藏溶蚀作用。储层岩石中大量的构造形迹是中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的产物,其中燕山运动早期和中晚期2期构造运动与2期溶蚀作用时间相吻合,形成的裂缝、微裂缝提高了岩石的渗透率,使得酸性流体沿裂隙和早期的残留孔隙渗入岩石中发生非选择性溶蚀,形成了裂缝-溶孔"组合"。构造应力作用促进了埋藏溶蚀作用的进行,两者的相互作用成为储层改造和优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储层形成的这种机制,利用"相控分布-构造应力+溶蚀改造"的储层发育模式,可以对优质碳酸盐岩储层进行预测。
建南气田飞三段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鲍云杰, 王恕一, 蒋小琼, 管宏林, 杨振恒
2011, 33(6): 564-568. doi: 10.11781/sysydz201106564
摘要(3660) PDF(880)
摘要:
以建43井为例,研究了建南气田三叠系飞三段储层的成岩作用及特点,其中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对储层贡献较大。其成岩序列为藻粘结、泥晶化→一世代胶结→大气淡水溶蚀→二世代粒状胶结→新生变形→压实压溶→白云岩化→早期张裂缝及充填→构造挤压作用→埋藏溶蚀Ⅰ→进油→白云石、萤石充填、石英充填交代→油演化为沥青→埋藏溶蚀Ⅱ→晚期张裂缝→进气;主要经历了海底(潮间)环境、大气淡水环境、浅埋藏和深埋藏环境。白云石晶体、二世代粒状胶结物、萤石被溶蚀、压性裂缝发育以及孔隙无明显变形是埋藏溶蚀的主要识别标志。
川西坳陷回龙地区沙溪庙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
杨帆, 孙准, 赵爽
2011, 33(6): 569-573. doi: 10.11781/sysydz201106569
摘要(3351) PDF(780)
摘要:
从油气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及成藏组合方面入手,结合构造史以及岩心、地震及钻井等资料,对川西回龙地区沙溪庙组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证实,该地区沙溪庙组气藏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主要为低阻抗的孔隙性砂体、边界气源断层以及有效的圈闭。典型砂体成藏剖析揭示,区内存在3种典型的成藏组合模式,但受圈闭限制,气藏成藏规模有限。
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超压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研究
冷济高, 杨克明, 杨宇
2011, 33(6): 574-579. doi: 10.11781/sysydz201106574
摘要(3063) PDF(960)
摘要:
川西坳陷为典型的前陆超压盆地,但目前关于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与天然气的成藏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在研究过程中。该文采用声波时差法对孝泉—丰谷构造带上29口井地层压力进行了计算,并结合37口井的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对研究区超压形成机制、超压带类型划分、超压与天然气成藏关系及超压环境下的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1)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存在明显超压,须二段和须四段分属不同压力系统,并且邻源超压特征明显;2)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是研究区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3)发现了3种类型的超压分布模式,即新场型、合兴场型和丰谷型;4)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气藏分布与超压关系密切,紧临超压仓顶界面的泄压层为天然气最有利富集区;5)盖层突破剩余压力研究表明,须二段气藏整体保存条件较好,须四段在新场主体构造东北部及丰谷地区东南部保存条件较差,不利于天然气聚集。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地区阿北1井三叠系高含有机碳泥岩的发现意义
吕海涛, 耿锋, 伍齐乔
2011, 33(6): 587-591. doi: 10.11781/sysydz201106587
摘要(3510) PDF(868)
摘要: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地区阿北1井在三叠系揭示了一套高有机碳含量的湖相暗色泥岩,岩石热解有机质丰度指标达到了中等—好烃源岩标准,但有机质成熟度较低,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对台盆区三叠系的沉积、构造背景及热演化历史的研究表明,台盆区三叠系有效烃源岩的发育条件有:1)沉积环境为深湖相—半深湖相,其次为滨湖相;2)暗色泥岩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3)埋深大于5 500m。阿瓦提地区早三叠世为湖相沉积,现今埋深大,热演化模拟、地震相、沉积相综合研究表明,有效烃源岩区发育面积约5 000 km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典型油藏动态解剖及成藏过程恢复
尹伟, 胡宗全, 李松, 刘震, 商晓飞, 张华照
2011, 33(6): 592-596. doi: 10.11781/sysydz201106592
摘要(3727) PDF(886)
摘要:
利用孔隙演化史恢复、生烃史热模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典型油藏进行了动态解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岩性圈闭形成时间为晚侏罗世以来(160 Ma);长7主力烃源岩初始生烃时间为侏罗纪末(140 Ma),大规模生烃时间为早白垩世末期(100 Ma);长8油藏为两期成藏,成藏时间分别为早白垩世中期(130 Ma)和晚白垩世早期(90 Ma);圈闭形成期、主力生烃期和关键成藏期时间配置关系好,有利于长8油藏的形成。结合构造演化,恢复油气充注成藏过程,建立了油气成藏动态演化模式,即"多期成藏、中期为主、晚期调整定型"。
塔中和巴楚地区深部流体活动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孟庆强, 朱东亚, 解启来, 金之钧
2011, 33(6): 597-601. doi: 10.11781/sysydz201106597
摘要(3359) PDF(964)
摘要: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活动的2个必要因素是火山岩浆作用和深大断裂发育。前者是深部流体形成的基础,后者为深部流体从深部向浅部运移提供通道。塔里木盆地塔中和巴楚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广泛发育,在塔中的中1井附近区域和巴楚的吐木休克断裂、色力布亚断裂、康塔库木断裂以及玛扎塔格断裂区域是火山岩浆活动的中心区域。塔中的塔中Ⅰ号、塔中10井、塔中Ⅱ号等断裂和巴楚地区的吐木休克断裂、色力布亚断裂、康塔库木断裂、玛扎塔格断裂等在海西晚期是活动的,可作为深部流体活动的有效断裂。塔中和巴楚地区具有二叠纪火山岩浆活跃区域并且存在有效断裂发育区域,因此,既是深部流体活跃的区域,也是深部流体对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溶蚀改造的有利区域。
南海“神狐型”BSR特征及影响因素
龚建明, 何玉华, 闫桂京, 杨传胜, 李刚, 苑春芳
2011, 33(6): 602-606. doi: 10.11781/sysydz201106602
摘要(2099) PDF(808)
摘要:
为了深入探讨神狐海域BSR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结果表明,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与BSR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区BSR总体表现出多轴(或不光滑)和连续性较差的特征;BSR振幅强度主要与水合物稳定带之下的游离气有关。结合世界典型水合物发现区BSR特征分析认为,"神狐型"BSR的形成可能主要与不同成因水合物在纵向上的相互叠置有关。
南海西部深水区台缘结构、生物礁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陈雷, 陆永潮, 王振峰, 孙志鹏
2011, 33(6): 607-612. doi: 10.11781/sysydz201106607
摘要(3354) PDF(1118)
摘要:
生物礁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其内部结构和生长环境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南海西部深水区南部隆起的台地结构解剖,识别出对称和不对称2种台缘结构,提炼出了断控型、断挠型及缓坡型3种台缘样式。同时通过地震剖面分析了不同台缘结构控制下的生物礁发育形态和识别特征。最后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的台缘结构及生物礁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格局差异、古地貌格局、古季风和海平面升降旋回变化。
石油地球化学
基于反相柱系统分析的原油烃类化合物全二维色—质谱图特征
李水福, 胡守志, 曹剑, 何生, 马军, 王绪龙, 张冬梅, 陈昱瑶
2011, 33(6): 645-651. doi: 10.11781/sysydz201106645
摘要(2546) PDF(939)
摘要:
原油中烃类化合物是最复杂的混合物体系,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是目前分离复杂混合物体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该文采用反相柱系统对原油烃类化合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中重要的化合物系列进行了识别,为原油中烃类化合物的反相柱系统分析和谱图识别提供了参考。分析结果表明,反相柱系统对饱和烃,尤其是低分子量的异构烷烃和环烷烃等化合物在二维上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因此,反相柱系统对生物降解油饱和烃馏分的"鼓包"化合物(UCM)的分离与研究可能将起到一定作用。
江汉平原簰深1井石炭系黄龙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盛贤才, 郭战峰
2011, 33(6): 652-656. doi: 10.11781/sysydz201106652
摘要(2629) PDF(839)
摘要:
江汉平原是我国南方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利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冷热台,对钻于该区的簰深1井黄龙组岩心中的裂缝(晶洞)充填物及细晶白云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样品含有丰富的盐水包裹体和含烃盐水包裹体。单样品包裹体形成期次表明,白云石脉、方解石脉以及细晶白云岩均含多期包裹体,显示其为多期充填成因或者晚期脉体中有含改造的早期包裹体的矿物残留。根据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宿主矿物类型,结合不同脉体(晶洞)等的时间关系等,将包裹体形成期次分为5期,平均均一温度分别为74.7~86.4,94.6~106.5,111.1~131.8,141.3~152.9,158~162.6℃。结合埋藏史、热史研究认为,包裹体主要形成于三叠纪晚期—白垩纪,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较大,印支运动晚幕及早燕山运动主幕有气态烃充注,但由于充注量小于散失量,油气未能最终成藏。
方法·技术
特低渗油藏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与可动油评价——以十屋油田营城组油藏为例
陈志海
2011, 33(6): 657-661. doi: 10.11781/sysydz201106657
摘要(2084) PDF(1002)
摘要:
借助室内孔渗分析资料和压汞测定的毛管压力资料,分析了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其重要特点是微观孔喉细小,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储层的渗透率较低,束缚水饱和度高,残余油饱和度高。应用边界层理论,明确了孔喉内微观可动油的定义,建立了微观可动油的划分界限,并把特低渗储层内的原油划分为水驱可动油和水驱难动油。应用该方法对十屋油田营城组油藏的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核磁共振方法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
鄂尔多斯西南缘下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朱建辉, 吕剑虹, 缪九军, 袁东山, 张彦霞
2011, 33(6): 662-670. doi: 10.11781/sysydz201106662
摘要(4218) PDF(1130)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早古生代陆缘沉积环境形成了碳酸盐岩和碎屑岩2种岩性的烃源岩。虽然有机质丰度较低,但勘探成果表明下古生界烃源岩曾经有过较高的生烃过程。较好的烃源岩一般发育在弱还原—还原、盐度较大的半深水环境中,多为Ⅰ、Ⅱ型。寒武系烃源岩主要生烃阶段在三叠纪,对现今的资源贡献有限,奥陶系马家沟组、平凉组烃源岩主要生烃阶段有侏罗纪、白垩纪2期。现今奥陶系烃源岩达到了高演化阶段,以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平凉组暗色泥岩、碳酸盐岩3套烃源岩为主,但存在一定差异。模拟结果表明,下古生界累计生烃量为172.87×1012m3;北段生烃强度最大超过了40×108m3/km2,南缘地区最大为30×108m3/km2左右。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微孔滤膜真空抽滤装置与技术
张有瑜, 罗修泉
2011, 33(6): 671-676. doi: 10.11781/sysydz201106671
摘要(2526) PDF(934)
摘要:
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是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分析的关键技术之一。关于自生伊利石粘土组分的分离,国内外大多是采用高速、超高速离心分离技术。与高速、超高速离心分离技术相比,该文所介绍的微孔滤膜真空抽滤装置与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如操作简便、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等。文中介绍了装置构成、连接及使用说明、装置特点暨5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流程,论述了其分离提纯效率和质量以及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5项技术创新克服了以往真空抽滤装置与技术的操作繁琐、效率较低、实用性不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其可以转化为成型固定设备投入日常生产与科研实验,为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开创了一种新途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