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一种新的陆内俯冲类型——龙门山型俯冲成因机制研究

刘树根 罗志立 曹树恒

刘树根, 罗志立, 曹树恒. 一种新的陆内俯冲类型——龙门山型俯冲成因机制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1991, 13(4): 314-324. doi: 10.11781/sysydz199104314
引用本文: 刘树根, 罗志立, 曹树恒. 一种新的陆内俯冲类型——龙门山型俯冲成因机制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1991, 13(4): 314-324. doi: 10.11781/sysydz199104314
Liu Shugen, Luo Zhili, Cao Shuheng. ON THE MECHANISM OF A NEW TYPE OF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THE LONGMENSHAN SUBDUCTIO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91, 13(4): 314-324. doi: 10.11781/sysydz199104314
Citation: Liu Shugen, Luo Zhili, Cao Shuheng. ON THE MECHANISM OF A NEW TYPE OF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THE LONGMENSHAN SUBDUCTIO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91, 13(4): 314-324. doi: 10.11781/sysydz199104314

一种新的陆内俯冲类型——龙门山型俯冲成因机制研究

doi: 10.11781/sysydz199104314

ON THE MECHANISM OF A NEW TYPE OF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THE LONGMENSHAN SUBDUCTION

  • 摘要: 龙门山冲断带是中国典型的冲断构造带之一.本文在详细研究龙门山冲断带岩石圈结构和龙门山冲断带形成前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和天然地震资科,认为龙门山冲断带是由深部物质的调整而带动四川盆地(扬子板块)的岩石圈沿其内部的若干塑性层向龙门山和川西高原发生多层次(上地幔顶部层、下部地壳层、中部地壳层和上部地壳层),多阶段(印支末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的俯冲所形成,并把这种既不同于B型俯冲,也不同于A型俯冲的俯冲模式,称之为龙门山型俯冲,简称为L型俯冲.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龙门山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

     

  • [1] 刘树根、罗志立,1989,四川龙门山地区的峨眉地裂运动,海相沉积区油气地质,第3卷第1期.
    [2] 罗志立,1984.试论中国型(C-型)冲断带及其油气勘探问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5卷第4期.
    [3] 罗志立等,1988,试论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地质论评,第34卷第1期.
    [4] 马杏垣等,1984,论滑覆及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地质学报,第3期.
    [5] 李立等,1987,攀西裂谷带及龙门山断裂带地壳上地慢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物探与化探,第11卷第3期.
    [6] 孟令顺等,1987,攀西地区重力均衡异常研究,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等17卷第1期.
    [7] 田端孝等,1986,四川盆地中三叠世天井山期岩相古地理概貌,岩相古地理文集,第2辑.
    [8] 金若谷,1987,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大隆组放射虫岩及其形成坏境,地质论评,第33卷第3期.
    [9] 陈智梁,1985,扬子地块西部边缘二叠纪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岩相古地理文集,第1辑.
    [10] 李杨鉴,1986,中国挤压型盆地边缘的逆冲断层是潜滑俯冲作用形成的吗?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7卷第2期.
    [11] 刘肇昌等,1986,四川彭县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形成,地球科学,第11卷第1期.
    [12] 昊熙纯,1984,川西北晚三叠世海绵点礁的古生态特征,成都地质学院学报,第1期.
    [13] 潘桂棠,1986,龙门山-锦屏山推覆构造带与喜马位稚推覆构造带的比较研究,西藏地质,第1期.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89
  • HTML全文浏览量:  76
  • PDF下载量:  4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89-04-02
  • 刊出日期:  1991-10-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