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试评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应用

罗志立

罗志立. 试评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 1994, 16(4): 317-324.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17
引用本文: 罗志立. 试评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 1994, 16(4): 317-324.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17
Luo Zhili. A REVIEW ON THE TERMINOLOGY OF A-SUBDUCTION IN THE GEOTECTONICS OF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94, 16(4): 317-324.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17
Citation: Luo Zhili. A REVIEW ON THE TERMINOLOGY OF A-SUBDUCTION IN THE GEOTECTONICS OF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94, 16(4): 317-324.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17

试评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应用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1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罗志立 男 67岁 教授 石油地质和大地构造

A REVIEW ON THE TERMINOLOGY OF A-SUBDUCTION IN THE GEOTECTONICS OF CHINA

  • 摘要: 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广为应用,若考虑其沿革、应用状况较为岐乱。作者从各家厘定A-俯冲带涵意进行评述,并提出C-俯冲(中国型俯冲)的8点特征与A-俯冲对比和区别。本文最后建议B、A、C俯冲用在造山带形成的不同阶段来解决这一矛盾。

     

  • [1] 朱夏.试论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3.61-70
    [2] 孙国凡等.贺兰山拗拉槽与前渊盆地及其演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4(3)
    [3] 陈焕粗.中国大陆板块构造和盆地演化.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9-38
    [4] 李旭等.新班西准噶尔推覆构造初探.中国北方板块构造论文集(第二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5] 张国伟等.奉岭造山带中的逆冲推覆构造.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126-133
    [6] A. w.巴利.油气产状的地质动力背景.全球大地构造与石油勘探.北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5.10-31
    [7] A. w.Bally.关于褶皱带构造的各种见解,冲断推覆构造,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11-31
    [8] 原西.石油构造与地震解释概述—美国若名教授A. w. Bally来华讲学情况简介.石油地震地质.1992.4(4)
    [9] 朱夏.板块构造与中国石油地质.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1981,71-79
    [10] 朱夏.试论中国中新生代油气盆地的动力学背景.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A,1-10
    [11] 朱夏.陈焕疆、孙墓才、张渝昌.中国中新生代构造与含油气盆地.地质学报,1983.(3)
    [12]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8,4(1)
    [13] 陈焕疆.论板块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14] 朱夏.活动论构造历史现.石油实验地质,1991.13(3)
    [15] 朱夏.中新生代油气盆地.构造地质学的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6] 罗志立.试论中国型(C-型)冲断带及其油气勘探问题.石油天然气地质,1984,5(4)
    [17] Lou Zhili.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and its influence on format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ou and accumulation hydrocarbon. Geology ojthe Himalayt, 1984,141-150
    [18] 李扬鉴.中国挤压盆地边缘的逆冲断层是潜滑作用形成的吗?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7(2)
    [19] 朱志澄.逆冲断覆构造(第二版),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20] 刘树根等一种新的陆内俯冲类型—龙门山型俯成因机制研究.石油实验地质,1991,13(4)
    [21] 罗志立、龙学明.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川西前陆盆地沉降.四川地质学报,1992,12(1)
    [22] 詹麟.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天山地区电结构初探.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油气地质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62-67
    [23] 陈焕疆.现今板块大地构造理论的实践与探索.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1-24
    [24] Ampferer O. Ubcr. das Bewegungbild von Faletngebirgen. Arutria. Jahrb. geol. Bundesanst. 1906.56.539-62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34
  • HTML全文浏览量:  103
  • PDF下载量:  34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4-05-24
  • 刊出日期:  1994-10-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