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陆相沉积模式和生储油岩分布

安作相

安作相. 中国陆相沉积模式和生储油岩分布[J]. 石油实验地质, 1995, 17(1): 1-7. doi: 10.11781/sysydz199501001
引用本文: 安作相. 中国陆相沉积模式和生储油岩分布[J]. 石油实验地质, 1995, 17(1): 1-7. doi: 10.11781/sysydz199501001
An Zuoxiang. NON-MARIN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 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95, 17(1): 1-7. doi: 10.11781/sysydz199501001
Citation: An Zuoxiang. NON-MARIN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 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95, 17(1): 1-7. doi: 10.11781/sysydz199501001

中国陆相沉积模式和生储油岩分布

doi: 10.11781/sysydz199501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安作相,男,62岁,编审,石油地质

NON-MARIN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 IN CHINA

  • 摘要: 几十年来,中国油气勘探工作主要在陆相沉积中进行,其沉积模式和生储油岩的关系大体是,生油岩形成于深湖相、半深湖相和沼泽相,储油岩则在许多环境都能形成,在中国以三角洲相、冲积扇以及浅湖滩坝为主,而盆地基岩风化壳也有重要意义。在沉积过程中生油岩和储油岩常呈旋回出现,形成生储盖组合,可分为下生、上生、自生和侧生4种形式。

     

  • [1] 王尚文.中国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3,165-168
    [2] 安作相.中国储油岩特征.石油勘探研究报告集(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61,35-53
    [3] 安作相.我国陆相生油学说发展四十年.古潜山,1981,(3):60-68
    [4] 安作相.松辽白里纪湖盆水环流与隐蔽油藏勘探.石油实验地质,1985,7(2):107-113
    [5] 安作相.任丘荃岩油藏形成的再分析.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1.10(40 13-19
    [6]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教研室.石油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187-188
    [7] 张厚福,张万选.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130-131
    [8] 胡朝元.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进行区域勘探的有效理论.石油学报,1982,3(2),9-14
    [9] 昊崇绮.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3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82
  • HTML全文浏览量:  143
  • PDF下载量:  50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4-09-16
  • 刊出日期:  1995-01-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