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

高长林 叶德燎 钱一雄

高长林, 叶德燎, 钱一雄.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J].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22(2): 99-104. doi: 10.11781/sysydz200002099
引用本文: 高长林, 叶德燎, 钱一雄.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J].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22(2): 99-104. doi: 10.11781/sysydz200002099
GAO Chang-lin, YE De-liao, Qian Yi-xiong. CLASSIFICATION OF FORELAND BASINS AND ASPECTS OF HYDROCARBON RESOURCES[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0, 22(2): 99-104. doi: 10.11781/sysydz200002099
Citation: GAO Chang-lin, YE De-liao, Qian Yi-xiong. CLASSIFICATION OF FORELAND BASINS AND ASPECTS OF HYDROCARBON RESOURCES[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0, 22(2): 99-104. doi: 10.11781/sysydz200002099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

doi: 10.11781/sysydz20000209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高长林(1945- ),男,江苏泰兴人,博士、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E121.1

CLASSIFICATION OF FORELAND BASINS AND ASPECTS OF HYDROCARBON RESOURCES

  • 摘要: 根据前陆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前陆盆地可分为5类,即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具有一些相似的成因特征,如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不一致;沉降曲线呈陡、缓、陡3段;沉积物遭受挤压变形.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分出3到5个变形带等。形成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中的前陆盆地具有不同的充填特点和盆地结构,也具有不同的油气远景。周缘前陆盆地是由于陆-陆碰撞,在俯冲板块上产生的挠曲盆地,常由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具有双层结构,早期发有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巨大,发育厚度较大的生油岩系;后期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向上变粗的序列,发育有较厚的储集岩系。这类前陆盆地具有极好的油气远景。孤后前陆盆地与A型俯冲作用有关,可以由弧后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可具双层结构或仅有单后结构,早期发育火山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大,发育有较厚的生油岩,后期为火山磨拉石盆地。这类前陆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破裂前陆盆地的形成是因基底卷入前陆变形作用,造成了块状隆起和基底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这类盆地中沉积岩层厚度不大,油气远景欠佳。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于板内,远离碰撞造山带,可能与碰撞造山带的远程效应有关。盆地充填具双层或单层结构,以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主,早期复理石不发育。这类前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走滑前陆盆地发育于大型陆内走滑系的两侧,伴有拉分盆地,盆地充填具单层结构,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沉积中心明显呈雁行排列。这类盆地油气远景有限。前陆盆地的结构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自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发育山前冲断带、前陆坳陷、前缘斜坡和前缘隆起等构造单元,相应地具有各自的油气藏分布模式。

     

  • [1] 孙肇才.碰撞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的演化[A].赵重远.含油气盆地地质学研究进展[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85-95.
    [2] 甘克文,等.世界含油气盆地图说明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3] Dickinson W R. Plate tectonic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M].AAPG Educationa series,1976.
    [4] 陈发景,汪新文,张光亚,等.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J].现代地质,1992,6(3):317-327.
    [5] 陈发景,汪新文.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J].地质论评,1996,42(4):304-309.
    [6] Sengor A M C著.丁晓,等译.板块构造学与造山运动——特提斯例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7] 高长林,吉让寿,秦德余,等.陕南东秦岭泥盆纪前陆盆地的地球化学鉴定[J].石油实验地质,1991,13(4):325-339.
    [8] 何登发,吕修祥,林永汉,等.前陆盆地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9] 许靖华.弧后碰撞造山作用及其大地构造相[J].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1994,6(1):1-11.
    [10] 罗志立,宋鸿彪,赵锡奎,等.C-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2):1-8.
    [11] 刘少峰.前陆盆地几种构造-沉积演化模式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6,10(4):39-44
    [12] Puigdefabregas C et al. Thrust belt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Pyrenees in the southern foreland basin[M]. Foreland Basin, Spec. Publs. Int. Ass. Sdeiment.
    [13] 蔡立国.天山南北前陆盆地演化及褶皱-冲断带构造样式[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199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26
  • HTML全文浏览量:  328
  • PDF下载量:  69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9-12-30
  • 刊出日期:  2000-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