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乐光禹 刘顺 李天斌 宋鸿彪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乐光禹, 刘顺, 李天斌, 宋鸿彪.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25(5): 432-438.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32
引用本文: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乐光禹, 刘顺, 李天斌, 宋鸿彪.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25(5): 432-438.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32
LIU Shu-gen, LUO Zhi-li, ZHAO Xi-kui, YUE Guang-yu, LIU Shu, LI Tian-bin, SONG Hong-biao. STUDY ON THE DYNAMIC MODE AND ITS SIMUL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LONGMEN MOUNTAIN-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SYSTEM,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3, 25(5): 432-438.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32
Citation: LIU Shu-gen, LUO Zhi-li, ZHAO Xi-kui, YUE Guang-yu, LIU Shu, LI Tian-bin, SONG Hong-biao. STUDY ON THE DYNAMIC MODE AND ITS SIMUL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LONGMEN MOUNTAIN-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SYSTEM,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3, 25(5): 432-438.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32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32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课题“中国两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过程”(编号:950117)的部分研究成果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树根(1964- ),男(汉族),四川新津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石油地质和流体地质作用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E121.1

STUDY ON THE DYNAMIC MODE AND ITS SIMUL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LONGMEN MOUNTAIN-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SYSTEM, CHINA

  • 摘要: 民文进一步阐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即L—型俯冲模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L—型俯冲的存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调整及重力起着重要作用;L—型俯冲发生的动力源来自于地球深部;深部的动力是通过几个主干深大断裂的活动来实现的;主干断裂从深部到浅部错动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塑性软弱层和基于此的滑脱作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地幔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通常大于地壳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

     

  • [1]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王国芝,张成江.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J]. 地质学报, 2003, 77(2): 177-185.
    [2] 刘树根, 罗志立, 宋鸿彪, 曹树恒. 四川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岩石圈结构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11(1): 86-95.
    [3] 刘树根, 罗志立, 曹树恒. 四川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岩石圈的层圈性和多级滑脱推覆[J]. 四川地质学报, 1990, 10(3):145-150.
    [4] 陈焕疆. 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76-77.
    [5] 罗志立. 试论中国型(C-型)冲断带及其油气勘探问题[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4, 5(4): 315-324.
    [6] 刘树根, 罗志立, 曹树恒.一种新的陆内俯冲类型-龙门山型俯冲成因机制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1991, 13(4): 314-323.
    [7] 宋鸿彪, 刘树根. 龙门山中北段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构造的关系[J].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8(1): 74-82.
    [8] 刘树根, 罗志立. 四川龙门山造山带的峨眉地裂运动[J]. 四川地质学报, 11(3): 174-180.
    [9] 刘树根, 赵锡奎, 罗志立, 徐国盛, 王国芝, C.J.L. Wilson, Dennis Arne.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28(3): 221-230.
    [10] 李天斌、宋鸿彪. 龙门山C-型俯冲带模式数值模拟研究[A]. 罗志立, 赵锡奎, 刘树根, 宋鸿彪.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C].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357-36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82
  • HTML全文浏览量:  48
  • PDF下载量:  62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1-25
  • 修回日期:  2003-06-25
  • 刊出日期:  2003-09-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