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高长林 叶德燎 黄泽光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高长林, 叶德燎, 黄泽光,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2): 104-110.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04
引用本文: 高长林, 叶德燎, 黄泽光,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2): 104-110.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04
Gao Changlin, Ye Deliao, Huang Zeguang, Liu Guangxiang, Ji Rangshou, Qin Deyu. TWO PALEO-OCEANS IN THE LATE PALEOZOIC AND THEIR CONTROL TO BASINS 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2): 104-110.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04
Citation: Gao Changlin, Ye Deliao, Huang Zeguang, Liu Guangxiang, Ji Rangshou, Qin Deyu. TWO PALEO-OCEANS IN THE LATE PALEOZOIC AND THEIR CONTROL TO BASINS 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2): 104-110.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04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04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P0102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高长林(1945- ),男(汉族),江苏泰兴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盆地分析、地球化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E121.2

TWO PALEO-OCEANS IN THE LATE PALEOZOIC AND THEIR CONTROL TO BASINS IN CHINA

  • 摘要: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下3类原型盆地:1)会聚边缘盆地,主要形成于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北方陆块南缘,泥盆纪—石炭纪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陆块南缘;2)离散边缘盆地,古特提斯拉张期形成,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南缘、北西缘和塔里木南缘;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台内断坳或断陷、裂谷和由残余海盆演化成的坳拉槽(钦防盆地)。

     

  • [1] 张渝昌.中国含油气盆地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50
    [2]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3] 朱夏.活动论构造历史观[J].石油实验地质,1991,13(3):201~209
    [4] 冯益民,何北平.祁连山大地构造与造山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5] 唐克东.中朝板块北侧褶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 唐克东,王莹,何国琦等.中国东北及邻区大陆边缘构造[J].地质学报,1995,69(1):16~30
    [7] 唐克东,邵济安.古亚洲洋区蛇绿岩的某些特征与古洋演化[A].见:张旗编.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究[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08~111
    [8] 左国朝,李茂松.甘蒙北山地区古生代岩石圈形成与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 朱宝清,冯益民,叶良知.新疆西准噶尔古生代蛇绿岩及其地质意义[A].见:中国北方板块构造论文集编委会编.中国北方板块构造论文集(2) [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9~28
    [10] 张旗,周国庆.中国蛇绿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82
    [11]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等.地球化学在古生代盆地分析中的新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 (油气勘查四十年专辑):22~24
    [12] 马瑞士,王赐银.东天山构造格架与地壳演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3] 高长林,崔可锐,钱一雄等.天山微板块构造与塔北盆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14] 高俊,何国琦,李茂松.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造山过程[J].地球科学,1997,22(1):27~32
    [15] 车白成,刘洪福,刘良.中天山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0~51
    [16] 潘桂棠,陈智梁.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65~128
    [17] 钟大赉.滇川西部古特提斯造山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9,45~54
    [18] 黄汲清,陈炳蔚.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19] 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等.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54
    [20] 秦德余,高长林,吉让寿.东秦岭地区古洋盆及其两个大陆边缘[A].见:李清波编.现代地质学研究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42
    [21]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等.东秦岭造山带与盆地[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1~197
    [22] 罗建宁.三江特提斯沉积地质与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136
    [23] 许志琴,侯立玮,王宗秀等.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02~136
    [24] 贾承造,杨树锋,陈汉林等.特提斯北缘盆地群构造地质与天然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16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09
  • HTML全文浏览量:  61
  • PDF下载量:  61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12-03
  • 修回日期:  2005-03-22
  • 刊出日期:  2005-03-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