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油页岩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石油资源评价中的意义

罗佳强 沈忠民

罗佳强, 沈忠民. 油页岩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石油资源评价中的意义[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2): 164-168.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64
引用本文: 罗佳强, 沈忠民. 油页岩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石油资源评价中的意义[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2): 164-168.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64
Luo Jiaqiang, Sheng Zhongmin. SIGNIFICANCE OF OIL SHALE IN THE EOGENE PETROLEUM RESOURCE EVALUATION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THE BOHAIWAN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2): 164-168.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64
Citation: Luo Jiaqiang, Sheng Zhongmin. SIGNIFICANCE OF OIL SHALE IN THE EOGENE PETROLEUM RESOURCE EVALUATION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THE BOHAIWAN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2): 164-168.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64

油页岩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石油资源评价中的意义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64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9-01-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罗佳强(1965- ),男(汉族),湖南新邵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E122.2

SIGNIFICANCE OF OIL SHALE IN THE EOGENE PETROLEUM RESOURCE EVALUATION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THE BOHAIWAN BASIN

  •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四段上亚段(Es4(上))和沙三段(Es3)均发育有大量的、含有葡萄藻属与颗石藻属等藻类富集层的油页岩,它们生烃能力极强,是烃类的重要贡献者;侧向运移是油页岩中烃类初次运移的重要方式之一。页理的存在,尤其是油页岩被断层切割时,可能是烃类排出效率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油页岩具有比暗色泥岩更强的生、排烃能力;在暗色泥岩和油页岩都比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中进行资源评价时,二者不能对等处理,应分开进行盆地模拟和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在精细油、气-源岩对比的基础上,发现济阳坳陷亿吨级大油田的形成都与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的油页岩有关。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石油资源评价单独对油页岩进行了盆地模拟和资源量的计算,其石油资源量高达13.8×108t。

     

  • [1] 罗佳强,王学军,郝雪峰等.济阳坳陷石油资源评价技术[A].见:孙焕泉,王端平,张善文编.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第三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1~18
    [2] 李丕龙.胜利油区勘探现状及展望[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1):9~12
    [3] 王秉海,钱凯.胜利油区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34~38
    [4] 徐成华.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生油层排烃效率研究[J].河南石油,1994,8(2):11~19
    [5] 白新华.应用古龙凹陷生油岩地化数据资料进行排烃特征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3,12(2):20~23
    [6] 张晓宇.油气初次运移的控制因素与排烃效率[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3,15(2):23~26
    [7] 查明.断陷盆地石油二次运移与聚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8] 盛志纬.关于石油聚集量问题[J].石油实验地质,1989,11(3):228~233
    [9] 宋国奇.多因素油气聚集系数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2):168~171
    [10] 江汉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九,江汉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470~472
    [11] 华东石油学院岩矿教研室.沉积岩石学(上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82~83
    [12] 王新洲,宋一涛,王学军.石油成因与排油物理模拟——方法、机理及应用[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13] 耿安松,傅家谟,盛国英等.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生油岩排烃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12(2):117~124
    [14] Mishra C S,Thomas N J.石油的排出和运移[J].谭试典译.石油地质信息,1997,18(2):73~77
    [15] 徐朝凤,高军,刘世会.三台子地区古构造发育与排烃[A].见:张厚福编.油气运移研究论文集[C].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248~254
    [16] 王新洲,周迪贤,王学军.流体间歇压裂运移——石油初次运移的重要方式之一[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21(1):20~26
    [17] Vernik L,Charles L.Elastic anisotropy of source rocks: implication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primary migration[J].AAPG Bulletin,1996,80(4):531~544
    [18] 卓勤功,宗国洪,郝雪峰等.湖相深水油页岩段层序地层学属性及成油意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1):20~2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25
  • HTML全文浏览量:  111
  • PDF下载量:  50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9-14
  • 修回日期:  2005-02-20
  • 刊出日期:  2005-03-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