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西部多旋回演化与油气聚集

何治亮 顾忆 高山林

何治亮, 顾忆, 高山林. 中国西部多旋回演化与油气聚集[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5): 433-43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3
引用本文: 何治亮, 顾忆, 高山林. 中国西部多旋回演化与油气聚集[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5): 433-43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3
He Zhiliang, Gu Yi, Gao Shanlin. POLYCYCLIC EVOLUTION AND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THE WEST OF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5): 433-43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3
Citation: He Zhiliang, Gu Yi, Gao Shanlin. POLYCYCLIC EVOLUTION AND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THE WEST OF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5): 433-43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3

中国西部多旋回演化与油气聚集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何治亮(1963- ),男(汉族),湖北潜江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分析及规划部署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E121.1

POLYCYCLIC EVOLUTION AND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THE WEST OF CHINA

  • 摘要: 由额尔齐斯—得尔布干、康西瓦—龙木错—澜沧江两大岩石圈断裂所限定的广大西北地区的区域构造格架是由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古中华陆板块中大小不等、属性不同的古陆块与多旋回造山带镶嵌交错排列而成,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特点。以海西早期运动、海西晚期运动、燕山中期运动为界线将西部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划分为古亚洲洋体制下的震旦—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古特提斯洋体制下的晚泥盆—中二叠世开合旋回、特提斯洋体制下的晚二叠世—晚侏罗世盆地旋回和现今大洋体制下的白垩纪以来的盆地旋回。按盆地的旋回性和改造程度可将西部盆地群分为弱改造多旋回盆地等六类。针对多旋回盆地多期形成的多种烃源在空间上并列、叠置、交错的复杂状况和复杂沉降及热体制下的多期生烃、排烃及运聚保存过程,完善了已有的复式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内容,提出了油气成藏单元的概念并用于对复式油气系统内部不同部位成藏要素与过程的总结。在对已知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两大盆地中主要油气聚集带成藏的静态条件与动态过程,分别建立了成藏模式,强调西部油气聚集具有多源多期多灶供烃,两大类多成因储层和封闭系统形成、破坏与重建构成多种储盖组合,不同区带具有多类型圈闭纵、横向空间组合样式,存在多期聚集、破坏、调整等复杂过程。初步形成了从"古亚洲域和特提斯域的区域控制→多旋回盆地演化与多变的叠加改造方式→多源多期生烃形成多相态油气→复式油气系统中多类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理论脉络。

     

  • [1] 周玉琦,易荣龙,舒文培等.未来中国的油气资源前景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3):227~234.
    [2] 朱夏.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A].见: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第9号[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122~132.
    [3] 孙肇才.中国油气盆地基本地质特征[A].见:中国新星石油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52~162.
    [4] 何治亮,罗传容,龚铭.中国多旋回叠加盆地与复式成藏系统[A].见:中国新星石油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70~176.
    [5] 张福礼.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38~142.
    [6] 童晓光.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结构和油气聚集[A].见: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论文集[C].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17~22.
    [7] 贾承造,姚慧君,魏国齐等.塔里木盆地板块构造演化和主要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特征[A].见: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论文集[C].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207~225.
    [8] 罗开平,范小林.河西走廊及邻区中新生代成盆背景与盆地原型[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5):432~436.
    [9] 徐旺,姚慧君.叠合盆地及其含油气性[A].见:中国油气盆地分析,朱夏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32~46.
    [10] 黄怀曾,吴功建,朱英等.岩石圈动力学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95~100.
    [11] 赵重远,周立发.成盆期后改造与中国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7~10.
    [12] 王定一.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类型与研究思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9~23.
    [13] 刘池洋,杨兴科.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思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1~14.
    [14] 张抗.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38~41,45.
    [15] 刘光鼎.试论残留盆地[J].勘探家,1997,2(3):1~4,45.
    [16] 高长林,叶德燎,钱一雄.残余盆地和残留盆地及其油气前景[A].见: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第一辑)[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43~146.
    [17] 王铁冠,王春江,何发岐等.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测算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1):74~79.
    [18] 贾承造.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新发现[A].见:21世纪中国暨国际油气勘探展望[C].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127~133.
    [19] 李景明,魏国齐,李东旭等.中国西部叠合盆地天然气勘探前景[A].见:21世纪中国暨国际油气勘探展望[C].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137~14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11
  • HTML全文浏览量:  89
  • PDF下载量:  47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6-15
  • 修回日期:  2005-08-09
  • 刊出日期:  2005-09-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