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

郑求根 吴冲龙 王燮培 丁文龙

郑求根, 吴冲龙, 王燮培, 丁文龙.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28(1): 42-48.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42
引用本文: 郑求根, 吴冲龙, 王燮培, 丁文龙.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28(1): 42-48.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42
Zheng Qiugen, Wu Chonglong, Wang Xiepei, Ding Wenlong. THINKING ON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6, 28(1): 42-48.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42
Citation: Zheng Qiugen, Wu Chonglong, Wang Xiepei, Ding Wenlong. THINKING ON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6, 28(1): 42-48.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42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4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郑求根(1964- ),男(汉族),湖南岳阳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E121.1

THINKING ON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

  • 摘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分析的思路、流程和研究内容,强调在进行油气系统划分前,要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沉降充填史、热过程以及盆地的构造单元、烃源岩发育的层段和范围、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特征,做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再在油气源对比的基础上对油气系统进行划分。鉴于叠合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多个生烃单元,断裂和不整合发育,认为叠合型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以烃源岩+构造单元(生烃凹陷或洼陷及油气可能的运聚区域)为最主要依据,以烃源岩+构造单元+可靠程度来进行命名比较合适,也较为实用。叠合型油气系统分析要从静态地质要素分析和动态地质过程分析2个方面进行,静态地质要素包括有效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输导层和圈闭,动态地质要素包括油气生成过程、储层演化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形成过程、油气成藏过程等。各要素组合关系分析、油气系统保存作用分析、各油气系统叠合关系分析、勘探有利靶区及目标分析等都是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

     

  • [1] 朱夏,陈焕疆.论中国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9~27.
    [2] 朱夏.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230.
    [3]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4(1):1~33.
    [4] 朱夏.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1~132.
    [5] 朱夏,徐旺.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1~319.
    [6] 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67~70.
    [7] 张厚福.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345.
    [8] 赵文智,何登发.含油气系统的内涵与描述方法[A].见胡见义,赵文智.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9~24.
    [9] 赵文智,何登发.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意义[J].勘探家,2000,5(3):1~11.
    [10] 赵文智,何登发,池英柳等.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J].石油学报,2001,22(1):6~13.
    [11] 何登发,赵文智,雷振宇等.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J].地学前缘,2000,7(3):23~37.
    [12] 吴冲龙,王燮培,周江羽.含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1997,16(2):43~49.
    [13] 吴冲龙,王燮培,毛小平等.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模型与方法原理—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的新思路、新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4):319~327.
    [14] 吴冲龙,王燮培,何光玉等.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报,2000,25(6):604~611.
    [15] 贾承造,姚慧君,魏国齐等.塔里木板块构造演化和主要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特征[A].见:童晓光,梁狄刚.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论文集[C].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80~92.
    [16] 贾承造.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424.
    [17] 何登发,李德生.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92~107.
    [18] 田在艺,张庆春.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135.
    [19] 陈建渝,李永福.渤海湾盆地的复式油气系统—以济阳坳陷为例[A].见:费琪,戴世昭,朱水安.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论文集[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95~100.
    [20] 张义杰,柳广弟.准噶尔盆地复合油气系统特征、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36~39.
    [21] 胡见义,赵文智.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307.
    [22] 戴金星,王庭斌,宋岩等.中国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57~165.
    [23] 李德生.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J].石油学报,1982,3(3):1~12.
    [24] 何家雄,夏斌,刘宝明等.莺歌海盆地泥底碎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及CO2运聚规律剖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4):349~35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53
  • HTML全文浏览量:  76
  • PDF下载量:  35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3-11
  • 修回日期:  2005-12-15
  • 刊出日期:  2006-01-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