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叠合盆地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分散可溶有机质

刘文汇 张建勇 范明 高波 张殿伟 郑伦举

刘文汇, 张建勇, 范明, 高波, 张殿伟, 郑伦举. 叠合盆地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分散可溶有机质[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1): 1-6.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01
引用本文: 刘文汇, 张建勇, 范明, 高波, 张殿伟, 郑伦举. 叠合盆地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分散可溶有机质[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1): 1-6.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01
Liu Wenhui, Zhang Jianyong, Fan Ming, Gao Bo, Zhang Dianwei, Zheng Lunju. GAS GENERATION CHARACTER OF DISSIPATED SOLUBLE ORGANIC MATTER[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1): 1-6.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01
Citation: Liu Wenhui, Zhang Jianyong, Fan Ming, Gao Bo, Zhang Dianwei, Zheng Lunju. GAS GENERATION CHARACTER OF DISSIPATED SOLUBLE ORGANIC MATTER[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1): 1-6.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01

叠合盆地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分散可溶有机质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0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1CB2091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文汇(1957- ),男(汉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天然气地质学及油气地球化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E122.1

GAS GENERATION CHARACTER OF DISSIPATED SOLUBLE ORGANIC MATTER

  • 摘要: 天然气形成具有多源性,以天然气直接母源赋存状态分类为基础,厘定了主要气源分散可溶有机质的概念。对分散可溶有机质赋存状态以及生成途径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作为气源岩的生气丰度下限,分析了生气潜力,认为分散可溶有机质是高演化阶段的最主要气源,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分析了可溶有机质演化程度与气态烃转化率以及同位素的关系;指出分散型可溶有机质裂解气轻烃中环烷烃含量高,而聚集型可溶有机质裂解时链烷烃生成量较苯系物多,且裂解过程中没有环烷烃产物出现,这是因为无论是硅酸盐岩还是碳酸盐岩都对可溶有机质的成气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分散可溶有机质比聚集可溶有机质生气潜力更为有效。结合实际地质情况,讨论了分散可溶有机质评价方法,使分散可溶有机质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

     

  • [1] 刘文汇,张殿伟,高波等.天然气来源的多种途径及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393~40l
    [2] 王振平,付晓泰,卢双舫等.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产物特征及其意义[J].天然气工业,2001,21(3):11~14
    [3] 赵孟军,张水昌,廖志勤.原油裂解气在天然气勘探中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4):47~49
    [4] 张水昌,赵文智,王飞宇等.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原油裂解气成藏历史分析:以英南2气藏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5):441~450
    [5] 陈世加,付晓文,马力宁等.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成因判识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4):364~366
    [6] 侯读杰,赵增迎,唐友军等.柯克亚地区原油裂解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2):137~141
    [7] 赵文智,王兆云,张水昌等.油裂解生气是海相气源灶高效成气的重要途径[J].科学通报,2006,5l(5):588~595
    [8] 王庭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第8集:"九五"油气研究进展之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9] 赵文智,王兆云,张水昌等.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1~7
    [10] 李明诚.油气运移基础理论与油气勘探[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4):379~383
    [11]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49~153
    [12] 冯加良,吴士清.沥青热解模拟及再生烃研究[J].南方油气地质,1995,1(2):43~50
    [13] 梁狄刚,张水昌,张宝民等.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J].地学前缘,2000,7(4):534~547
    [14] 张水昌,梁狄刚,张宝民等.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的生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433
    [15] 王兰生,李子荣,谢姚祥等.川西南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生烃下限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1):39~46
    [16] Barker Colin.Calculated volume and pressure changes during the thermal cracking of oil to gas in reservoirs[J].AAPG,1990,74(8):1254~1261
    [17] 秦建中,刘宝泉,国建英等.关于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标准[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3):281~286
    [18] 罗宪婴,孟元林,陈岳龙等.黄骅坳陷大港探区奥陶系烃源岩评价及有机质丰度下限探讨[J].中国海上油气,2005,17(5):303~307
    [19] Behar F,Kressmann S,Rudkiewicz J I,et al.Experimental simulation in a confined system and kinetic modeling of kerogen and oil cracking[J].Adv Org Geochem,1991,19:173~189
    [20] Prinzhofer Alain A,Huc Alain Y.Genetic and post genetic molecular and isotopic fractionations in natural gases[J].Chemical Geology,1995,126:281~29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67
  • HTML全文浏览量:  68
  • PDF下载量:  48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1-30
  • 刊出日期:  2007-01-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