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大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裴振洪

裴振洪. 南大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3): 269-274.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69
引用本文: 裴振洪. 南大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3): 269-274.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69
Pei Zhenhong. 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DABA TECTONIC BELT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3): 269-274.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69
Citation: Pei Zhenhong. 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DABA TECTONIC BELT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3): 269-274.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69

南大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6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裴振洪(1964- ),男(汉族),湖北洪湖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勘探选区及构造地质研究.

  • 中图分类号: P542.2

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DABA TECTONIC BELT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 摘要: 南大巴构造带是一个自印支期以来长期发展的冲断推覆构造带,其发生发展主要受控于秦岭方向及雪峰方向的构造挤压及其联合作用。其组合主应力存在早期正旋、晚期反旋2个时期。由于应力的时空变化及区域多套滑脱层的存在,其中生代变形具有多期次、多方向、多层次、多期复合等特点。多期次性表现为印支晚期以来本区经历了晚印支的轻度褶皱、早燕山的褶皱发育、中燕山的冲断褶皱、早喜山的冲断作用、晚喜山的抬升剥蚀等多期构造变形或改造作用。本区的主导力源来自秦岭方向,其次来自雪峰方向以及米仓山和龙门山方向,多方向的力源联合或复合控制了本区的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应力传递的表层化以及塑性层的存在,使本区变形具有平面及纵向上多层次性的特点。多力源、多方向的交替与联合作用,使本区中新生代变形呈现复杂性与复合性的特征。

     

  • [1] 胡耀明.试论八面山弧的构造形式及其形成机制[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2,(4):45~54
    [2] 马宗晋.鄂西中生代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J].地质科学,1964,(1):78~92
    [3] 陈明是,张树淮.长江三峡地区弧形对突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翻[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8,(1):47~55
    [4] 孙肇才.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类盆地及其含油气性[A].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第一辑)[G].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73~95
    [5] 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等.中国中西部两期前陆盆地的形成及其控气作用[J].石油学报,2003,24(2):13~17
    [6] 汪泽成,邹才能,陶士振等.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及演化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学报,2004,25(6):23~28
    [7] 马杏垣.中国大地构造论文集[G].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23~45
    [8] 何建坤,卢华复,朱斌.东秦岭造山带南缘北大巴山构造反转及动力学[J].地质科学,1999,34(2):139~153
    [9] 孙肇才.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04~128
    [10] 王一刚,文应初,洪海涛等.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深层鲕滩气藏勘探目标[J].天然气工业,2004,24(12):5~9
    [11] 王兴志,张帆,马青等.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J].沉积学报,2002,20(2):249~253
    [12] 马永生,傅强,郭彤楼.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飞仙关气藏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5):455~460
    [13] 蔡立国,饶丹.川东北普光气田成藏模式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5):452~467
    [14] 李丕龙."山前油气富集"与大油气田勘探方向:再论山前油气富集[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101~10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62
  • HTML全文浏览量:  59
  • PDF下载量:  32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09-30
  • 修回日期:  2007-04-30
  • 刊出日期:  2007-05-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