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恢复

姜福杰 庞雄奇 姜振学 田丰华

姜福杰, 庞雄奇, 姜振学, 田丰华.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恢复[J].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30(1): 82-85.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82
引用本文: 姜福杰, 庞雄奇, 姜振学, 田丰华.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恢复[J].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30(1): 82-85.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82
Jiang Fujie, Pang Xiongqi, Jiang Zhengxue, Tian Fenghua. RESTITUTION OF ORGANIC ABUNDANCE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WUERXUN AND THE BEIER SAGS, THE HAILAER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8, 30(1): 82-85.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82
Citation: Jiang Fujie, Pang Xiongqi, Jiang Zhengxue, Tian Fenghua. RESTITUTION OF ORGANIC ABUNDANCE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WUERXUN AND THE BEIER SAGS, THE HAILAER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8, 30(1): 82-85.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82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恢复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8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207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姜福杰(1979- ),男,博士生,主要从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E-mail:jfjhb@163.com.

  • 中图分类号: TE122.1

RESTITUTION OF ORGANIC ABUNDANCE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WUERXUN AND THE BEIER SAGS, THE HAILAER BASIN

  • 摘要: 在综合分析已有有机质丰度恢复方法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综合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认为热解模拟实验方法是一种相对较好的有机质丰度恢复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5套源岩的有机碳进行了恢复,并对资源量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有机碳恢复系数分别在1.10~1.32和1.03~1.18之间,各套源岩的恢复系数并不一致;恢复后的总资源量增加了1.86×108t.不难看出,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对于含油气盆地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源岩演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沉积盆地进行评价,尤其应该重视有机质丰度恢复研究.

     

  • [1] 孟元林,肖丽华,郭庆福.原始有机碳含量的恢复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3,12(3):27~33
    [2] 方祖康.有机质泥岩在热演化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6,3(3):18~20
    [3] 卢双舫,刘晓艳,曲家燕等.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烃源岩原始生烃潜力和原始有机碳的恢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5,19(1):31~34
    [4] 王杰,陈践发.关于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恢复的探讨:以华北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3):306~310
    [5] 秦建中,金聚畅.刘宝泉.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热演化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177~184
    [6] 夏新宇,洪峰,赵林.烃源岩生烃潜力的恢复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4):307~312
    [7] 邬立言,顾信章,盛志纬等.生油岩热解快速定量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8] 熊永强,耿安松,张海祖等.油型气的形成机理及其源岩生烃潜力恢复[J].天然气工业,2004,24(2):11~13
    [9] 郝石生.对碳酸盐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及其演化特征的讨论[J].石油实验地质,1984,6(1):67~71
    [10] 郝石生,高岗,王飞宇等.高-过成熟海相烃源岩[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11] 程克明,王兆云,钟宁宁等.碳酸盐岩油气生成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12] 金强.生油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的探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3(5):1~10
    [13] 陈增智,郝石生.排烃效率对干酪根累计产烃率影响的数学模拟[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5(6):7~14
    [14] 肖丽华,孟元林,高大岭等.地化录井中-种新的生、排烃量计算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1):98~102
    [15] 卢双舫,付晓泰,李启明等.塔里木盆地熟化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原始参数的恢复及意义[J].地质论评,2000,46(5):556~560
    [16] 程克明,王兆云.高成熟和过成熟海相碳酸盐岩生烃条件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6,26(6):537~543
    [17] 王子文,赵锡嘏,卢双舫等.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及其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1,10(4):20~26
    [18] 秦匡宗.论干酪根芳碳率的石油地球化学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5,12(6):15~21
    [19] 朱光有,金强,张水昌.烃源岩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研究:以东营凹陷为例[J].矿物岩石,2003,23(4):95~100
    [20] 朱光有,金强.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研究:以东营凹陷牛38井为例[J].石油学报,2003,23(5):34~39
    [21] 马索萍.贺建桥,汤渭等.高压釜对加水模拟实验中氢产物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3,21(4):713~716
    [22] 陈晋阳,张红,郑海飞等.高温高压下水中有机质降解过程的原位观测:以干酪根和沥青质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1):73~76
    [23] 罗霞,刘华,王玉林等.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气源岩和原油生物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4):426~431
    [24] 李延钧,陈义才,张艳云等.黄骅坳陷中北区沙三段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及其压力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419~42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88
  • HTML全文浏览量:  69
  • PDF下载量:  49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12-22
  • 修回日期:  2007-12-05
  • 刊出日期:  2008-01-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