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

何治亮 程喆 徐旭辉 何明喜 郭占峰

何治亮, 程喆, 徐旭辉, 何明喜, 郭占峰.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 31(2): 109-118.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09
引用本文: 何治亮, 程喆, 徐旭辉, 何明喜, 郭占峰.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 31(2): 109-118.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09
He Zhiliang, Cheng Zhe, Xu Xuhui, He Mingxi, Guo Zhanfeng. TECTONIC CYCLES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EAST QINLING AND DABIE OROGENIC BELT[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9, 31(2): 109-118.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09
Citation: He Zhiliang, Cheng Zhe, Xu Xuhui, He Mingxi, Guo Zhanfeng. TECTONIC CYCLES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EAST QINLING AND DABIE OROGENIC BELT[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9, 31(2): 109-118.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09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09
基金项目: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XQ-200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99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5CB4221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08ZX05000-005-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何治亮(1963-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规划工作.E-mail:hezl@pepris.com

  • 中图分类号: TE121.1

TECTONIC CYCLES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EAST QINLING AND DABIE OROGENIC BELT

  • 摘要: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经历了从大陆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运动(中奥陶世中期)后从伸展体制转为聚敛体制,俯冲—碰撞山系与聚敛型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加里东晚期或海西早期,早期分离的陆块重新拼合,泥盆纪总体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晚二叠世,南部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裂谷群,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后转为挤压体制,它们经历了拼贴—碰撞—压榨的过程,并于侏罗纪末燕山主幕达到极致.白垩纪以来,形成了陆内伸展—走滑—弱挤压为主的盆地群,盆地再次被以伸展、走滑方式肢解.5大盆地旋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盆地原型及组合,形成了条件迥异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纵向上构成了8套成藏组合.受构造演化和热体制控制的有效烃灶和有效保存是研究区成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南北两侧盆地形成了众多勘探领域,除已建成油气工业生产基地的南襄、江汉新生代盆地外,北侧地区包括洛—伊晚古—早中生代残留盆地、太康残留盆地、周口叠加复合盆地、信阳复合盆地等,造山带内部的有南襄盆地深层的古生界,南侧地区包括江汉平原区前第三纪复合盆地、宜昌—当阳古生代的改造型残留盆地、鄂东南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大洪山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等领域.

     

  • [1] 徐宏节,黄泽光.南华北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6):541~544
    [2] 何明喜,杜建波,曹建康等.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演化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5):676~682
    [3] 黄泽光,高长林.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1):25~32
    [4] 周总瑛.统计法在石油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2):207~211
    [5] 白 瑾,黄学光,王惠初等.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M].第二版.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1~259
    [6] 殷鸿福,张克信.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23(5):547
    [7] 陆松年,李怀坤,陈志宏等.秦岭中—新元古代地质演化及对Rodinia超大陆事件的响应[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8] 凌文黎,程建萍,王歌华等.武当地区新元古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南秦岭晋宁期区域构造性质的指示[J].岩石学报,2002,18(1): 25~36
    [9] 凌文黎,任邦方,段瑞春等.南秦岭武当山群、耀岭河群及基性侵入岩群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07,52(12): 1446~1456
    [10] 杨经绥,许志琴,裴先治等.秦岭发现金刚石:横贯中国中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新证据及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深俯冲作用的识别[J].地质学报,2002,76(4):484~495
    [11] 陆松年,陈志宏,李怀坤等.秦岭造山带中两条新元古代岩浆岩带[J].地质学报,2005,79(2): 165~173
    [12] 任纪舜.昆仑—秦岭造山系的几个问题[J].西北地质,2004,37(1):1~5
    [13] 陈 亮,孙 勇,裴先治等.古特提斯蛇绿岩的综合对比及其动力学意义——以德尔尼蛇绿岩为例[J].中国科学(D 辑),2003,33(12):1136~1142
    [14] 任纪舜,张正坤,牛宝贵等.论秦岭造山带中朝与扬子陆块的拼合过程[A].见: 叶连俊,钱祥麟,张国伟编.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
    [15] 殷鸿福,童金南.关于中国的海相三叠系建阶及下三叠统分阶界线[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5):490~497
    [16] 陈能松,孙 敏,王勤燕等.东昆仑造山带昆中带的独居石电子探针化学年龄:多期构造变质事件记录[J].科学通报,2007,52(11): 1297~1306
    [17] 张国伟,董云鹏,赖少聪等.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缝合带[J].中国科学(D辑),2003,33(12):1121 ~1135
    [18] 李曙光,陈移之,张国伟等.一个距今10亿年侵位的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体:北秦岭晚元古代板块体制的证据[J].地质论评,1991,37(3):235~241
    [19] 郑永飞,龚 冰,赵子福等.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原岩性质:锆石氧同位素和U-Pb年龄证据[J].科学通报,2003,48(2):110~11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66
  • HTML全文浏览量:  54
  • PDF下载量:  114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8-10-18
  • 修回日期:  2009-02-17
  • 刊出日期:  2009-04-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