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微观实验模拟研究——以塔河油田为例

李江龙 陈志海 高树生

李江龙, 陈志海, 高树生.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微观实验模拟研究——以塔河油田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 31(6): 637-642. doi: 10.11781/sysydz200906637
引用本文: 李江龙, 陈志海, 高树生.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微观实验模拟研究——以塔河油田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 31(6): 637-642. doi: 10.11781/sysydz200906637
Li Jianglong, Chen Zhihai, Gao Shusheng. MICROCOSMIC EXPERIMENT MODELING ON WATER-DRIVEN-OIL MECHANISM IN FRACTURED-VUGGY RESERVOIRS[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9, 31(6): 637-642. doi: 10.11781/sysydz200906637
Citation: Li Jianglong, Chen Zhihai, Gao Shusheng. MICROCOSMIC EXPERIMENT MODELING ON WATER-DRIVEN-OIL MECHANISM IN FRACTURED-VUGGY RESERVOIRS[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9, 31(6): 637-642. doi: 10.11781/sysydz200906637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微观实验模拟研究——以塔河油田为例

doi: 10.11781/sysydz200906637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开发项目“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P0309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江龙(1962-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与管理.E-mail:jianglong@pepris.com.

  • 中图分类号: TE341

MICROCOSMIC EXPERIMENT MODELING ON WATER-DRIVEN-OIL MECHANISM IN FRACTURED-VUGGY RESERVOIRS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属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和大型洞穴为油气主要储集空间,构造缝和溶蚀缝为主要流动通道。借助光蚀刻微观玻璃平面模型研究其水驱油微观机理。实验表明:中小规模溶洞内水驱油会发生"水油交互"或"活塞式"平面推进;较大规模溶洞内因重力驱出现"活塞式"纵向推进;裂缝内水驱油出现前缘跳跃、卡断、分段运移与优势路径等流动形式。水驱后残余油分布形式有连续型和分散型:连续型剩余油包括"盲肠状"洞内剩余油和与主流道方向正交裂缝内剩余油;分散型剩余油包括段塞状、膜状、油滴状和角状等分布形式。据此分析了塔河油田油井生产动态的不稳定现象,提出了此类油藏注水开发对策。

     

  • [1] 陈志海,常铁龙,刘常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动用储量计算新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7(4):145-152
    [2] 饶丹,马绪杰.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缝洞系统与油气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6):589-592
    [3] 林忠民.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J].石油学报,2002,23(3):23-26
    [4] 康玉柱.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岩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3):217-223
    [5] 宋美虹.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储层预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4):23-25
    [6] 杨宁,吕修祥.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以沙107井和轮古40井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3):247-251
    [7] 谭承军,吕景英,李国蓉.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产能特征与储集层类型的相关性[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3):43-45
    [8] 陈志海,黄广涛,刘常红等.烃类流体分布与缝洞储层流动单元划分[J].石油学报,2007,28(1):92-97
    [9] 康永尚,郭黔杰,朱九成等.裂缝介质中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3,24(4):44-47
    [10] 康永尚,朱九成,陈连明.裂缝介质中石油运移物理模拟结果及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736-740
    [11] 郭平,莫正科,王茹芳等.采用脉冲注烃方式提高低渗透灰岩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1):48-49
    [12] 周波,罗晓容,D idier Loggia等.单个裂隙中油运移实验及特征分析[J].地质学报,2006,80(4):454-458
    [13] 王自明,宋文杰,刘建仪等.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长岩心驱替实验成果[J].新疆石油地质,2006,27(1):68-70
    [14] 赵阳,曲志浩,刘震.裂缝水驱油机理的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116-119
    [15] 侯平,周波,罗晓容.石油二次运移路径的模式分析[J].中国科学 D辑,2004,34(增刊I):162-168
    [16] 张发强,罗晓容,苗盛.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形成过程实验及机理分析[J].地质科学,2004,39 (2):159-167
    [17] 贾忠伟,杨清彦,兰玉波.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1):46-49
    [18] 陈志海.缝洞型油藏底水驱油规律研究与应用[D] :[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6
    [19] 陈志海,马旭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划分方法研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主力开发区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7(5):245-25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54
  • HTML全文浏览量:  89
  • PDF下载量:  124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8-11-07
  • 修回日期:  2009-10-09
  • 刊出日期:  2009-12-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