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根耀. 盆地研究的活动论构造观[J]. 石油实验地质,1998,20(4):309-318.
|
[2] |
吴根耀. 造山带地层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8.
|
[3] |
吴根耀,马力.“盆”“山”耦合和脱耦:含油气盆地研究的新思路[M]//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第一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20-36.
|
[4] |
吴根耀,马力. 试论“盆”“山”的耦合和脱耦及其运动学[J]. 石油实验地质, 2003,25(2):99-109.
|
[5] |
吴根耀,马力.“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 2003,25(6):648-660.
|
[6] |
吴根耀,马力. “盆”“山”耦合和脱耦: 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28(1):81-97.
|
[7] |
吴根耀,马力. 试论“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学[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25(3):239-246.
|
[8] |
吴根耀,马力. 中国南方“盆”“山”的耦合和脱耦关系[M]//马力,陈焕疆,甘克文,等.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海相油气地质.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80-255.
|
[9] |
吴根耀,马力. “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反转点和切入点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27(1):8-17, 24.
|
[10] |
吴根耀,马力,梁兴. “盆”“山”耦合: 中国人首创的地质理论[J]. 科学中国人,2005 (11): 52.
|
[11] |
吴根耀,马力. 从中国大陆大地构造特征看油气勘探的探索之路[M]//中国石油地质年会学术委员会. 中国石油地质年会论文集.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61-67.
|
[12] |
吴根耀. 造山带古地理学:重建区域构造古地理的若干思考[J]. 古地理学报, 2007,9(6):635-650.
|
[13] |
吴根耀,梁兴,叶舟. 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现代地质,2008,22(5):766-778.
|
[14] |
吴根耀,梁兴,马力. 扬子克拉通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及其对海相油气勘探的指导[J].石油实验地质,2009,31(1):1-11,18.
|
[15] |
吴根耀, 杨海军, 王步清,等. 塔里木克拉通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及其对海相油气勘探的指导[J]. 石油实验地质,2009, 31(4):315-323.
|
[16] |
吴根耀, 梁兴,陈方鸿. 鄂尔多斯断块新生构造的继承性发育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J]. 现代地质, 2009,23(4):595-606.
|
[17] |
吴根耀,梁江平,杨建国,等. 白垩纪北东向构造与松辽盆地演化和油气成藏[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9, 28(6):1-11.
|
[18] |
吴根耀. 从关键地质事件看华南的前寒武系划分[J]. 地层学杂志, 2006,30(3):271-286.
|
[19] |
吴根耀. 华南及邻区特提斯演化[M]//曹佑功. 全球构造带:超大陆形成与裂解.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46-63.
|
[20] |
吴根耀. 白垩纪: 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变换期[J]. 中国地质,2006,33(1): 64-77.
|
[21] |
吴根耀,梁兴,陈焕疆.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J]. 地质科学,2007,42(1):160-175.
|
[22] |
吴根耀,矢野孝雄. 东亚大陆边缘的构造格架及其中-新生代演化[J]. 地质通报,2007,26(7):787-800.
|
[23] |
吴根耀. 古缝合线活化和华南中生代陆内造山运动[M]//中国地质学会. 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代表团学术论文集.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32-39.
|
[24] |
孙龙德,李曰俊,江同文,等.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J]. 地质科学,2007,42(3):602-620.
|
[25] |
杨海军,郝芳,韩剑发,等.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断裂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J]. 地质科学,2007,42(4):795-811.
|
[26] |
吴根耀. 滇西北地区第三纪的逆冲-推覆构造[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4,18(4):331-338.
|
[27] |
RICCI LUCCHI F. The Oligocene to recent foreland basins of the northern Apennines[M]//Allen P A, Homewood P. Foreland Basins. Oxford: Blackwell, 1986:105-139.
|
[28] |
吴根耀. 初论造山带古地理学[J]. 地层学杂志, 2003, 27(2):81-98,115.
|
[29] |
范国章,赵宗举,周进高,等.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凝析气田勘探中的古地貌学方法[J]. 海相油气地质,2006, 11(2):52-56.
|
[30] |
倪新锋,陈洪德,田景春,等.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格局及成藏控制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4):458-465.
|
[31] |
吴根耀. 构造层序地层学[J]. 地球科学进展, 1996,(3):310-313.
|
[32] |
吴根耀.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的若干思考[J]. 古地理学报,2005,7(3):405-416.
|
[33] |
吴根耀,马力,许效松,等. 喜马拉雅运动: 对川滇交界区古地理重建的制约和楚雄盆地的改造[J]. 古地理学报,2001,3(2):3-10.
|
[34] |
柳广弟,高先志. 油气运聚单元分析: 油气勘探评价的有效途径[J]. 地质科学,2003,38(3):307-314.
|
[35] |
魏国齐,陈更生,杨威,等. 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边界及特征初探[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99-105.
|
[36] |
赵宗举, 周新源, 范国章.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主要构造圈闭形成期分布及成藏意义[J]. 海相油气地质, 2006,11(2):1-8.
|
[37] |
马永生,蔡勋育,李国雄.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规律[J]. 地质学报,2005,79(6):858-865.
|
[38] |
马永生,蔡勋育. 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41-750.
|
[39] |
付金华,魏新善,任军锋,等.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形势与发展前景[J]. 石油学报,2006,27(6):1-4,13.
|
[40] |
杨华,魏新善.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天然气勘探新进展[J]. 天然气工业,2007,27(12):6-11.
|
[41] |
孙肇才. 简论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风格及其油气潜力:纪念朱夏院士逝世10周年[J]. 石油实验地质,2000,22(4):291-306.
|
[42] |
罗志立,田作基,徐旺. 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J]. 石油学报,1997,18(1):1-9.
|
[43] |
梁兴,吴根耀. 赣江断裂带中生代的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J]. 地质科学,2006,41(1):64-80.
|
[44] |
吴根耀. 燕山运动和中国大陆晚中生代的活化[J]. 地质科学,2002,37(4):453-461.
|
[45] |
朱德丰,任延广,吴河勇,等. 松辽盆地隐伏二叠系和侏罗系的初步研究[J]. 地质科学,2007,42(4):690-708.
|
[46] |
陈均亮,吴河勇,朱德丰,等. 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J]. 地质科学,2007,42(1):147-159.
|
[47] |
何光玉,韩永科,李建立,等. 阿尔金断裂花海段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时间[J]. 地质科学,2007,42(1):84-90.
|
[48] |
庞雄奇,李丕龙,张善文,等. 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5):641-652.
|
[49] |
王永诗. 油气成藏“相—势”耦合作用探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5):472-476.
|
[50] |
楼章华,金爱民,田炜卓,等.论陆相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运移、聚集[J]. 地质科学,2005,40(3):305-318.
|
[51] |
王捷,关德范. 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模型研究[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99-112.
|
[52] |
刘震,赵阳,杜金虎,等.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多元控油—主元成藏”特征[J]. 地质科学,2006,41(4):612-635.
|
[53] |
刘震,郝琦,赵贤正,等. 二连盆地砂体形成和分布的多元控制特征分析[J]. 地质科学,2007,42(2):319-334.
|
[54] |
WU G Y. Main tectonic units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and its environs: in the light of Gondwana dispersion and Asian accretion[M]//Metcalfe I. Gondwana Dispersion and Asian Accretion. Rotterdam: A A Balkema,1999:315-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