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郭德运 郭艳琴 李文厚 张惠 李克永

郭德运, 郭艳琴, 李文厚, 张惠, 李克永.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J]. 石油实验地质, 2010, 32(3): 252-257. doi: 10.11781/sysydz201003252
引用本文: 郭德运, 郭艳琴, 李文厚, 张惠, 李克永.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J]. 石油实验地质, 2010, 32(3): 252-257. doi: 10.11781/sysydz201003252
Guo Deyun, Guo Yanqin, Li Wenhou, Zhang Hui, Li Keyong.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MIDSECTION OF BAIBAO AREA IN THE ORDOS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0, 32(3): 252-257. doi: 10.11781/sysydz201003252
Citation: Guo Deyun, Guo Yanqin, Li Wenhou, Zhang Hui, Li Keyong.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MIDSECTION OF BAIBAO AREA IN THE ORDOS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0, 32(3): 252-257. doi: 10.11781/sysydz201003252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doi: 10.11781/sysydz201003252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2008ZX05005-004-08HZ);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09JM5002)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郭德运(1959- ),男,博士生,高级工程师,从事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研究.E-mail:gdy0911@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TE122.2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MIDSECTION OF BAIBAO AREA IN THE ORDOS BASIN

  •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长4+5—长3油层组大量钻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研究,以及沉积体系、沉积相特征的描述,识别出其沉积特征,划分了沉积相类型。白豹地区长4+5—长3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东北部,浅湖沉积主要发育在研究区西南部且规模较小。研究区三角洲主要为浅水台地型三角洲,缺乏完整的进积序列,在三角洲前缘沉积中,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迁移摆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分流间湾泥质沉积在单井剖面上呈交替出现、反复叠置的特征序列,或者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直接位于湖相泥岩之上的沉积序列。

     

  • [1] 王定一,车自成,张树田,等.南襄盆地构造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8(4):22-25.
    [2] 温志新,王红漫,陈春强,等.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2):117-122.
    [3] 邱荣华,付代国,万力.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勘探实例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5):605-609.
    [4] 邱荣华,林社卿,涂阳发.泌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2):158-161.
    [5] 林社卿,杨道庆,夏东领.双河油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2):162-165.
    [6] 王敏,秦伟军,赵追,等.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及聚集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2):169-172.
    [7] 谢晓军,盛湘.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及油气运移初探[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1,12(6):23-26.
    [8] 张永华,田小敏,罗家群.泌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分布特征与勘探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3):28-30.
    [9] 夏东领,杨道庆,林社卿,等.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6):32-34.
    [10] 李海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1):47-51.
    [11] 谢晓军,盛湘.泌阳凹陷油气展布及运移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2):130-133.
    [12] 郑求根,孙家振,江勇,等.泌阳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3,23(4):126-128.
    [13] 秦伟军,林社卿,程哲,等.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668-673.
    [14] 邱荣华,田小敏,付代国,等.泌阳富油凹陷油气深化勘探实践与认识[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2):42-44.
    [15] 王春江,涂阳发,王正文,等.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成烃研究[R].南阳: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03.
    [16] 夏东领,林社卿,全书进,等.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技术[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5):63-65.
    [17] 陈文礼,林社卿,杨道庆,等.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2):174-177.
    [18] 尹伟,吴胜和,孙琦,等.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制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25(1):75-81.
    [19] 杨道庆,陆建林.泌阳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机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4):416-419.
    [20] 王子煜,漆家福,张永华.泌阳凹陷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地质学报,2004,78(3):332-34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89
  • HTML全文浏览量:  73
  • PDF下载量:  99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03-10
  • 修回日期:  2010-05-10
  • 刊出日期:  2010-06-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