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油气历史成因与当采技术漫谈

李华东 叶恺

李华东, 叶恺. 油气历史成因与当采技术漫谈[J]. 石油实验地质, 2013, 35(1): 108-110. doi: 10.11781/sysydz20130119
引用本文: 李华东, 叶恺. 油气历史成因与当采技术漫谈[J]. 石油实验地质, 2013, 35(1): 108-110. doi: 10.11781/sysydz20130119
Li Huadong, Ye Kai. Hydrocarbon historical origin and dominant technique[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3, 35(1): 108-110. doi: 10.11781/sysydz20130119
Citation: Li Huadong, Ye Kai. Hydrocarbon historical origin and dominant technique[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3, 35(1): 108-110. doi: 10.11781/sysydz20130119

油气历史成因与当采技术漫谈

doi: 10.11781/sysydz2013011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华东(1963—),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油气地质勘探管理工作。E-mail:lihd.syky@sinopec.com。

  • 中图分类号: TE-9

Hydrocarbon historical origin and dominant technique

  • 摘要: 从近200年来油气工业多次重大理论创新,使人类发现油气藏的深度、分布区域和可采储量不断突破“禁”区,推动着找油气的领域连续翻新的历史现象分析入手,对油气到底来自何方进行了探讨;从技术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分析出发,将当采技术与油气历史成因学说联系起来,构思了油气资源评价系统。据此认为油气能源仍将是本世纪甚至下世纪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最后展望了石油勘探的当采技术。

     

  • [1] 邹才能. 非常规油气地质[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2] 李华东. 油气历史成因假说[J]. 石油实验地质,2004,26(4): 404-408.
    [3] 何建明. 部长与国家[M]. 2版.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4] 刘德良,沈修志,陈江峰,等. 地球与类地行星构造地质学[M]. 2版.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5] 陈伟,刘大锰,许露露.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油气资源综合评价[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6):57-61.
    [6] 张景廉. 论石油的无机成因[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7] 李华东. 事件油气源岩[J]. 石油实验地质,1992,14(4):372-379.
    [8] 李华东. 超深部油气藏的储存空间[J]. 石油知识,2004(3):6-7.
    [9] 单俊峰,庞雄奇,刘兴周. 成藏太古宇潜山内幕深层勘探潜力评价方法[J]. 特种油气藏,2011,18(3):12-15.
    [10] 金庆焕,张文学,杨木壮,等.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概论[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 孟庆强,朱东亚,解启来,等. 塔中和巴楚地区深部流体活动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 石油实验地质,2011,33(6):597-60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05-23
  • 修回日期:  2012-12-0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