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10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中扬子区与上、下扬子区油气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
陈焕疆, 邱之俊
1988, 10(4): 305-314.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05
摘要(569) PDF(299)
摘要:
中扬子区在震旦纪—志留纪期间,其总体构造格局是南接南华地槽,北邻秦岭地槽,由于南北各有一个被动大陆边缘,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泥盆纪至中三叠世为一套地台型沉积,亦具有形成油气的良好地质条件。本区晚元古代至古生代的沉积、构造特点近于上扬子区,但较上扬子区活跃;而中新生代近于下扬子区,较下扬子区活动强度要弱一些。中扬子区这种"动、静相宜"的大地构造特征,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湿封闭体系综合效应成油论
何志高
1988, 10(4): 315-324.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15
摘要(538) PDF(241)
摘要:
本文提出的湿封闭体系综合效应成油论,主要强调饱含水的封闭的特定地质体系综合效应成油、微生物的直接成油及压力作用的重要性。徽生物直接成油作用不是发生甲烷的生成阶段,而是在此阶段的后期,是一种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这是区别于其它生物成油论理的一个标志。
预测石油远景的参数选择
J. W. 史密斯, 张文成译, 张义纲校
1988, 10(4): 334-336.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34
摘要(475) PDF(189)
摘要:
目前,虽然对河流三角洲地层中的近似于煤的、陆生植物衍生的有机质可以形成具工业价值的液态烃矿藏几乎没有多大疑问(Hedberg,1964;Brooks和Smith,1969;Thomas,1981;Huc等,1986),但是这些液体烃中的煤"分子"的确切成因仍还然模糊不清。
膏盐沉积盆地中未成熟高硫原油的发现及意义
江继纲, 盛国英, 傅家谟
1988, 10(4): 337-343.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37
摘要(715) PDF(359)
摘要:
江汉膏盐沉积盆地中板1井浅层610.23—658.5m发现的未成熟高硫重质原油,其基本特征是:低饱和烃、高非烃:正烷烃具有极明显的偶奇优势;特别富含植烷、伽玛蜡烷、镍卟啉与丰富的长链烷基噻吩类和四氢化噻吩类等生物标记化合物。烷基噻吩和烷基四氢化噻吩类化合物也呈现出极明显的偶奇优势。根据原油产出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条件以及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综合判断,此原油属典型的自生自储未成熟油,原油的成熟度大致相当于Ro为0.36%。板1井未成熟高硫重质原油的生成主要与膏盐强还原环境,尤其是特别高的含硫量有关。
华北区石炭、二叠系砂岩的储集性及受控地质因素分析
徐辉
1988, 10(4): 344-358.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44
摘要(598) PDF(311)
摘要:
本文在大量实验数据和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砂体的沉积史,指出砂岩的储集性受砂岩的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演化成熟度和表生改造与断裂破碎程度等地质因素控制。在回返型和中隆新凹型地质结构区,寻找成分成熟度中等的高能相带砂体,特别是不整合面下350m范围内的砂岩层,次生孔隙发育,是煤成气的最有利的储集带。在沉降型地质结构区,早期圈闲的高能相带砂体,它是原生煤成气聚集的最好场所。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煤系地层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陶庆才
1988, 10(4): 359-367.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59
摘要(541) PDF(245)
摘要:
作者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T3X5—T3m)煤系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根据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对该煤系的沉积环境、母质类型、成熟度等进行了研究。
我国南方早古生代沉积岩中芳烃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徐濂, 邱蕴玉, 吴笛, 梁舒
1988, 10(4): 368-376.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68
摘要(562) PDF(236)
摘要:
作者采用薄层色谱、气相色谱等分离分析技术,对我国下古生界(包括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和震旦系)四个地层的沉积岩中的芳烃化合物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层中芳烃化合物的演化和分布特征,对判别生油母质类型和成熟度以及油源对比等具有实用意义。
生油岩热解分析中的若干条件
梁继敏
1988, 10(4): 377-381.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77
摘要(572) PDF(198)
摘要:
作者针对生油热解分析中,进样量和升温速率的改变,引起S2、Tmax相应的变化等问题,做了系统的试验,并提出了进样量的合理值。该文详细介绍了该项试验。
ECK-1型渗透率自动测定仪的研制与试验
黄福堂, 吴西湖
1988, 10(4): 382-388.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82
摘要(505) PDF(236)
摘要:
本文概述了ECK-1型渗透率自动测定仪的分析原理、气测流程的设计、节流毛细管的标定、压力与流量工作曲线的绘制和测试程序操作及试验研究对比方法。大量分析数据对比表明,该仪器重复性误差小于5%的样品,占总分析样品数的95%,测量精度可达1.5%左右。同一样品复测三次分析偏差都小于4%。渗透率在40—7000×103μm2范围内的82块岩样,相对误差小于5%的占总分析样品数96.3%,与美国仪器平行测定的5块样品的渗透率值,均在分析误差之内。
河南洛阳盆地蟒川组介形类的发现——兼论我国早始新世介形类组合
张申
1988, 10(4): 389-395.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89
摘要(706) PDF(223)
摘要:
本文根据洛阳盆地蟒川组介形类,讨论了我国早始新世Cypris henanensis-Eucypris subtrian-gularis-Limnocythere hubeiens组合(简称C-E-L组合)的分布、地质时代和古生态,提出C-E-L介形类组合是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早始新世非海相介形类动物群,它在洛阳盆地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早始新世介形类动物群增添了新资料,也为我国陆相盆地下始新统的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
无锡嵩山长兴期首次发现海绵生物礁
朱宏发
1988, 10(4): 396-396. doi: 10.11781/sysydz198804396
摘要(467) PDF(146)
摘要:
长兴期的海绵生物礁,在上扬子区的川东、鄂西及滇黔桂地区,近十多年来陆续多次发现,并成为天然气的重要产气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