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1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北大巴地区早古生代的缺氧环境和油源岩与水下火山活动之间关系的探讨
高长林, 秦德余, 吉让寿, 殷勇
1989, 11(2): 105-112.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05
摘要(592) PDF(282)
摘要:
早古生代拉张断陷的形成和演化,伴有海底水下火山活动,及含有机质较高的泥质岩、硅质岩等沉积。油源岩主要在该阶段发育,其有机质的含量高。氟和黄铁矿中δ34S值表明该区的油源岩与水下火山活动相关。火山作用过程中,能喷出大量的H2S、SO2、SO3、CO2及CH4等气体,除CH4气外,均能溶于水,且和水中的氧和水起化学反应,致使海水缺氧和发生重力分异而使海水分层。缺氧海水分布于下部,为有机质的保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还原环境。CH4气大部份进入大气圈,发生氧化燃烧反应,生成大量的H2O和CO2且放出大量的热,这种作用能促进生物的大量繁荣,为油气的形成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
陕西洛南蓟县系—寒武系变形变质研究
曲国胜
1989, 11(2): 113-124.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13
摘要(554) PDF(258)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野外对断裂带糜棱岩、劈理的观测和室内对变质矿物的光学测定,确定洛南地区蓟县系冯家湾组—寒武系发育三条韧性剪切推覆新层,一条韧性剪切推覆带,一个倒转向斜和一个倒转背科,变形期为晚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后华力西期。
中国东部陆相单断式盆地地震相模式
张万选, 曾洪流, 张厚福
1989, 11(2): 125-135.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25
摘要(559) PDF(416)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中国东部陆相断陷在其早、中、晚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中,其一侧发育有单断湖盆的四个沉积背景区(陡坡区、缓坡区、湖心区和长轴入口区),在背景区上有序地分布着17类21种地震相的模式,并逐一描述其特征。双断式湖盆一般有中央隆起带的存在,其两翼次凹通常可与单断型盆地类比,故单断型模式的建立与分析,即可概括东部断陷的地震相模式。
苏北淮安凹陷白垩系浦口组成盐条件的讨论
龚与觐, 孔庆玉
1989, 11(2): 136-143.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36
摘要(552) PDF(281)
摘要:
文章从白垩系浦口组的沉积序列、古地理、古构造、古水文地质环境及保存条件出发,分析了该区白垩系凹陷中盐类矿物的生成、聚集、保存规律。
苏北高邮凹陷下第三系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类型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黄炳善
1989, 11(2): 144-151.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44
摘要(605) PDF(273)
摘要:
本文根据苏北高邮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油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的薄片和电镜扫描研究,按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演变特征分为五类;1.泥晶状碳酸盐,2.重结晶状碳酸盐,3.溶性状碳酸盐残留物,4.铁碳酸盐沉淀,5.镶嵌交代状碳酸盐。对各类碳酸盐的成因与成岩阶段的关系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在油田开发期要防止铁碳酸盐在酸化过程中以Fe(OH)3和H2S的形式沉淀,造成油层损害。
川东鄂西晚二叠世长兴期沉积相与生物礁含油气有利相带特征探讨
刘大成, 李书舜
1989, 11(2): 152-159.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52
摘要(588) PDF(292)
摘要:
笔者根据野外实践和大量数据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恢复了川东鄂西长兴期沉积相的基本格局,认识到区内长兴期并不是一个平板式台地,而是存在着较为明显地相分异作用。表现在沉积面貌上,有台地相、台沟相,台盆相,生物滩相。既有浅水相,又有深水相,既有开阔海相,也有局限海相。其中生物礁相又有其特殊的成礁序列和特定的沉积环境,构成了含油气相带,并在油气勘探中证实。
江汉盆地新沟咀组排烃量初探
王凤琴, 陈荷立, 罗晓容
1989, 11(2): 160-166.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60
摘要(686) PDF(313)
摘要:
本文以迪基和真柄钦次提出的油气初次运移模式为根据,以江汉盆地的泥岩压实为基础,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油水饱和度和达西定律的关系,提出了计算排烃量的公式:Q=w·q·d.在选取参数时,直接用本区泥岩压实曲线计算了孔隙流体损失量,并借用研究区砂岩油水饱和度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曲线,求出相邻泥岩的不同油水饱和度下油水各自的相对渗透率比值。
深部甲烷气的演化和二氧化碳的成因
刘斌
1989, 11(2): 167-176.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67
摘要(569) PDF(425)
摘要:
本文以CH4-H2O-CO2为平衡体系,用统计热力学的观点,研究了平衡体系的反应条件和方向,甲烷转换成二氧化碳需大于1050K才易进行,而二氧化碳与水中游离氢还原生成甲烷所需温压较低,故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藏不可能转化成高含量的二氧化碳气藏。
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成熟分馏作用及地质意义
张文正
1989, 11(2): 177-184.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77
摘要(620) PDF(388)
摘要:
本文以各种热模拟实验产物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为基础,对有机质热演化产物的油、油族组份。气态烃、残渣的稳定碳同位素动力分馏机制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区分低演化凝析油(煤系产物)与高成熟凝析油(原油裂解产物)的新方法,为识别天然气成因类型提供了新的途径。
芳甾烷及其色谱—质谱鉴定
周荣洁, 张湘济
1989, 11(2): 185-194.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85
摘要(612) PDF(312)
摘要:
作者在总结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芳甾烷的来源、演化、结构等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色谱-质谱分析,鉴定出15种新的芳甾烷化合物。同时作者还详细介绍了芳甾烷的质谱反应机理,为研究芳甾烷的结构和鉴定供了依据。
介形虫化石的电子探针分析及其有机质研究
潘小明, 姜开侠
1989, 11(2): 195-202. doi: 10.11781/sysydz198902195
摘要(583) PDF(307)
摘要:
本文论述了利用电子探针(EPMA)等分析手段,对松辽盆地白垩系的10口井23块样品的介形虫化石壳体成分分析资料。表明壳体中镁钙比值与沉积相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应用X-射线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解色谱等分析手段,对介形虫化石内核充填物中有少量氨基酸等有机质存在,并在热演化条件下,可以生成烃类。该项研究将为微体化石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为生油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气相色谱法测定岩石中吸附烃和水中溶解烃
杨梅娣
1989, 11(2): 203-204. doi: 10.11781/sysydz198902203
摘要(497) PDF(26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岩石吸附烃、水中溶解烃及气样中烯烃类的分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