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21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盆地原型及其形成与演化探讨
胡受权, 曹运江, 黄继祥, 牟中海
1999, 21(3): 189-195. doi: 10.11781/sysydz199903189
摘要(904) PDF(473)
摘要:
柴达木盆地的演变历程是与柴达木地块的发展历史一脉相承的。三叠纪及其以前,柴达木地块主体呈现稳定的隆升状态,仅其南、北缘发育的裂谷带时张时合,沉积了一套海相裂谷型建造。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结束了柴达木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海相沉积史,使柴达木地区进入陆内盆地发育新时期。从柴达木盆地南、北缘推覆构造带形成的板块构造机理来看,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各发育一个规模不等、但性质相似且具统一成因机制的陆相前陆盆地,且它们呈现背驮式渐次向前发展的模式。另外,由于阿尔金深断裂带在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强烈右型走滑作用,在柴达木地块西缘形成了一系列拉分盆地,使柴达木地块侏罗纪盆地原型具有前陆盆地与拉分盆地叠合的属性。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古、始新世,由于主干逆冲断裂带背驮式地向盆内发展,沉降沉积中心逐渐向盆内迁移;早第三纪渐新世以后,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强烈挤压和盆内挠曲,前陆盆地及拉分盆地的特点已不明显,原来的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区成为了强烈构造变形带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局部沉积区。
渤海湾盆地东营运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史卜庆, 吴智平, 王纪祥, 周瑶琪, 戴启德
1999, 21(3): 196-200. doi: 10.11781/sysydz199903196
摘要(686) PDF(377)
摘要:
渤海湾盆地东营运动是一个范围广泛、强度较大的区域性构造运动,处在由盆地的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过渡时期。形成了众多小规模次级断层、全区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局部发育反转构造。该运动以及渤海湾盆地在伸展裂陷阶段的多次构造运动说明渤海湾盆地呈现出幕式沉降过程,东营运动则具有更重要的动力学意义。岩石圈快速拉伸、上地幔上涌和温度升高以及壳下岩石圈的弹性回返可以很好地解释东营运动的形成过程以及渤海湾盆地演化阶段的转折。考虑地壳均衡效应,可以对传统的地层剥蚀量计算方法进一步修正。渤海湾盆地东营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盆地内油气的生成和运移。
济阳坳陷内的负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陈洁, 董冬, 邱明文
1999, 21(3): 201-206.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01
摘要(877) PDF(344)
摘要:
济阳坳陷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过去一直认为该盆地为纯张裂成因,但近来盆地内负反转构造的发现和研究表明,该盆地在中生代发育早期曾经历了负反转、正反转交替的发育阶段,并总体呈现为负反转盆地特征。本文研究了负反转构造的类型和特征,识别出“薄底型”和“秃底型”两类负反转褶皱和“似正断层型”、“上正下逆混合型”等两类、4小类负反转断层;探讨了盆地与负反转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并指出了其在盆地成因、构造带演化、复式油气聚集带型式及油气藏形成与预测等诸多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
圈闭成藏的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
罗群
1999, 21(3): 207-214.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07
摘要(770) PDF(267)
摘要:
最大限度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一直是地质勘探家梦寐以求的目的。圈闭作为油气勘探的直接对象,其评价结果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油气勘探的成败,可靠的评价会有效的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益。本文在总结常规圈闭评价上,以油气成藏系统理论为依据,将可靠性理论引入圈闭评价,首次提出了“圈闭成藏的可靠性”及其评价思路,在对影响圈闭成藏的可靠性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圈闭成藏可靠性评价的地质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探索可靠性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运用作了尝试。
西藏地区措勤盆地下二叠统昂杰组沉积相分析
王绍兰, 王冠民, 陈清华
1999, 21(3): 215-218.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15
摘要(751) PDF(232)
摘要:
沉积相研究是进行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根据在西藏尼玛县军仓乡拉加当实测剖面中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下二叠统昂杰组的岩性特性、沉积相类型、剖面的垂向沉积演化和区域沉积特征。该组主要为一套砂岩-泥岩的暗色碎屑岩系,属冈瓦纳石炭-二叠纪冰川末期的边缘海沉积。其沉积类型既有冈瓦纳大陆稳定沉积特点,又有滨岸条件下的低能沉积特征,主要为一套潮坪沉积组合,其沉积环境与短周期小规模近岸冰川活动有关。
湘西大庸上震旦统灯影组震裂角砾岩
郭建华, 王方平, 刘贵, 王正允, 高振中
1999, 21(3): 219-224.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19
摘要(585) PDF(332)
摘要:
湘西大庸上震旦统灯影组中碳酸盐岩震裂角砾岩垂向序列由5个层段组成,自下而上分别为:下伏未震层段、裂缝层段、微褶曲层段、角砾岩层段及上覆未震层段。一个垂向序列代表了一次地震灾变事件。与已有的标准序列比较,缺乏液化均一层段,这可能反映了固结程度较高的较刚性岩体的破裂机理。震裂角砾岩是一种较好的储集岩体,以发生地震的断裂系统为中心,组成向两则储集岩体尖灭的岩性圈闭类型。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三叠系层序地层及控制因素分析
王毅
1999, 21(3): 225-231.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25
摘要(741) PDF(289)
摘要:
塔里木盆地泥盆统-三叠系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巨层序、5个超层序、12个层序。晚泥盆世-三叠纪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疆板块”的局部裂解与再拼贴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则经历了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弧后裂谷和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两个阶段。巨层序Ⅰ为弧后裂谷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超层序ⅠA代表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的沉积,超层序ⅠB代表弧后克拉通内裂谷盆地充填沉积。巨层序Ⅱ为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的沉积,其中超层序ⅡA代表周缘前陆盆地的充填沉积,超层序ⅡB和超层序ⅡC是内陆坳陷盆地的沉积。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在大部分Ⅲ级层序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是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晚泥盆世-石炭纪的被动大陆边缘和克拉通盆地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才对其层序的形成起了较大的作用。
伊通地堑的沉积充填序列及其对转换—伸展过程的响应
陆永潮, 任建业, 李思田, 叶洪波
1999, 21(3): 232-236.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32
摘要(764) PDF(331)
摘要:
伊通地堑处于中国东部第三纪裂谷系向东北延伸的分支,其东侧盆缘断裂为正断层,西侧为高角度走滑断层,其旁侧为扇-扇三角洲楔状体,表明这些断裂控制着沉积充填。第三系在断陷中厚达6000m,油气勘探中已识别出一系列不同级别的间断面及构造反转事件,根据大的区域性间断面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了三级和四级层序,在构造层序界面处识别出了深切谷充填。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重建了沉积体系域。结合各阶段同生构造的配置揭示了总体伸展背景下构造体制由右旋张剪向左旋压剪的转化,盆地属于转换伸展性质。伸展及走滑两种机制共同控制了盆地的演化及各阶段的充填样式-沉积体系的三维配置。这一研究成果已作为预测储层和烃源岩分布及地层岩性圈闭的基础。
吐玉克油田储层流体历史分析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
黄志龙, 董雪梅, 柳广弟
1999, 21(3): 237-241.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37
摘要(672) PDF(311)
摘要:
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可以提供油气充注时的重要信息,它反映流体捕获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本文通过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合源岩生排烃史,分析了吐玉克油田油气充注期次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该油田油气充注过程主要有两期,其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是主要成藏期。
塔中地区地层压力结构与油气的分布
王红军, 黄晓明
1999, 21(3): 242-245.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42
摘要(660) PDF(314)
摘要:
地层压力分隔化是由于沉积物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如沉积速率、沉积物类型以及成岩作用的影响,使地层中的流体压力梯度呈现出随深度变化不连续的一种现象。根据地层压力梯度的变化可以划分地层的压力结构。压力分隔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油气在地层中的聚集与分布。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油气藏实例分析来说明地层压力结构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天然气资源评价
龙胜祥
1999, 21(3): 246-250.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46
摘要(608) PDF(282)
摘要:
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区块之一。笔者在该区划分出泉头组构造型勘探层和登娄库组构造型勘探层,并应用FASPUM对该二勘探层进行了天然气资源评价,结果证实该区泉头组一登娄库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勘探前景极为广阔。
巴丹吉林盆地麻木乌苏凹陷基岩含油气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卢崇宁, 段春节, 康新文, 李保林
1999, 21(3): 251-255.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51
摘要(748) PDF(291)
摘要:
巴丹吉林盆地包含多个中生代凹陷,在其西北部麻木乌苏凹陷中首批钻探的两口井,均在前中生界基岩顶部钻遇良好油气显示,反映该区具有形成基岩油气藏的可能。分析认为,油气源来自侏罗系,不整合面和断层为主要运移通道,基岩具有相对较好的储集性,存在系列断块潜山型圈闭,油气分布显示出差异聚集的特点。因此,基岩油气藏是该区勘探的重要类型之一,扩大了油气勘探领域。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开发效果分析
孙卫, 曲志浩, 李劲峰
1999, 21(3): 256-260.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56
摘要(834) PDF(381)
摘要: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对安塞长6特低渗透油层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特征观察分析认为:贾敏效应对见水后的水驱油效率影响突出,表现形式为注水阻力增大、注入压力升高。随注入压力的增加,注入水形成新的渗流通道后使原已形成的水流通道“锁死”;残留于孔隙喉道处的油滴受毛细管附加阻力影响只发生变形而难以运移。在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影响下,长6油层中流体的渗流仅作用在部分连通较好的大孔隙内,当注入0.5~0.8倍于孔隙体积的注入水后,油井均已见水。残留于水洗通道中的油滴在水动力作用下不断发生卡断-聚并-再卡断的过程为见水后驱油效率增加的方式之一。在裂缝发育带水驱油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孔隙渗透率、裂缝渗透率以及驱替压力的大小。
低渗、特低渗边际油田的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以辽北中生代盆地陆相油田为例
姚光庆, 潘琳, 关振良
1999, 21(3): 261-265.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61
摘要(723) PDF(222)
摘要:
边际油田是陆相地层中常见的一种油田类型,因油田储量小、油藏能量低、储层质量差等不利因素,使得开发这类油田遇到许多困难。近年来发现辽北及内蒙中生代盆地(上侏罗统)存在众多陆相低渗、特低渗边际油田,马家铺、廖1块和白3-白4块3个低渗、特低渗油田就是典型代表。本文重点讨论此类边际油田的储层特征,分析储层低渗的原因,并总结低渗油田的油藏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合理开发边际油田的对策。
低渗透储集层中的泥岩裂缝储集体
曾联波, 肖淑蓉
1999, 21(3): 266-269.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66
摘要(936) PDF(384)
摘要:
在低渗透储集层中,由于泥岩夹层的成份不纯,常含灰质、云质、钙质等脆性矿物,极大地提高了泥岩的脆性程度,它们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使泥岩中构造裂缝较发育。泥岩层中不同组系与不同倾角的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相互沟通,常组成裂缝三维网络系统,使泥岩夹层的渗透性大大增加,泥岩中裂缝一般具有较好的含油性。因此,低渗透储层中的泥岩一般不能起真正的隔层作用,应划分为准储层或泥岩裂缝储集体,其油藏类型为块状油藏。
中国南方早古生界3类煤的稀土元素特征
高长林, 叶德燎
1999, 21(3): 270-272.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70
摘要(718) PDF(297)
摘要:
本文初次提出中国南方早古生界石煤、腐泥煤和沥青煤具明显不同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具不的成因。腐泥煤和石煤是沉积成因的,而沥青煤是石油热演化的产物。
变形对有机质成熟度影响的实验初步研究
周建勋
1999, 21(3): 273-277.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73
摘要(717) PDF(296)
摘要:
对3种不同煤级的煤样进行了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实验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的变化与应变量之间显示出正相关关系,表明了变形可以促进有机质成熟度的提高。但是与时间和温度因素相比变形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仅是变形不能改变有机质的成熟度。在本项实验中围压对有机质成熟度起到阻碍作用。虽然目前从实验角度区分应力和变形两者分别的作用尚有困难,但变形看来是更为关键的因素。共轴变形促进煤化作用的机理可能是与变形有利于煤化反应平衡方程向正向发展有关。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研究
李素梅, 张爱云, 王铁冠, 郭绍辉, 史权
1999, 21(3): 278-282. doi: 10.11781/sysydz199903278
摘要(769) PDF(392)
摘要:
本文介绍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两种分离方法及有关对比评价,重点讨论经典液相色谱法中使用国产、进口试剂分离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离已具备分析试剂国产化的条件,为该技术成为常规分析测试手段及开展原油中非烃化合物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