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2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柴达木盆地北部碰撞构造与盆地改造变形
马金龙, 李凤君, 贾庆军
2002, 24(4): 291-295. doi: 10.11781/sysydz200204291
摘要(595) PDF(467)
摘要: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在渐新世和中、上新世发生碰撞及持续的榨挤作用,所产生的远程效应,使南祁连造山带的逆冲岩席向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推覆。在柴达木北部中、新生代盆地发生了二个世代的改造变形。从赛什腾—尕丘前渊断陷带的叠瓦状冲断层与断弯褶皱构造组合,到昆特依斜坡坳陷带的犁式逆掩断层与断展褶皱组合,直至鄂博梁—伊北一带的滑脱断层与滑脱褶皱构造组合,呈现了递进变形的规律。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查干凹陷构造-沉积格架与油气勘探方向
王生朗, 马维民, 竺知新, 尚雅珍
2002, 24(4): 296-300. doi: 10.11781/sysydz200204296
摘要(1333) PDF(513)
摘要: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兴蒙海西褶皱带上的白垩纪走滑-拉分盆地,凹隆相间的盆地结构,使得各个凹陷具有多物源和近物源的特点,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十分发育,对油气成藏起着重要的作用。查干凹陷是其东北部一个重要的沉积单元。研究表明:凹陷断陷期(K1b—K1s)火山作用强烈、地温梯度高(4.8℃/100m)、沉积厚度巨大,主要勘探目的层(K1b—K1s1)的成岩作用早而强烈,储层物性较差,主要为特低孔、渗储层(Ⅳ、Ⅴ类)。因受燕山Ⅳ幕运动(K1s末)的强烈改造和差异剥蚀,使得早期原型盆地的构造、地层格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恢复原型盆地及时空展布,寻找受古隆起控制的同生继承性构造,是查干凹陷解决较差储层制约因素和寻找油气富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其中受古隆起背景和沉积体系双重控制的有利储集相带是形成查干凹陷油气局部富集的重要制约因素,这种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则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南块基底性质研究
陈冰, 王家林, 吴健生, 钟慧智, 周平
2002, 24(4): 301-305.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01
摘要(693) PDF(516)
摘要: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重磁资料的处理,结合周边的地质情况及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对海礁凸起的基底深度和岩性进行了研究,在基底岩性推断的基础上,求取了中生界厚度和古生界厚度,为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试论埕岛和桩西之间低潜山的勘探
陈广军, 张善文
2002, 24(4): 306-310.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06
摘要(705) PDF(465)
摘要:
桩西和埕岛古生界潜山都已取得了很大的勘探成果,该文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桩西潜山和埕岛潜山的形成,说明桩西潜山和埕岛潜山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属于同一构造带。从油气成藏的角度,通过类比分析,指出两潜山之间的低部位潜山无论从生烃、排烃还是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有形成低潜山油藏从而使桩西和埕岛潜山含油连片的可能。桩西和埕岛之间的结合部位仍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勘探方向。
塔里木盆地成藏系统分析
赵靖舟, 罗继红, 时保宏, 庞雯
2002, 24(4): 311-316.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11
摘要(666) PDF(461)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为一多成藏系统盆地,同一含油气系统往往存在多个成藏系统。在克拉通区,轮南成藏系统实际上包括了3个成藏子系统,即奥陶系常压开放型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石炭系超压半封闭型成藏系统以及三叠—侏罗系常压开放型次生油藏成藏系统。塔中成藏系统可分为中央断垒带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和塔中北斜坡原生油气藏成藏系统,后者又包括奥陶系垂向运移成藏系统与石炭系侧向运移成藏系统。库车前陆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北单斜带近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中部前陆逆冲带近源—自源超压—常压封闭—开放型成藏系统以及轮台凸起近源—远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3个成藏系统。
松辽盆地德惠凹陷深层含油气系统划分
郭少斌, 刘玉梅
2002, 24(4): 317-321.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17
摘要(596) PDF(407)
摘要:
近年来,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作者在对松辽盆地德惠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剖面研究以及对工区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开展了生、排烃史的动态模拟。依据有机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油气源对比及异常地层压力,德惠凹陷深层剖面上初步可划分出2个含油气系统:a)下部自源含油气系统,以营城组顶部异常压力界面或不整合面为界;b)上部它源含油气系统,以泉三顶部异常压力面为界。平面上可划分农安、鲍家和布海3个亚含油气系统。其中农安亚含油气系统是最有利的含油气系统,鲍家亚含油气系统是次有利含油气系统,布海亚含油气系统是第三有利含油气系统。另外,还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南海西南部海区油气富集成藏类型分析
刘宝明, 夏斌, 刘振湖, 王衍棠
2002, 24(4): 322-326.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22
摘要(579) PDF(453)
摘要:
该区位于南海南部板块、陆块的碰撞、俯冲、增生部位。作者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区域地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多种类型圈闭和5种与之有关的油气藏类型。根据盆地模拟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作者对各种类型油气藏特征和成藏因素及其勘探前景作了分析,指出了与已发现油气田相类似的油气藏类型的成藏时代和有利分布区,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特征
朱筱敏, 康安, 王贵文, 王力清
2002, 24(4): 327-333.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27
摘要(721) PDF(480)
摘要:
该文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层序体系域边界特征为划分依据,将研究区上石炭统至二叠系划分成3个沉积层序,并确定了低位、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的发育情况,明确了滨海沼泽、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和滩坝等5种沉积体系的特征和展布,最后指出了有利的生储盖层发育层段和有利勘探地区。
渤海湾盆地滨南油田砂砾岩扇体空间展布与成藏规律
谢风猛, 武法东, 陈建渝, 曹树春
2002, 24(4): 334-338.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34
摘要(700) PDF(433)
摘要:
受边界断裂和滨县凸起的控制,滨南油田北部边缘下第三系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浊积扇等不同成因的砂砾岩扇体。文中对砂砾岩扇体的沉积类型及相应的地震相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砂砾岩扇体的沉积模式及地震识别模式,并总结了砂砾岩扇体的空间展布规律以及成藏类型和规律。油气勘探实践证明上述规律和研究方法经济有效。
苏北盆地溱潼凹北坡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程晓玲, 朱建辉, 赵永强, 李海华, 朱宏发, 罗月明
2002, 24(4): 339-344.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39
摘要(700) PDF(598)
摘要:
该文基于溱潼北坡24口井阜三段岩心砂岩储层铸体薄片及普通薄片的分析,对成岩作用与储层孔渗的关系、各区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蚀作用是本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溶蚀孔隙在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其主要分布在埋深2350~2880m。压实、方解石胶结作用是本区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早期压实使原生孔隙呈线性下降,晚期压实的成岩效应是破坏次生孔隙,方解石胶结具有西部强于东部的特点。平面上,各区成岩作用发育程度不均,莫庄强溶蚀,茅山溶蚀较强、局部层段方解石强胶结,叶甸—边城方解石胶结较强,戴南南部强压实。最后从成岩的角度对本区储层进行评价和预测。
吐哈盆地三叠系砂岩的孔隙类型及次生孔隙形成机理探讨
刘爱永, 陈刚, 刘林玉
2002, 24(4): 345-347.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45
摘要(735) PDF(434)
摘要:
依据X-衍射、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岩石物性等分析测试资料,详细研究并阐述了吐哈盆地三叠系砂岩的储层物性特征、次生孔隙类型及其形成机理。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三叠系储层主要为中上三叠统长石质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总体属于中孔-低渗或低孔-低渗性储层;吐哈盆地三叠系砂岩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发育形成了较为有利的裂隙-溶蚀型次生孔隙,构成该盆地三叠系砂岩储层的主要油气储集空间类型。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姚家组二、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杨明达, 杨明辉, 刘鸿友, 赵洪涛
2002, 24(4): 348-353.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48
摘要(1030) PDF(457)
摘要:
针对海坨子地区勘探存在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对油气控制因素不清等问题,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和各类化验分析资料,采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海坨子地区姚家组二、三段开展沉积微相精细研究,搞清了骨架微相砂体类型和几何形态,总结了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平面时空演化规律,确定岩性尖灭带位置,分析沉积相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指出有利油气聚集相带及优质储层发育带,为在该区寻找隐蔽性油气藏提供技术支持。
松辽盆地新站油田碎屑岩油层原油非均质性特征与成因分析
张枝焕, 王铁冠, 常象春, 李伯虎, 周永炳, 刘国志
2002, 24(4): 354-358.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54
摘要(559) PDF(412)
摘要:
国外许多实例研究表明,油藏内流体非均质性特征可作为判断油藏连通性的主要依据,但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导致油层内流体性质非均质性现象也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该文以松辽盆地新站油田为例,分析了油层内原油在族组成、饱和烃色谱指纹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存在的非均质性现象和分布特征,讨论了油源、油气运移、油层岩性、油藏内次生变化及油层连通性等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对造成油层内流体非均质性和油藏内原油组成混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油层内流体非均质性的因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根据油层流体非均质性判断油层的连通性,必须在原油族群划分对比、在对影响流体非均质性诸因素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盐间非砂岩油藏中原油的均质性与非均质性研究
蒲秀刚, 韩德馨, 许怀先, 赵厚银
2002, 24(4): 359-363.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59
摘要(675) PDF(443)
摘要: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中,生储同层,烃源层品质好,成烃转化率高,且封盖条件极佳,但储集层渗透能力极低,油气运移条件差。纵向上各段盐间原油自成体系,分异性弱,但原油的成熟度、生标物等非均质性,表明韵律层内盐间原油普遍具有混源特征。盐间原油多为原地自生自储油与异地排驱的成熟油的混源油,这暗示了生烃次洼中生成的成熟油气可以在低渗透的盐间层中顺层侧向向构造高部位等低势区聚集,从而扩展了盐间油藏的油气来源。盐间原油的均质性集中展示了盐间原油的菌藻类母源和高盐度、高硫及强还原的成烃转化环境。
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成因判识方法
陈世加, 付晓文, 马力宁, 陈新领, 张祥
2002, 24(4): 364-366.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64
摘要(831) PDF(577)
摘要:
天然气既可来源于干酪根的裂解气,也可来源于原油的裂解气。对于腐泥型有机质,绝大部分天然气是来自源岩生成的原油裂解气,只有部分来自干酪根的裂解气,因此天然气气源研究不仅要指出来自哪套源岩,还需指出它的成因,尤其是高演化地区天然气气源研究。该文以塔里木盆地海相腐泥型天然气为例,根据天然气组成ln(C2/C3)与(δ13C213C3)以及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判识其成因。塔北地区的干气主要为干酪根晚期裂解气,塔北英买力奥陶系及塔中石炭系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
马安来, 李贤庆, 包建平, 熊波
2002, 24(4): 367-371.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67
摘要(1043) PDF(538)
摘要:
作者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江汉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江汉盆地烃源岩形态显微组分含量明显偏低,平均仅占全岩体积的1.5%。显微组分组成中富含腐泥组,相对发育镜质组和壳质组,贫惰性组。有机质类型多为Ⅱ、Ⅰ型。藻类体、矿物沥青基质是该区主要生烃组分。文中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及富氢组分和非烃馏分的荧光参数探讨了江汉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提出了有机质的热演化阶段的划分方案。
石英胶结作用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杨俊生, 孟元林, 张洪, 李国会
2002, 24(4): 372-376.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72
摘要(912) PDF(479)
摘要:
石英(硅质)胶结作用是储层成岩作用中的重要类型,目前常根据镜下观察获得的石英加大级别确定储层所处的成岩阶段。该文综合考虑温度、时间、石英颗粒含量、粒径和粘土包壳对自生石英形成的影响,建立了石英胶结作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过程中任一时刻石英胶结物的含量及由此而引起的孔隙损失,这对于成岩作用的定量化研究及储层描述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以松辽盆地大庆油田汪家屯地区为例对这一模型进行了应用。
曲线重构技术在储层横向预测工作中的应用
许正龙
2002, 24(4): 377-380.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77
摘要(851) PDF(480)
摘要:
声波曲线是目前进行基于测井约束的波阻抗反演工作所必备的基础资料,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的声波资料经常不能很好地反映地下岩性的变化规律,因此有时需要参考其它测井信息进行曲线重构工作。该文结合LMZ地区的波阻抗反演实例,介绍了一种曲线重构方法,主要包括曲线整理、数据标准化、曲线分析和数据重构等步骤。
流动单元特征及其成因分类
刘吉余, 王建东, 吕靖
2002, 24(4): 381-384. doi: 10.11781/sysydz200204381
摘要(680) PDF(722)
摘要:
该文将流动单元定义为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同一储层单元,并认为流动单元具有相对性、层次性和规模性。在分析了流动单元的基本特征后,提出了流动单元的成因分类方案,把流动单元划分为受断层、隔层、夹层、渗透率韵律、层理构造、裂缝及孔隙结构控制的7类流动单元。不同成因的流动单元,反映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的规模性和层次性,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