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24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现状及对策
李丕龙, 李学田, 娄剑青, 徐春华, 柳忠泉
2002, 24(3): 195-199. doi: 10.11781/sysydz200203195
摘要(923) PDF(469)
摘要:
自1958年以来,先后有10余个单位参与过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及研究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下四上的曲折历程。目前,合肥盆地尚处于盆地勘探初期的低勘探程度阶段,许多基本的石油地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现阶段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应加强石油地质的综合研究,钻探工作应以解决盆地基本的石油地质问题为主,是合肥盆地近期油气勘探的主要任务。
合肥盆地原型恢复与油气评价的研究方法思考
陈刚, 李丕龙, 李学田, 阎汉杰, 刘爱永, 谭明友, 贾红义
2002, 24(3): 200-203.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00
摘要(796) PDF(426)
摘要:
依据合肥盆地研究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趋向,该文综合分析探讨了合肥盆地原型恢复与油气评价的基本原则、研究思路及其相应的多学科一体化研究方法,强调合肥盆地研究必须坚持"整体、动态、综合"的基本原则,采用盆地今-古构造分析与造山带演化相结合、原始盆地恢复与油气成藏动态预测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多学科一体化综合研究方法,全面揭示合肥盆地的原始地质构造面貌、形成演化及其多旋回复杂改造特点以及合肥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油气成藏要素的形成-改造-赋存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作用的时空配置关系,客观预测合肥盆地有利的油气成藏-保存单元和有利的勘探区带目标。
合肥盆地演化及构造样式
丁丽荣, 柳忠泉, 雷敏, 裴磊
2002, 24(3): 204-208.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04
摘要(845) PDF(540)
摘要: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北淮扬褶皱带3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由于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盆地基底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晚期、喜山晚期的冲断作用及燕山早期、喜山早期的伸展运动,形成了挤压构造、伸展构造、负反转构造和走滑构造等4种局部构造样式。现今的构造样式是上述5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对合肥盆地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将为进行圈闭评价以及今后的钻探提供有利依据。
大别山造山带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控制
宋明水, 江来利, 李学田, 储东如, 杜森官
2002, 24(3): 209-215.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09
摘要(705) PDF(566)
摘要:
北淮阳构造带由一系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组成,是建立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构造关系的纽带,先后经过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两次向北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早期的构造以后缘滑脱、前缘推覆为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以区域挤压、向北逆冲为特征。合肥盆地经过坳陷、断陷两大阶段的沉陷。合肥盆地的坳陷形成强烈受到扬子陆块基底持续俯冲和大别山隆起的控制,晚白垩世后的断陷明显受到大别山差异隆起的影响,并表现出良好的构造耦合关系。合肥盆地东南的舒城坳陷是进一步寻找油气的构造有利地区。
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
鲁国明, 朱光, 李学田, 王道轩, 宋传中, 刘国生
2002, 24(3): 216-222.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16
摘要(812) PDF(525)
摘要:
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并将大别—胶南造山带左行错开。该断裂带的平移在合肥盆地东部控制发育了早白垩世的走滑盆地,其中沉积了朱巷组地层。早白垩世走滑盆地内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下,形成了一套最大累计厚度达600m的暗色泥岩,属于腐殖型的较差烃源岩。郯庐断裂带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伸展运动,在合肥盆地东部控制形成了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分别沉积了上白垩统响导铺组、张桥组和下第三系定远组。响导铺组和定远组中形成的烃源岩最大累计厚度不超过200m。新第三纪以来,随着中国东部受压、郯庐断裂带的逆冲活动,合肥盆地随之消亡。合肥盆地最有前景的勘探目的层应为石炭—二叠系含岩系。今后应加强对这套地层的构造、沉积相、煤生烃、二次生烃潜力的研究。
合肥盆地安参1井中生代地层特征
徐佑德, 赵明, 徐春华, 徐明, 邱连贵
2002, 24(3): 223-227.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23
摘要(884) PDF(535)
摘要:
地层是一切地质问题的基础,地层的划分直接影响着对盆地构造演化、沉积环境甚至对全盆地含油气远景的认识。该文从岩性、电性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对安参1井已钻遇地层特征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层层序格架,对深入认识和解剖盆地的构造演化、地层展布特征、沉积环境及含油气远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安参1井中生界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邱连贵, 辛忠斌, 徐春华, 徐佑德
2002, 24(3): 228-231.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28
摘要(581) PDF(482)
摘要:
安参1井是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在合肥盆地部署的第一口参数井,笔者通过对其目前钻遇的中生代地层的岩石矿物学及地球物理学特征的分析,对其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安参1井中生代地层在纵向上自下而上总体表现为进积的沉积特征,即由早侏罗世的湖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的河湖交替相、河流相—早白垩世的河流相。安参1井中生界砂岩储集性能较差,以超低孔、渗为特征,但对储集天然气而言仍可作为有效的储集层。
合肥盆地重力场特征
贾红义, 吕希学, 李云平, 阎汉杰, 胡加山, 刘国宏, 张云银
2002, 24(3): 232-242.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32
摘要(1185) PDF(518)
摘要:
合肥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沟壑纵横,通过对重力异常目标处理,揭示基底特征及断裂、构造发育情况,认为本区南北分区,"众凹环隆"。该文应用重、磁、电、震等综合物探资料,将本区划分为前陆冲断带、舒城前渊沉降带、六安前隆断褶带和肥北隆后斜坡带4个勘探区带。指出了下步勘探方向和勘探前景。
合肥盆地磁场特征
董波, 张德润, 李学田, 刘英会, 陈斌, 于永生, 王觉富, 李书芹
2002, 24(3): 243-249.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43
摘要(733) PDF(431)
摘要:
合肥盆地经过高精度航磁测量获得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圈定了区内基岩的起伏形态,进行了断裂构造和区域构造单元的划分,并进行了基底岩相构造的讨论;另外还进行了局部构造异常的圈定及分类解释,最后进行了油气远景预测,为该区进一步勘探指出了方向。
合肥盆地电性特征
张升平, 汪启年, 张交东, 战双庆, 李学田, 汪传奇, 赵建华
2002, 24(3): 250-254.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50
摘要(677) PDF(423)
摘要:
合肥盆地的电性资料反映:a)盆地盖层电阻率总体较低,E、K为低阻层,侏罗系为相对高阻层;b)基底电性差异较大,上古生界为低阻电性层,且在盆地南部广泛发育,下古生界为相对高阻层,元古界等古老地层为高阻层;c)盆地经过印支期、燕山期等多次南北向挤压、拉张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隆凹相间的构造体系,在喜山期随着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形成北东向构造带;d)舒城断裂附近为大别地块和华北地台的结合地带,华北地台向大别地块之下俯冲;e)在盆地南侧推覆体之下可能掩盖着上古生界沉积盆地,这可能在油气勘探中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合肥盆地速度场特征
刘成斋, 赵宗举, 易万霞, 孙树海, 李学田, 沈金龙
2002, 24(3): 255-260.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55
摘要(627) PDF(425)
摘要:
通过地震测井及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合肥盆地沉积岩速度场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看,埋深及岩性是控制速度的主要因素,中、新生界以侏罗系特别是下侏罗统的层速度高,普遍达5000~6000m/s以上,反映其岩性致密及埋深较大;以中、上白垩统及第三系层速度较低,成为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侏罗系下伏的古生界—上元古界遭受了印支期强烈的冲断叠覆改造,其速度场异常复杂。综合分析认为,大桥凹陷是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有利地区,以勘探白垩系低幅度背斜—半背斜圈闭及岩性圈闭天然气藏为主,因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地震速度分析处理及地质-地球物理一体化综合解释、有效地识别这些圈闭就成为当前勘探工作的关键。
合肥盆地重磁资料处理及重磁震联合反演
李云平, 刘金连, 林治模, 胡加山, 阎红, 夏吉庄
2002, 24(3): 261-266.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61
摘要(565) PDF(530)
摘要:
合肥盆地自1958年开始历经3次区域普查,近年来胜利油田又加大了对该盆地的投资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地震、非地震勘探——覆盖全盆地的高精度重磁、化探及纵横贯穿全区的8km×8km二维地震测网与8条电法剖面。作者针对该盆地的勘探现状,利用丰富的重磁电资料,打破以往常规处理的模式,重点进行了重磁资料的目标处理,快速准确地提取了该区区域构造、局部构造及断裂的重磁异常信息和电性特征,并绘制了相关图件,为合肥盆地的油气综合评价提供了可靠而翔实的依据,并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新区勘探的重磁处理新思路;同时,针对合肥盆地物性数据欠缺但物探资料丰富的特点,创立了不依赖物性参数的统计推断反演方法,综合全区31条地震测线资料和全区重磁数据建立起统计关系式,反演计算出其印支面埋藏深度,成功地绘制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印支面构造图,细致刻画了地震测网未涉及区域的构造分布形态;另外,应用LCT软件对HF-700、HF-340进行了重磁电震的联合解释,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合肥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宋广达, 程军, 赵克斌, 李学田, 孙长青
2002, 24(3): 267-272.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67
摘要(645) PDF(452)
摘要:
合肥盆地地球化学空间场属低背景、低湿度和非均匀场范畴。烃类指标浓度在盆地周边高、中间低。化探异常总体上表现为东强西弱、南北分带,异常上方三维荧光图谱以B型为主、P型次之,与轻质油、煤成烃特征相对应。从地球化学角度建议合肥盆地下一步勘探工作应继续采用综合勘探手段,重点解剖吴山庙—双墩集、桃溪—三河、曹庵—朱巷—白龙镇等不同类型的化探异常。
合肥盆地寒武系底部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
曹高社, 宋明水, 刘德良, 周松兴, 李学田
2002, 24(3): 273-278.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73
摘要(697) PDF(541)
摘要:
合肥盆地海相油气的勘探逐渐受到重视。盆地西部发现的寒武系底部海相泥质烃源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是进一步油气勘探的基础。层序地层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沉积构造环境为拉张裂陷向移离扩张的过渡阶段,盆地性质属于内裂谷盆地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过渡类型,对于烃源岩的形成和保存极其有利。该套烃源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6.46%,有机质类型为I型,Ro(2%~3.5%)与Tmax(500~600℃)反映的成熟度已进入过成熟早期乃至晚期阶段。生物标志物反映该套烃源岩在强还原高盐度的环境中形成,生源为菌藻类低等生物,其演化程度处于生油阶段。两类有机地化指标反映的成熟度差异,可能是各自代表的有机质不同。RoTmax主要反映烃源岩主体的成熟度,而生物标志物可能主要反映岩石包体有机质的成熟度。综合研究认为,该套烃源岩不仅处于生气高峰期,并具有生油的可能。该套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为合肥盆地勘探下古生界天然气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合肥盆地金寨油浸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陈建平, 冀国盛, 钟建华, 鲁国明, 李勇
2002, 24(3): 279-283.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79
摘要(703) PDF(478)
摘要:
该文对合肥盆地金寨油浸砂岩的宏观岩石学、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油源进行了研究。油浸砂岩发现于合肥盆地南部中侏罗统三尖铺组(J2s)地层中,为长石砂岩,油多沿细层(纹层)或层面浸染;有机质呈分散沥青或油滴状充填于孔、缝中;有机碳(C)、氯仿沥青"A"含量低,这与油气迁移以及后来遭受氧化、生物化学作用有关;有机质母质以水生生物、藻类为主,属腐泥型,为还原环境的湖泊沉积;有机质演化已达成熟阶段,油源可能来自三尖铺组的烃源岩。舒城凹陷为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安参1井侏罗系和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许世红, 吴光华, 黄开权, 王广利
2002, 24(3): 284-286.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84
摘要(543) PDF(473)
摘要:
文中应用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并结合其它地球化学资料,对安参1井侏罗系和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套暗色地层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兼有高等植物混入,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很高,生油气高峰已过,但仍可作为该区的气源岩。
读书·实践·总结——读《戴金星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论文集》
张抗
2002, 24(3): 287-287.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87
摘要(468) PDF(342)
摘要:
最近看到科普出版社的一套小册子:《心迹——中国院士实话实说》,这是一本院士对一系列相同问题的不同回答,语言洗练,各抒己见。也许由于比较熟悉吧,很快翻到戴金星名下,文题为“疏于名利,创新开拓”。文中在“您的人生格言”题下写着三行: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好实践,实好践,实践好;好总结,总好结,总结好。读完了书中对一列问题的回答,再回过头来翻阅案头的《戴金星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论文集》,反复品味琢磨,似乎悟出了些其中的深意。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总体介绍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2002, 24(3): 288-288. doi: 10.11781/sysydz200203288
摘要(439) PDF(343)
摘要:
CDMD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与全国近300家博士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