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5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南方海相油气保存条件评价和勘探决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郭彤楼, 楼章华, 马永生
2003, 25(1): 3-9.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03
摘要(868) PDF(491)
摘要:
南方海相油气保存条件研究中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a)避免被古油气藏牵着鼻子走,把着眼点从盆地边缘的背斜带高大构造以及断凹间隆升断块中寻找大油气田的思路中解放出来;b)油气地质,尤其是保存条件,具有明显的分割性;c)利用水文地质特征准确评价油气保存条件;d)深入研究沉积—埋藏和有机质热演化历史以及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在重视大区域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有条件把研究和勘探的重点放在南北两个前陆盆地带上,以解决油气勘探中遇到的问题为核心,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缩小包围圈,尽快找到有利于油气成藏、保存的地区,直接指导生产.
中国南方古隆起对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赵宗举, 朱琰, 邓红婴, 徐云俊
2003, 25(1): 10-17.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10
摘要(850) PDF(497)
摘要:
乐山—龙女寺、黔中及江南隆起主要控制了上震旦统及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育,泸州、开江隆起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的晚古生代—三叠纪(孤立)台隆控制了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原生油气藏的分布.南方古隆起均被不同程度地改造,使完整的隆起面貌已不复存在.南方现存的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很少,四川盆地的早期原生油气藏绝大多数被改造变成了次生气藏,四川盆地以外的扬子区及华南区的原生油气藏则基本被破坏成为古油藏.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应主要考虑次生油气藏及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中、下扬子地区主要考虑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文中还指出了具体油气勘探有利区,并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黔桂地区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
焦大庆, 马永生, 邓军, 孟庆芬, 易定红
2003, 25(1): 18-27.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18
摘要(943) PDF(409)
摘要:
二叠系包括3个统即船山统、阳新统和乐平统,船山统与阳新统之间的黔桂运动主幕不整合面以及阳新统和乐平统之间的东吴运动主幕不整合面,代表了沉积盆地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的界面和最为明显的层序界面.黔桂地区的二叠系以其明显的相分异而引人注目,在连陆台地上发育煤系地层,而在连陆台地边缘及孤立台地上发育海绵生物礁,形成一个典型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并且相分异最明显的时期正好与生物礁发育的时期相对应;由于东吴运动第一幕使钦防残留海槽关闭,古地理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二叠系中,船山统与下伏石炭系顶部的地层构成一个三级沉积层序(SQ19),阳新统包含4个三级层序(SQ20—SQ23),乐平统包括2个三级层序(SQ24—SQ25).该地区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发生了较为典型的台地淹没事件,形成一个较为典型的淹没不整合面.因此,复杂而有序的时间相变与空间相变,在系列岩相古地理和系列层序地层格架中得到较为系统地反映.
郯庐断裂带含油气性研究
张云银
2003, 25(1): 28-32.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28
摘要(660) PDF(506)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该文从其基本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了它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含油气特点,认为:a)郯庐断裂带对中国东部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演化阶段产生并控制了不同的沉积盆地(如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b)郯庐断裂带对油气藏的形成及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不仅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发育、基本的储集层和盖层条件,以及圈闭的形成等等,而且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及聚集成藏、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及分布等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松辽盆地布海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特征
方石, 刘招君, 胡显辉
2003, 25(1): 33-38.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33
摘要(648) PDF(374)
摘要:
该文根据布海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相及其各层序地层单元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发育特征,从他生旋回和自生旋回的角度分析了3种河流类型形成机制的差异,并根据他生旋回的控制因素———基准面的变化情况,划分出了本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低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辫状河为特征;水进体系域以垂向加积为主,以发育网状河为特征;高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低能曲流河为特征;水退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高能曲流河为特征.
塔里木盆地西部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石炭系沉积成岩演化特征
王琪, 陈国俊, 薛莲花, 史基安
2003, 25(1): 39-44.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39
摘要(758) PDF(297)
摘要:
根据高频旋回层序在长周期旋回层序内的有序叠加方式可在研究区石炭系中划分出3个Ⅲ级旋回层序和2个Ⅱ级旋回层序.其中Ⅲ3和Ⅲ3旋回层序为海侵体系域,Ⅲ2为高水位体系域,它们共同构成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并且控制着沉积相和生储盖组合的时空展布特征.由于受成岩历史差异性和不同成岩环境的影响,石炭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岩成岩特征和储集性能在巴楚隆起区和麦盖提斜坡区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分布在斜坡区的储层物性明显优于隆起区同层位的储层,是近期有利的的勘探区域.
沥青质轻度化学氧化降解产物中正庚烷可溶组分的特征
廖泽文, 耿安松
2003, 25(1): 45-52.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45
摘要(776) PDF(443)
摘要:
沥青质分子骨架中吸附、包裹了一些烃类组分,这些组分较少受到油藏后期演化的改造,被认为具有原生性,包含有重要的有机地球化学信息.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轻度化学氧化降解处理可以合理释放出沥青质分子骨架中这些具有原生性的组分,在油/油对比、油/源对比、油藏有机质沉积环境以及油藏的次生改造等研究方面可获得较好应用;特别是针对一些遭受后期严重降解的油藏而言,在恢复原始有机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
原油气相色谱指纹可配比性实验研究
金晓辉, 朱丹, 林壬子, 史权
2003, 25(1): 53-57.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53
摘要(883) PDF(382)
摘要:
气相色谱分离技术能有效地对混合物中不同痕量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对不同组分进行定量.根据油(气)井生产过程建立混采油井化学模型,采用GC和GC/MS实验分析技术,选择大港油田某断块原油进行气相色谱指纹化合物可配比性实验和化学模拟.结果表明:并非所有色谱指纹化合物都具有可配比性,指纹化合物的可配比性不但取决于生成原油的地质背景,而且还与原油组分的性质、浓度以及色谱分析的分离度和定量方法等因素有关.应用具有可配比性的原油色谱指纹,可以定量模拟混采井生产过程中不同单层的贡献率,并对油藏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实验研究结果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多油源区不同烃源岩对油藏储量贡献率的模拟计算,寻找有效烃源岩及主要运移路径,确定最佳勘探目标区;同时该技术还有望用来解决环境污染动态监测的技术问题.
苏北第三系成熟演化指标与深度关系的3种模式
陈安定
2003, 25(1): 58-63.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58
摘要(617) PDF(394)
摘要:
在苏北盆地下第三系,4项成熟演化参数(Ro、甾烷成熟指标SM、蒙脱石层间比S、裂变径迹)与深度呈由浅变深的平行线分布关系.分析认为,这些样品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构造-沉积埋藏史背景,浅的代表构造抬升型,最深的代表短时加温型,次深的代表长时加温型.3种模式的建立为构造抬升地区恢复地层剥蚀量提供了可选择的依据.
东濮凹陷文留盐下煤成气聚集系数研究
熊利平, 王运所, 许化政, 王瑞霞
2003, 25(1): 64-68.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64
摘要(727) PDF(320)
摘要: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4亚段盐下气源单一,石炭—二叠纪系煤系气源边界条件清楚,该区勘探程度高,对天然气成藏条件、成藏历史、气藏特征的认识深刻,可以有依据地推算最终可探明储量;利用盆地模拟方法计算出刻度区的煤系生气量,进而推算出天然气聚集系数为7.3%~7.6%.
石油二次运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张发强, 罗晓容, 苗盛, 王为民, 周波, 黄延章
2003, 25(1): 69-75.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69
摘要(1112) PDF(385)
摘要: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的表征,在运移模式图上分出界线明显的3个区:平稳推进区、毛管指进区、优势路径区.认识到在输导层物性确定条件下,单纯浮力以及相对较小的驱动力是油气形成优势二次运移路径的重要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排油能力实验及其形成煤成油可能性探讨
罗霞, 李剑, 胡国艺, 伍大茂, 李志生, 张英, 姚建军
2003, 25(1): 76-80.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76
摘要(705) PDF(366)
摘要:
由于现代煤成油理论的建立和世界范围内一批大中型煤成油田的相继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油问题引起地质学者的关注.该文通过实验获得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饱和吸附烃量为50~88kg/t煤,为研究煤吸附烃提供了一些定量信息.同时认为,只有煤生油能力达到或超过煤饱和吸附烃量时,煤才可能成为有效油源岩.通过热模拟实验获得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油能力,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饱和吸附烃量,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进行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有限,大多数煤生成烃类尚不能完全饱和煤中的孔隙.同时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与世界其它大中型煤成油田进行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煤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成熟度不高、生油能力有限;油源对比的结果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原油与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无关,从另一侧面也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有限,形成工业性油藏的可能性不大.
羌塘盆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储层成岩研究中的应用
许建华, 候中昊, 王金友, 伍泰荣, 周李军, 王思文
2003, 25(1): 81-86.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81
摘要(643) PDF(344)
摘要:
该文根据羌塘盆地流体包裹体观察测试资料,对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综合论述.作者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流体包裹体技术在储层成岩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了羌塘盆地三叠系—侏罗系成岩演化序列,分析了成岩作用与油气运移的关系,对流体包裹体技术应用于储层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盆地模拟技术在洪泽凹陷的应用
邬冬茹
2003, 25(1): 87-92.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87
摘要(676) PDF(372)
摘要:
洪泽凹陷位于苏北盆地西北部,有一定勘探前景.通过盆地模拟研究认为洪泽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有其自身特点:a)生油岩成熟度低,现今成熟区仅限于深凹带附近;b)正常生烃模型计算的大量生排烃期较晚,在盐二段沉积末期以后,低未成熟油的大量生排烃期较早,一般在吴堡运动,三垛运动前;c)油源主要来自于低未熟油,且生排烃区集中于次凹的深凹带;d)油气运移距离短.洪泽凹陷油气生成、运移有资源少、生成早、成熟低、运聚短的特点.在洪泽凹陷找油气更需精雕细刻.
利用断层位移模式确定断层发育史的一种方法
单业华, 李志安, 林舸
2003, 25(1): 93-96. doi: 10.11781/sysydz200301093
摘要(668) PDF(336)
摘要:
断层位移是断层多次滑动的累积产物,包含着断层成核、扩展和连接的信息.该文提出利用断层位移模式从观测的断层位移数据中分析断层发育史.以大港油田滩海区张东断层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各沉积期的断层位移量自上而下出现小—大—小—次大的变化趋势,在中新统馆陶组沉积期达到最小,代表着构造相对宁静的转折期;新第三纪的断层扩展参数接近1,明显要比老第三纪的小,表明从所处盆地老第三纪强烈的断陷阶段到新第三纪以来超大范围的坳陷阶段,断层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渐新统东营组沉积期是造成张东断层现今累积位移量侧向变化的主要时期,断层位移量达到最大,而同期的位移量侧向变化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