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特征及构造演化
陈跃昆, 廖宗廷, 魏志红, 李明辉
2004, 26(3): 219-222.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19
摘要(1017) PDF(521)
摘要: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发育于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格局基础之上,其形成演化与特提斯—三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中三叠世,伴随中特提斯洋开启,地壳拉张裂陷,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开始形成。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由于受中特提斯关闭引起的造山运动的影响,下侏罗统普遍缺失。从中侏罗世开始,由于新特提斯洋开启,盆地再次下沉接受中侏罗统—白垩系的沉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该区地壳大面积隆升,兰坪—思茅盆地遭受强烈变形,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对冲构造,继而在中生代盆地基础上叠加了新生代的拉分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的沉降作用、沉积作用、火成活动和构造格架。
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方世虎, 徐怀民, 郭召杰, 焦翠华, 孟卫工, 李建明
2004, 26(3): 223-228.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23
摘要(1011) PDF(418)
摘要:
岩心分析和测井标定综合分析表明,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发育沙三段和沙一二段两套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海南洼陷带。油气输导层主要由断裂(带)、连通的砂砾岩体和不整合面构成,它们或单独、或组合,控制着主要油气富集带的油气输导及聚集成藏。复合圈闭带控制着复合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各复合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条件相互匹配,形成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特征分析
席胜利, 刘新社, 王涛
2004, 26(3): 229-235.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29
摘要(808) PDF(656)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构造简单平缓,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油气运移独具特色。侏罗系和延长组上部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条件较好,油气运移聚集驱动力以浮力为主,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和侏罗系古河道砂体共同构成了侏罗系油藏的油气主要运移通道,其油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古河道内及不整合面附近。延长组中下部储集层在石油大量生成时期,储集层已非常致密,地层基本丧失水交替能力,异常压力为石油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石油沿渗透性砂体主要向东北和西南两大方向运聚成藏,多分布在生烃中心及周边地区。
伊朗库姆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分析
王世虎, 李政, 周文, 郇玉龙, 刘庆, 徐兴友
2004, 26(3): 236-240.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36
摘要(785) PDF(426)
摘要:
库姆盆地是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中下侏罗统舍姆沙克组和渐新统—中新统库姆组两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油源对比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舍姆沙克组烃源岩为一套有效的烃源岩层系,库姆组为一套潜在的烃源岩层系。舍姆沙克组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大约在17Ma时进入湿气和凝析油阶段,上新世早期盆地的快速沉降使侏罗系源岩达到过成熟阶段。经对库姆盆地成藏要素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库姆盆地的区域石油地质背景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库姆盆地既存在以舍姆沙克组(及库姆组)为源岩的新近系油气藏,也可存在舍姆沙克组原生油气藏。燕山期和喜山期形成的圈闭是本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北部湾盆地海南福山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于俊吉, 罗群, 张多军, 卢政环, 庞雄奇
2004, 26(3): 241-248.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41
摘要(845) PDF(557)
摘要:
海南福山凹陷构造格架与断陷样式受基底大断裂控制,发育深、浅2套产状和活动特征不同的断裂系统。前者有利于对油气的遮挡和圈闭成藏,后者则促进导致了油气的散失和油气藏的破坏。海南福山凹陷发育2大类、4种成因类型、8种活动模式的断裂,基底大断裂对海南福山凹陷烃源岩的展布、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运聚成藏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发育反向断层遮挡和顺向断层疏导2大类共6种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辽河盆地兴隆台潜山变质岩-火山岩油藏烃类注入史及其成藏模式
罗静兰, 梁志刚, 王卓卓, 林壬子
2004, 26(3): 249-253.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49
摘要(705) PDF(487)
摘要:
流体包裹体分析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利用成岩矿物包裹体资料进行油气运移路径、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测、计算与判断。兴隆台潜山油藏烃类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整体上呈单峰正态或不对称单峰分布,其主要形成温度为80~100℃,反映各样品具有相近的烃类包裹体形成过程。部分井的双峰温度特征暗示存在2次烃类注入期。储层烃类充注时间距今3~35Ma,可分为2个主要的充注期:距今27~35Ma和3~24Ma,以前者注入作用更强烈。潜山内部油气是由东向西注入的。成藏分为3个阶段:a)沙三段沉积晚期,形成的少量油气进入已逐步发育并定型的圈闭中,沙三末期的短暂抬升导致已聚集成藏的油气遭受一定的氧化形成黑色沥青;b)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为潜山主要油气聚集期;c)晚第三纪以来的生烃强度较弱。潜山上覆沙四段及沙三段泥岩为良好的封盖层,使油藏得以保存。
塔里木盆地逆冲断层下盘遮挡圈闭
吕俊祥, 丁道桂, 刘光祥
2004, 26(3): 254-257.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54
摘要(734) PDF(441)
摘要:
塔里木盆地长期处于挤压背景,由此引起的逆冲(掩)断层和断层遮挡圈闭发育。在盆地的演化历史中,早二叠世末的晚海西运动和渐新世末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两个世代的逆冲-逆掩断裂系统。这两期构造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逆冲断层遮挡圈闭是逆冲断层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的次级应力所形成,上、下盘属两个不同的变形范畴,上盘属外来体,而下盘属相对原地体。因此,逆冲断层下盘遮挡圈闭更有利于油气保存。
沉积旋回的地球物理研究
刘振峰, 郝天珧, 范国章
2004, 26(3): 258-262.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58
摘要(775) PDF(438)
摘要:
沉积旋回性分析在地层学理论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沉积旋回级次的划分及旋回内部结构剖析是旋回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作为地层岩性、物性的反映,其中必然蕴含了大量与沉积旋回有关的信息。通过地球物理研究手段来分析提取这些信息,会大大提高沉积旋回研究的定量化水平,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沉积速率波动分析、频谱分析、时频分析等方法在此方面研究中的实践证明,沉积旋回的地球物理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苏北溱潼凹陷北坡阜三段地震层序分析
赵永强, 朱建辉, 程晓玲, 李海华, 朱宏发
2004, 26(3): 263-266.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63
摘要(872) PDF(369)
摘要:
在溱潼凹陷北坡阜三段主要目的层段进行地震层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岩心、测井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以三维可视化资料对储层展布进行了验证。通过地震相类型的沉积微相解释,编制了地震相平面图和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从而预测了有利储层的空间展布。
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预测
尹太举, 张昌民, 赵红静, 彭海军
2004, 26(3): 267-272.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67
摘要(701) PDF(441)
摘要:
通过对复杂断块油田马厂油田的精细表征,在该区划分了9级储层层次,其中五级和六级是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以五级层次为制图单位形成了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结合砂体非均质性特征,总结了8种注入水波及方式,并应用容积法计算了注入水波及面积。确定了剩余油分布区,并结合储层表征结果,将剩余油分为井网未控制型、结构要素拼合型、井间干扰型和层内干扰型4种富集样式。对研究层段的潜力评价表明,该区潜力较小,已不可能维持目前的产量水平。
塔里木盆地阿克1井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分析
刘胜, 王东良, 王招明, 肖中尧, 苏雪峰
2004, 26(3): 273-280.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73
摘要(650) PDF(407)
摘要:
该文在对塔里木盆地阿克1井天然气进行多种手段分析的同时,引入热压模拟的方法对多种类型的烃源岩进行了系列模拟产气实验,并将模拟气与阿克1井天然气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后认为,本井天然气来源于本区石炭—二叠系过成熟阶段生成的干气。在有机包裹体分析和自生伊利石测年的基础上,结合沉积与构造演化分析,作者指出本井天然气为晚期成藏、阶段聚气的产物,主要聚集了源岩在晚第三纪末—第四纪期间生成的气体。该研究成果对塔西南地区今后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于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标准
秦建中, 刘宝泉, 国建英, 刘井旺, 于国营, 郭树芝
2004, 26(3): 281-286.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81
摘要(869) PDF(588)
摘要:
通过模拟实验测得碳酸盐岩排烃下限值为TOC=0.06%~0.12%,并提出碳酸盐岩排烃下限值与碳酸盐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应是两个概念。排烃下限值是烃源岩所固有的特性,不是人们自己设定的标准,而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是一个评价标准,大小可以等于或大于排烃下限值,而不能小于排烃下限值。通过对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相和成熟度的研究,修正了过去碳酸盐岩只按Ⅰ类有机质的评价方法,而将碳酸盐岩有机质分为Ⅰ,Ⅱ1,Ⅱ23类,将碳酸盐烃源岩划分为4类,即很好烃源岩、好烃源岩、中等烃源岩、差烃源岩。未熟—成熟碳酸盐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为0.2%~0.4%;高成熟—过成熟碳酸盐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为0.1%~0.25%。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分析
曹高社, 柳忠泉,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2004, 26(3): 287-291.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87
摘要(839) PDF(393)
摘要:
中—新生代合肥盆地受EW向特提斯构造和NNE向滨西太平洋构造等多元构造动力的控制,具有成盆期次多、构造运动频繁、沉降量和伸展量小、卷入构造层次浅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有机质的转化是不利的。而古生界应为今后勘探的重点。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油气性质及成因机制研究
谢文彦, 姜建群, 张占文, 邱芳
2004, 26(3): 292-297.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92
摘要(706) PDF(528)
摘要:
大民屯凹陷油品性质复杂,既有含蜡量小于20%的正常油,又富含蜡量>20%的特高蜡油。经过原油物性、甾萜等分析,认为高蜡油油源岩沉积环境为较正常油贫粘土、盐度相对较高、相对闭塞的弱还原环境,其母质应由陆源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共同构成,且经微生物改造较强烈。正常油油源以高等植物为主体,处于相对氧化且富粘土的沉积环境。通过精细油源对比认为:大民屯凹陷高蜡油主要来源于沙四下部的"油页岩",而正常油母质主要为沙四上部和沙三四的厚层泥岩。综合分析认为高蜡油成因主要受控于沉积母质和沉积环境的双重控制,且因整个大民屯凹陷较低的热演化程度而使高蜡油得以保存。
成藏史数值模拟——以渤海湾盆地文安斜坡古生界为例
侯创业, 孟元林, 李臣, 冯文彦, 邵学军, 杨辉, 秦建忠, 聂昌谋
2004, 26(3): 298-302.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98
摘要(1071) PDF(465)
摘要:
通过成藏温度、压力及生、储、盖、运、圈、保的数值模拟,建立了成藏史数值模拟系统,并以渤海湾盆地文安斜坡为例说明了这一系统的应用。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文安斜坡古生界煤成烃油气藏的形成有两期:第一期发生在中生代末,但成藏后被其后的燕山运动破坏;第二期在老第三纪,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本区的油气藏形成主要取决于生、排烃史与圈闭形成期的匹配和油气藏形成之后的保存条件,所以冀中坳陷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应集中于那些喜山期形成、且位于二次生烃区内及其周围的圈闭。
拟声波反演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地区白垩系为例
王玉学, 汤达祯, 龚建华, 朱有信, 纪艳红
2004, 26(3): 303-307. doi: 10.11781/sysydz200403303
摘要(770) PDF(454)
摘要:
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是储层定量预测,而地震反演是进行储层定量预测的核心技术,其难点在于薄层分辨、岩性识别等。拟声波反演技术是根据能够反映储层特征的非声波储层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构建的具有声波量纲的新曲线进行储层预测反演的,它是解决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种有效手段。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地区白垩系地层砂、泥岩声波速度差异小,声波时差曲线对砂、泥岩的岩性反映不明显,储层预测难度大。作者使用与岩性相关性好的自然电位曲线(SP)构建拟声波曲线进行储层预测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落实了该区白垩系油层的分布范围,达到了油藏精细描述的目的,为该区下步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
构造模拟实验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以桩西潜山为例
王颖, 王英民, 赵锡奎
2004, 26(3): 308-312. doi: 10.11781/sysydz200403308
摘要(681) PDF(438)
摘要:
构造模拟实验是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曾取得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成果,但对于褶皱的模拟实验仍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对褶皱的模拟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桩西潜山是济阳坳陷内典型的褶皱型潜山,本次研究在充分认识桩西潜山形成的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各个时代地层岩性特征,对实验材料进行了严格、精确的配方,以相似理论为指导,首次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了济阳坳陷内构造最为复杂的褶皱型潜山-桩西潜山的形成过程。通过4个阶段的模拟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与理论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拟合结果,成功解决了复杂潜山演化过程中理论研究的多解性问题,为褶皱的物理模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