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分析

曹高社 柳忠泉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曹高社, 柳忠泉,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26(3): 287-291.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87
引用本文: 曹高社, 柳忠泉,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26(3): 287-291.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87
CAO Gao-she, LIU Zhong-quan, LIU De-liang, ZHOU Song-xing, GAO Yi-jun. GEOCHEMICAL AND TECTONIC ANALYSIS OF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HEFEI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4, 26(3): 287-291.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87
Citation: CAO Gao-she, LIU Zhong-quan, LIU De-liang, ZHOU Song-xing, GAO Yi-jun. GEOCHEMICAL AND TECTONIC ANALYSIS OF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HEFEI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4, 26(3): 287-291.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87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分析

doi: 10.11781/sysydz20040328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207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2001CB20913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曹高社(1965- ),男(汉族),河南沁阳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和油气地质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P542

GEOCHEMICAL AND TECTONIC ANALYSIS OF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HEFEI BASIN

  • 摘要: 中—新生代合肥盆地受EW向特提斯构造和NNE向滨西太平洋构造等多元构造动力的控制,具有成盆期次多、构造运动频繁、沉降量和伸展量小、卷入构造层次浅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有机质的转化是不利的。而古生界应为今后勘探的重点。

     

  • [1] 许世红,吴光华,黄开权等.安参1井侏罗系和石炭一二叠系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84~286
    [2] 戴金星,何斌,孙永祥等.中亚煤成气聚集域形成及其源岩[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4):1~5
    [3] 任继舜.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400万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0
    [4] 曹高社,李学田,刘德良等.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印支期的推覆构造及其油气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2):116~122
    [5] 林银山,郭福生,辜骏如等.北淮阳燕山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中国区域地质,2001,20(1):100~106
    [6] 周泰禧,陈江峰,张撰等.北淮阳花岗岩-正长岩带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论评,1995,41(2):144~151
    [7] 杨友根.晓天组的生物组合特征[J].安徽地质,1994,4(4):44~48
    [8] 孙家振,韦必则,熊保贤.周口凹陷形成机制及其与大别山的耦合关系[J].地学前缘,1995,2(3~4):248~251
    [9] 韩树棻,杨有根,朱彬等.安徽北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分析[J].安徽地质,1994,4(3):27~35
    [10] 安徽地矿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49~163
    [11] 王道轩,李双应,刘因等.六安小华山周公山组火山碎屑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2000,10(4):248~251
    [12] 孙自明,熊保贤.周口坳陷的逆冲推覆构造[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3):22~24
    [13] 王伟锋,陆诗阔,金强.中国大陆东部盆地构造动力学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1999,23(4):1~5
    [14] 杜旭东,薛林福,邬光辉.中国东部大陆内部中生代盆地分布特征与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4):138~143
    [15] 薛爱民,杨小毛.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反演合肥盆地古地温和估计沉降率与剥蚀率[J].地球物理学报,1994,37(6):787~794
    [16] 廖静娟.油气盆地生烃史研究——合肥盆地生烃源评价及生烃史模拟[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1993
    [17] 陈发景,汪新文.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J].现代地质,1997,11(4):409~424
    [18] 曹高社,宋明水,刘德良等.合肥盆地寒武系底部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 273~27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39
  • HTML全文浏览量:  76
  • PDF下载量:  39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5-26
  • 修回日期:  2004-06-21
  • 刊出日期:  2004-05-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