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幕式成藏理论的提出及其勘探意义
赵靖舟
2005, 27(4): 315-320.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15
摘要(813) PDF(313)
摘要:
幕式成藏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成藏方式,并常常具有周期性,因而对于高富集度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渐进式成藏一样,幕式成藏也是含油气盆地一种普遍存在的成藏方式,特别是对于多构造运动、断裂发育的盆地以及异常压力比较发育的盆地(如前陆盆地和裂谷盆地等),幕式成藏往往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构造运动相对较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一般以渐进式成藏为主。与渐进式成藏不同,幕式成藏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受生烃窗控制,而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断裂活动和异常压力的演化,因此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断裂活动史和异常压力发育史往往决定了幕式成藏史。幕式成藏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油气成藏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更重要的是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进一步明确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方向。
应用成藏门限理论评价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
左胜杰, 贾瑞忠, 庞雄奇
2005, 27(4): 321-326.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21
摘要(826) PDF(277)
摘要:
针对油气区远景资源潜力评价中缺乏定量依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价油气远景资源潜力的新概念———成藏门限,论述了油气成藏门限的地质含义及地质证据,并应用基于成藏门限理论开发的"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系统"对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其油、气远景资源潜力分别为3.354×108t和2652×108m3,原油资源探明率仅为15%,表明吐哈盆地前侏罗系仍具较大勘探潜力。
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
梁书义, 刘克奇, 蔡忠贤
2005, 27(4): 327-332.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27
摘要(707) PDF(294)
摘要: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油气成藏体系必须具备能够产生任何单一元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形成油气藏)的结构。根据独立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及三大元素的匹配组合关系,油气成藏体系可分为单源一位、单源二位、单源三位、二源二位、二源三位及三源三位。每一元素均包含了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成藏体系的时间也就涵盖了从"源"到"输导",再到"藏"的基本过程,它们的匹配组合也就具有了表示油气成藏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规律的属性特征。在输导体系成因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导体系的理论空间配置关系。
滇黔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周明辉, 麻建明, 郑冰
2005, 27(4): 333-337.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33
摘要(729) PDF(308)
摘要:
针对滇黔桂海相"多、残、高、广"的石油地质特点,对滇黔桂地区海相含油气盆地区域构造、沉积、生储盖层、保存条件、油气动态成藏、资源及圈闭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区的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并根据最新勘探成果对该区近年的3口重要探井进行钻探成效分析,提出滇黔桂海相新区今后油气勘探与综合研究的思路、方向与重点。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
范小林, 陈浙春
2005, 27(4): 338-345.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38
摘要(785) PDF(258)
摘要:
运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测深成果资料,简述了岩石圈的深部地质结构与构造特征,讨论了岩石圈大地构造对与造山带有关的不同类型盆地深部过程的控制作用,以及岩石圈介质的构造成层和构造-热结构对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认为涉及这一地区的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的关键是:岩石圈具侧向分块、垂向解耦特征;盆地相对造山带而言,软流圈浅埋和"薄幔薄壳";盆地深部过程以岩石圈塑性形变和大陆深俯冲-构造解耦为主;深部热流上涌对古生界油气生运聚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盆地演化阶段性与油气富集——以东部下第三系盆地为例
刘彬, 周小进, 王果寿
2005, 27(4): 346-352.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46
摘要(774) PDF(289)
摘要:
从我国东部几个典型的第三系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演化出发,将盆地石油地质演化过程分为整体下降、整体上升和整体调整3个阶段。盆地整体下降阶段是物质积累过程和能量储备过程,亦即是油气形成过程;盆地整体上升阶段是能量释放,即油气成藏过程;盆地调整阶段是能量调整、物质补偿和综合平衡的过程。通过对盆地内各凹陷在上述不同演化阶段的特征分析,对比了东部各富油凹陷(盆地)石油地质演化的差异性。总结我国东部各富油凹陷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地层发育系列完整,沉积规模和剥蚀量适中的盆地含油气性最好。
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结构分析及油气意义
翟常博, 黄泽光, 林良彪
2005, 27(4): 353-359.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53
摘要(770) PDF(299)
摘要:
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两方面的资料,运用盆地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自晚侏罗世以来,演化历经了走滑—拗陷—断陷—坳陷原型的序列叠加过程,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演变一致;并指出南华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的双重控制。其自身结构特征及后期构造变化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勘探指导意义。
断陷湖盆层序演化对储集体成因类型及构型的控制
赖生华, 麻建明, 孙来喜
2005, 27(4): 360-364.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60
摘要(846) PDF(305)
摘要:
断陷湖盆中层序发育、演化取决于相对湖平面(可容空间)的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相对湖平面上升时,湖浪能量增加,湖水向物源方向推进,形成水进型扇三角洲,水进滩坝和滑塌型浊积岩体较发育;相对湖平面下降时,湖水活动急剧减弱,河流能量增强,形成水退型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砂、砾岩体最为发育,同时也可形成高位滩坝砂、砾岩体和洪水型浊积岩体。在层序不同演化阶段,沉积环境的水动力能量状况有所不同,所形成的砂、砾岩体在平面上的构型有较大差异。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凤杰, 王多云, 徐旭辉
2005, 27(4): 365-370.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65
摘要(811) PDF(426)
摘要:
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的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主产油层组长3、长6、长7和长8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有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较好;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次生溶孔为主。纵向上,长3油层组储层物性最好;平面上,东北部储层物性明显优于西南部。优质储层多出现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中,碎屑组成、粒级、填隙物含量和成岩作用均对储层性能有重要影响。在陇东地区延长组中识别出简单韵律、复合韵律2大类6种类型储层物性垂向分布模式,而高频基准面旋回的升降控制着本区储层物性韵律的分布规律。
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沙三—沙一段沉积演化与有利砂体预测
王蛟, 姜在兴, 陈世悦, 姜本勇, 邢焕清, 杜霖湘
2005, 27(4): 371-377.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71
摘要(779) PDF(352)
摘要: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将车镇凹陷沙三—沙一段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划分出体系域。各体系域时期分别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相等相类型。近岸水下扇多发育于北部陡坡带湖侵域、高位域和湖退域时期;扇三角洲在层序Ⅲ,Ⅳ时期分布较广;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湖侵域晚期及高位域等湖盆演化的中后期;湖底扇夹于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中,各时期均有发育;滨浅湖滩坝多分布于湖泊边缘、湖湾及隆起周围缓坡侧的滨浅湖地区。对该时期凹陷内有利砂体进行了预测,提出了4种类型的10个有利区带,为在该区寻找隐蔽油气藏提供依据。
伊朗盆地卡山地区第三系库姆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于俊峰, 夏斌, 王世虎, 李政, 熊婷
2005, 27(4): 378-382.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78
摘要(978) PDF(338)
摘要:
伊朗盆地第三系地层沉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且分布广泛。卡山地区库姆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发现,其分布具有北薄南厚、西薄东厚的特点;重要储层以泥晶-亮晶生物灰岩或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表现为原生与次生孔隙都较发育,原生孔隙有生物体腔孔、残余粒间孔与晶间孔,次生孔隙有铸模孔、粒间溶孔以及晶间溶孔;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良好;其储层成岩主要受胶结、溶蚀作用影响,构造裂缝明显;镜下已检测到油气运移痕迹,证明卡山地区第三系库姆组碳酸盐岩层是良好的天然储层。
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南斜坡油砂烃来源分析
李素梅, 庞雄奇, 马晓昌
2005, 27(4): 383-389.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83
摘要(766) PDF(254)
摘要:
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斜坡不同埋深油砂及其相邻烃源岩的分析表明,埋深<2700m的油砂烃化学组成与相邻沙四段页岩抽提物有显著差异,两者不具相关性,油砂中的烃类主要为深部的运移烃。油砂烃具有常规油的气相色谱特征,而未熟-低熟页岩在高碳数部位有一明显的甾萜类等高分子量化合物未分辨鼓包,且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明显;油砂烃含高丰度的"地质型"甾烷,而未熟-低熟页岩中C29甾烷αββ20S含量甚微,但热稳定性低的化合物5β(H)甾烷及13α(H),14α(H)-三环萜烷含量较高;油砂烃几乎不含甲藻甾烷,而未熟-低熟页岩中含丰富的此类化合物。由深至浅,油砂烃成熟度依次降低,伽玛蜡烷相对含量增高,升藿烷"翘尾"现象变得明显。油砂烃的成熟度梯度及烃类组成的规律性变化不仅可以指示油气运移的大致方向,而且揭示出不同演化阶段烃源岩的生烃特征有别和/或油气运移过程中未熟-低熟烃源岩沥青的混合作用。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侯启军, 冯子辉, 邹玉良
2005, 27(4): 390-394.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90
摘要(934) PDF(525)
摘要: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在扶余、高台子、葡萄花、黑帝庙等多套油层获工业油流。应用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结合储层的热演化史,探讨了各套油层的油气成藏特征。有机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显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原油向储层中运移主要有3个期次,不同油层经历的成藏期次各异,储层中原油的性质是油气多期成藏的综合反映。包裹体均一温度指示凹陷内油气3个成藏期分别是嫩江组沉积末期、白垩纪末期和老第三纪末,油气成藏期次与盆地构造发展历程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
赵洪伟, 龚建明, 陈建文, 李荣柱
2005, 27(4): 395-398.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95
摘要(776) PDF(341)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中烃类主要有生物成因和热解成因,然而随着水合物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分布于洋底、洋陆过渡带或拉张裂谷区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则表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很可能存在第三种类型:无机成因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模拟表明,洋底岩石蛇纹石化可生成无机成因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际中我们在缺少沉积物的洋底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低(<0.5%~1.0%)的大陆边缘发现了与火山-热液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因此,今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中应特别重视寻找与火山-热液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
渤海湾盆地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
李敏, 赵勇, 杨志伟
2005, 27(4): 399-403.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99
摘要(749) PDF(306)
摘要:
陈家庄凸起位于沾化凹陷和东营凹陷之间。该区天然气具有双气源,北部天然气主要来自渤南洼陷,南部天然气主要来自利津洼陷。深部天然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形成古生新储型气藏。储集层主要由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砂体和明化镇组曲流河沉积砂体组成;发育有馆陶组、明化镇组两套盖层,成藏和保存条件优越。浅层气的平面分布主要受构造背景和沉积相带控制,馆陶组气藏以气顶气为主,明化镇组气藏以气层气为主。浅层气纵向分布受地层砂泥比控制。
断层不同输导通道封闭机理及其研究方法
付广, 刘洪霞, 段海风
2005, 27(4): 404-408. doi: 10.11781/sysydz200504404
摘要(677) PDF(296)
摘要:
在断层内输导通道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将断层垂向封闭性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针对倾斜裂缝或以泥质为主的断裂带连通孔隙的紧闭愈合封闭机理;另一种是针对垂直裂缝或以砂质填充为主的断裂带连通孔隙的成岩胶结封闭机理。利用断层压力和泥岩塑性变形极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断层紧闭愈合封闭机理的研究方法;利用SiO2和CaCO3的是否沉淀建立了断层成岩胶结封闭机理的研究方法。并以乌尔逊凹陷北部主要断层为例,利用上述方法对其在大一段内的的垂向封闭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地质情况,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断层内不同输导通道的垂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
侯建国, 任丽华, 董春梅
2005, 27(4): 409-413. doi: 10.11781/sysydz200504409
摘要(774) PDF(310)
摘要:
储层岩石中的气液包裹体是被成岩作用胶结物所捕获,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内的成岩成矿流体。有机包裹体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具有示踪作用。该文利用有机包裹体分析技术,对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储层岩石中的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烃类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北斜坡原始生烃母质以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植物蜡质为主,沉积环境介质盐度相对较高,以缺氧环境为主,油气注入储层前业已成熟。通过烃类包裹体和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对比发现,油气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北斜坡地区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早第三纪始新世晚期至晚第三纪,其中以始新世晚期为主,这与研究区区域的构造运动相吻合。
断裂控油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
尚尔杰, 金之钧, 丁文龙, 张义杰, 曾溅辉, 王洪玉
2005, 27(4): 414-418. doi: 10.11781/sysydz200504414
摘要(761) PDF(296)
摘要: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的断裂控油模式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转化为实验模型,模拟了单一相(油相)连续、稳态流体运动条件下,断裂输导体系中石油运移和聚集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合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断裂控油的流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对该断裂带的控油特征进行了分析。
黄骅坳陷中北区沙三段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及其压力的影响
李延钧, 陈义才, 张艳云, 廖前进, 孙晓明
2005, 27(4): 419-424. doi: 10.11781/sysydz200504419
摘要(682) PDF(312)
摘要:
热压模拟实验是研究烃源岩生烃能力最直接的方法。该文分别选取黄骅坳陷中北区板桥、歧口和北塘凹陷第三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进行热压模拟实验,分析和对比了生烃产物、油气产率和相态特征。结果表明黄骅中北区沙三段烃源岩的生烃能力都较高,最大总产烃率可达300~350kg/t。板桥凹陷深层烃源岩在成熟—高成熟阶段主要生成凝析油气,北塘凹陷和歧口凹陷深层烃源岩在成熟阶段主要生油,高成熟阶段主要生成凝析油气。同时,通过实验压力的改变探讨了压力对生烃产率、生烃产物组成和相态的影响,阐明超压作用改变了传统的生烃模式,使油相出现和存在的深度、范围增大,扩大了找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