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30卷  第6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30卷第6期目次
2008, 30(6).
摘要(933) PDF(690)
摘要:
盆地·油藏
中国近海石油勘探的战略选区研究——以产烃模拟实验及成因法石油资源潜力评价为据
朱伟林, 黄正吉, 仝志刚, 王毓俊
2008, 30(6): 537-541.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37
摘要(2392) PDF(826)
摘要:
采用加水的密闭产烃模拟实验技术,对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第三系湖相、煤系和海相3类代表性烃源岩的石油生成过程、产出能力、成油规律及其产油率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石油地质条件,用成因法评价了各盆地的石油资源潜力,预测了石油资源分布,结果是:石油资源最富集者为渤海海域,其后依次为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可见,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渤海、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北部湾盆地应该是中国近海海域石油勘探的首选领域.
河西走廊地区油气勘探实践与思考
雷鸣, 魏巍, 舒志国, 何希鹏
2008, 30(6): 542-546.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42
摘要(3220) PDF(970)
摘要:
通过回顾河西走廊地区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研究认为,走廊地区是以改造型的陆相中小盆地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应以原型盆地的恢复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从源入手、强调改造、立体勘探、动态调整,唯此勘探才可能获得新的突破.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
吕海涛, 张卫彪, 张达景, 林忠民, 赵锡奎, 李坤
2008, 30(6): 547-551.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47
摘要(2973) PDF(841)
摘要: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主产层为中下奥陶统灰岩,储层类型为岩溶缝洞型,岩溶形成期与演化对油气成藏演化起着重要影响.通过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期等研究,结合构造、圈闭等成果,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其演化过程可概括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气聚集与改造-海西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喜马拉雅晚期油气充注及再调整";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规模油气成藏遭受破坏后残存的古油藏,是现今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藏的基础,经历后期的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造就现今奥陶系油气分布的复杂面貌.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三叠系油气勘探现状与对策
丁勇, 王允诚, 黄继文
2008, 30(6): 552-556.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52
摘要(2504) PDF(753)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三叠系圈闭类型多样,主要为复合型.构造圈闭总体上表现为构造幅度低、闭合面积小;岩性圈闭主要受控于相变和砂体尖灭,砂层厚度多在20m以内.三叠系埋藏深度多在4200m以上,埋深大、圈闭面积小、幅度低、岩性圈闭砂体薄、识别难度大、次生油气分布不均匀是目前塔河地区三叠系勘探的难点.通过层序格架的建立、地震振幅属性的深入研究、低幅度圈闭识别、非构造圈闭识别、砂体追踪与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勘探开发一体化立体勘探等各种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在三叠系低幅度与岩性圈闭勘探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储层成岩作用与产能关系研究
刘伟新, 王延斌, 张文涛, 杨琦, 张庆珍
2008, 30(6): 557-563.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57
摘要(5161) PDF(941)
摘要:
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孔渗结构及微裂隙分析及与产能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压实作用是储层孔渗变差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使储层砂岩的孔渗进一步变差,溶蚀作用使储层孔渗得到一定的改善.胶结作用的类型与强度在不同地层存在差异:下石盒子组以较强的碳酸盐胶结与一定的硅质胶结为主,太二段以强硅质胶结与弱的碳酸盐胶结为主.孔渗分析显示盒3、盒2段较大渗透率相对占有优势,认为与微裂隙相关;盒3、盒2的产能高、压降慢的主要原因也可能与微裂隙较发育有关.
江汉平原加里东期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古生界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
李昌鸿
2008, 30(6): 564-567574.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64
摘要(2339) PDF(807)
摘要:
通过对江汉平原及周缘沉积充填演化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加里东期古隆起控制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的分布.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南、北两侧相邻的深坳陷区,而古隆起上不发育;受古隆起影响震旦系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2套主要烃源层横向上演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坳陷区烃源岩演化进程早于斜坡带和古隆起区,烃源岩演化总体表现为南早北晚、西早东晚的特点.古隆起发育区以局限台地潮坪-潟湖沉积环境为主,有利于白云岩储层发育,由于古隆起及周缘地区水体浅、海平面升降频繁,白云岩储层在成岩阶段受到多期岩溶作用改造有利于储集性能改善,在加里东期古隆起控制下形成了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石龙洞组、上寒武统3套良好的岩溶作用改造型储层.加里东期古隆起是早期液态烃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是目前江汉平原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地区.
塔里木盆地及周缘晚泥盆世沉积演化
许杰, 何治亮, 郭建华, 刘辰生, 郭原草, 苏调红
2008, 30(6): 568-574.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68
摘要(2022) PDF(783)
摘要:
以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观测、钻井岩心观察、测井曲线解释,认为东河塘组是一个具有完整海侵至海退旋回的标准I型层序,相当于3级海平面旋回的沉积地层.东河塘组由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与高位体系域(HST)组成.低位体系域仅发育局部的河流沉积体系;海侵体系域主要为受潮汐控制的滨岸沉积体系,由一系列向上变浅和变细的准层序叠置成退积的准层序组;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浪控滨岸沉积体系,由一系列向上变浅和变粗的准层序叠置成进积的准层序组.此外在盆地周缘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元耦合”控藏机制与勘探有利区分析——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例
蒲秀刚, 柳飒, 周建生, 周立宏, 廖前进, 王振升, 肖敦清, 查明, 杨志彬
2008, 30(6): 575-579584.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75
摘要(3561) PDF(809)
摘要:
应用单因素叠合分析的思路,在构造-砂体-成藏综合研究基础上,认识到"三元耦合"控藏本质,研判出渤海湾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有利区.研究表明,歧口富油气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控藏主因素可以概括为3个端元,一是油源,包括生排烃和其输导体系;二是储集层物性,包括孔渗性能和孔隙结构特征;三是圈闭是否有效以及圈闭闭合幅度多高.可用"三元耦合"控藏新模式来表达油气成藏的本质,决定其圈闭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古构造背景与沉积物源体系的匹配.板桥-滨海断鼻、滨海斜坡区与埕北断坡区等是歧口凹陷古近系最有利的大型勘探战场.
塔里木盆地塔河南地区良里塔格组成岩环境及油气成藏期次
袁玉玲, 皇甫红英
2008, 30(6): 580-584.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80
摘要(3191) PDF(815)
摘要:
塔河南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克组主要是一套碳酸盐岩,通过对该组岩心、薄片观察发现,其依次经历了大气渗流、混合带、浅埋藏、表生岩溶、构造后浅埋藏、深埋藏成岩环境的改造.分别研究各环境下的流体包裹体,发现在浅埋藏、深埋藏及成岩晚期有3期油气活动.结合沉积相、泥浆漏失统计、岩溶现象、储层物性、产出油气数据等资料,认为塔河南地区良里塔格组储层以岩溶孔洞为主,具有一定的勘探开发潜能.
四川盆地广安气田须家河组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
卞从胜, 王红军
2008, 30(6): 585-590.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85
摘要(3254) PDF(1088)
摘要:
裂缝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田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裂缝的发育特征与力学形成过程决定了其与致密砂岩有效储层的形成和天然气运聚之间的关系.围绕该问题,通过岩心观察与成像测井分析,研究了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六与须四段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根据构造背景和区域应力场的研究,发现该区主要有两期构造裂缝,分别为燕山晚期褶皱伴生张裂缝与喜山期断层伴生剪裂缝.第1期裂缝的形成与烃源岩的大量生排烃时间相吻合,促进了该区有效储层的形成,同时也是天然气运聚成藏的通道,如广安5井区;第2期裂缝形成时间晚,储层已经致密化,裂缝必须与有效储层相结合,才能对气藏起到调整与定型的作用,如广安124井区.
石油地球化学
湖相烃源岩研究进展
张林晔
2008, 30(6): 591-595.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91
摘要(2697) PDF(1080)
摘要:
湖相烃源岩的沉积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其中发育有机质富集层的优质烃源岩对陆相大油气田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关于湖相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层的形成机制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其认识已取得重要进展.湖相优质烃源的发育与湖盆演化过程中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古湖泊的物理化学性质、古生产力营养的来源、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对其成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注意寻找湖相富有机质沉积韵律中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元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分析地质演变过程中周期性和事件性的耦合关系,探讨地质环境、生物演化、有机质富集层形成的内在联系.
川西北广元地区海相层系油苗和沥青来源分析
饶丹, 秦建中, 腾格尔, 张美珍
2008, 30(6): 596-599605. doi: 10.11781/sysydz200806596
摘要(2905) PDF(853)
摘要:
川西北广元地区长江沟剖面寒武系-三叠系中固体沥青大量产出,油气苗丰富,经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绝对定量分析研究认为,下寒武统固体沥青、泥盆系和下二叠统茅口组油苗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相似,显示早期有下寒武统烃源充注;三者之间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存在一定差异,除成熟度影响以外,可能后期有上古生界源岩充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苗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古生界沥青和油苗存在显著差异,而与上二叠统大隆组具有亲缘关系,也可能有下三叠统源岩的自身供给.
冀中霸县凹陷古近系深层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李欣, 郑署泓, 彭宁, 和雅琴, 贺淑萍, 乔晓霞
2008, 30(6): 600-605. doi: 10.11781/sysydz200806600
摘要(1863) PDF(812)
摘要:
以往认为冀中霸县凹陷主力烃源岩为沙三中下段和沙四上段暗色泥岩.通过兴隆1井的钻探,发现了厚度巨大的沙四中下段暗色泥岩.对该套暗色泥岩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有机碳含量在0.6%~6%之间,热解生烃潜力在0.5~14mg/g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Ⅱ2-Ⅱ1型,为中等-好烃源岩,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属于品质差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研究表明,兴隆1井烃源岩成熟门槛为3200m,4700m进入生油高峰阶段,5100m左右进入凝析油、湿气阶段.该井沙四中下段暗色泥岩已经进入凝析油、湿气阶段,并已获得自生自储的原油和天然气,表明该套烃源岩具有生成油气的能力.应用盆地模拟法对霸县凹陷沙四中下段油气资源量进行计算,石油资源量增加2200×104t,天然气资源量增加561×108m3,大大提升了霸县凹陷深层的勘探价值.
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蒋启贵, 王延斌, 秦建中, 王勤, 张彩明
2008, 30(6): 606-610. doi: 10.11781/sysydz200806606
摘要(1620) PDF(818)
摘要:
利用Rock-Eval 6热解仪和Optkin动力学软件对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4种有机质类型样品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得出在相近演化阶段样品平均活化能是Ⅲ型>Ⅱ2型>Ⅱ1型>Ⅰ型,生烃能力是Ⅰ型>Ⅱ1型>Ⅱ2型>Ⅲ型,有效生烃期间(干酪根生烃转化率10%~90%)活化能跨度ΔE<15kJ/mol,15kJ/mol<ΔE1<20kJ/mol,20kJ/mol<ΔE2<30kJ/mol,ΔE>30kJ/mol,有效生烃温度跨度ΔT≤65℃,65℃≤ΔT1≤75℃,75℃≤ΔT2≤85℃,ΔT≥110℃.达到干酪根10%转化率的时间顺序是Ⅲ型最早,Ⅱ2型早于Ⅱ1型,Ⅰ型最晚.而完成90%干酪根转化率时间则是Ⅰ型早于Ⅱ1型,Ⅱ2型次之,Ⅲ型最晚.干酪根有机大分子结构特征和元素组成决定了其生烃活化能的频率分布特征,海相优质烃源岩具有快速生烃的特质.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母国妍, 钟宁宁, 刘宝
2008, 30(6): 611-616. doi: 10.11781/sysydz200806611
摘要(2171) PDF(814)
摘要: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物性和族组成具有由深到浅、由凹陷中心向边缘,原油密度、粘度及含蜡量等逐渐增加,饱和烃含量降低,非烃+沥青质含量增高的特征.从原油饱和烃色谱实验分析来看,色谱面貌既有单峰型,又有双峰型;既有前峰,又有后峰型;既有光滑,又有锯齿型;还有降解型.色谱参数Pr/Ph比值南部普遍较北部高.从饱和烃色质分析来看,原油甾烷系列C27-C29规则甾烷以直线斜坡型为主,凹陷南部少数以C28规则甾烷占优势.综合原油的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将该区原油按生源与成油环境划分成2大类,再根据成熟度与遭受的次生改造作用,将这2大类各划分3个亚类.这种以微观实验数据为依托,综合原油宏观特征的分类方法将为今后的油源对比研究及勘探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冀中廊固凹陷火成岩对烃源岩及油气生成的影响
王建, 马顺平, 韩桂玲, 王权, 董雄英
2008, 30(6): 617-620. doi: 10.11781/sysydz200806617
摘要(3401) PDF(736)
摘要:
对冀中廊固凹陷火成岩侵入段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可知,火成岩侵入对镜质体反射率、H/C原子比等影响明显,而对烃比值、氢指数等影响不大,同时并未造成有机质过度熟化,而只是使生油高峰和湿气带上限提前.可见,火成岩侵入并非只是对烃源岩和先存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其短期的烘烤作用会使有机质的成熟度迅速增加,从而相比正常演化阶段要有所提前,尤其对未熟-低熟阶段烃源岩,可加速其熟化.而且火成岩多层侵入可增大生烃阶段烃源岩的厚度,更有利于油气生成.
四川盆地东南部海相层系优质烃源层评价——以丁山1井为例
付小东, 秦建中, 腾格尔
2008, 30(6): 621-628642. doi: 10.11781/sysydz200806621
摘要(1867) PDF(1105)
摘要:
对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钻遇的海相地层的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等进行分析,建立了该井的有机地化综合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川东南地区发育了上二叠统龙潭组黑色泥岩及碳质泥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黑色泥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黑色泥岩3套海相优质烃源岩;震旦系灯影组含沥青藻云岩和二叠系栖霞组生屑灰岩中固体沥青和氯仿沥青"A"含量高,为好的再生烃源;龙马溪组中部灰色泥岩为一套好的烃源岩;志留系石牛栏组底部泥灰岩和龙马溪组顶部灰质泥岩为中等烃源岩.川东南地区多套优质烃源岩及再生烃源的存在,为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方法·技术
石油运移成藏有利区预测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谈彩萍, 江兴歌, 陈拥锋, 关德范, 徐旭辉
2008, 30(6): 629-635. doi: 10.11781/sysydz200806629
摘要(3339) PDF(768)
摘要: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地质历史上主要石油地质演化阶段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场研究,以及东营凹陷勘探现状、沉积特征、东营剥蚀期和明化镇剥蚀期剥蚀卸载引起的砂岩回弹量和地层孔隙流体古压力场变化的关联性分析,提出了针对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的含油气盆地预测石油运移聚集成藏有利区的2种较有效的方法:1)通过地质历史上盆地持续沉降成烃后的盆地整体上升剥蚀阶段的烃源岩区和储集岩区的压力场分化动态分析研究,预测石油运移的有利方向;2)通过地质历史上盆地持续沉降成烃后的盆地整体上升剥蚀阶段的砂岩回弹量的动态分析,同时结合地质历史上该阶段储盖层的配置研究预测石油聚集成藏有利区.
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
袁玉松, 郑和荣, 涂伟
2008, 30(6): 636-642. doi: 10.11781/sysydz200806636
摘要(2287) PDF(1402)
摘要:
沉积盆地不整合面上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很多,按学科可分为4大类:基于古温标的地热学方法、基于地层学或沉积学原理的地质学方法、基于测井或地震数据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和基于物质扩散或累积原理的地球化学方法.每类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盆地的发育、沉积构造演化以及不整合面分布等特征,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分析认为:在数据质量可靠的情况下、并且同时满足地层构造层序中的下构造层较上构造层经历了更高的古地温这一基本条件,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地温梯度法是首选方法;对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可以选择孔隙度法和或声波时差法与古地温梯度法相结合进行地层剥蚀量恢复;对于显生宙以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首先应该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仔细分析,利用地层对比法定性约束剥蚀量的范围,然后再应用地热学方法和或沉积波动分析法进行定量计算.
埋藏成岩环境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蒋小琼, 王恕一, 范明, 张建勇, 管宏林, 鲍云杰
2008, 30(6): 643-646. doi: 10.11781/sysydz200806643
摘要(3705) PDF(1007)
摘要:
在压力不变、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以CO2、乙酸和H2S溶液为介质,对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表明,总体上灰岩最易溶,白云岩最难溶,过渡岩类处于两者之间,反映了方解石比白云石易溶的特征.在温度不变,不同压力条件下,乙酸溶液对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表明,在0.2~30 MPa压力条件下,灰岩比白云岩易溶,但在50MPa压力条件下各类样品溶蚀强度明显增加,增强幅度以白云岩类最大,灰岩最小,云质灰岩介于两者之间.结合前人实验结果推测,压力继续增加时,白云岩溶蚀强度可能超过灰岩.而在相同温压条件下,以CO2溶液为介质,不同粒径的微晶灰岩样品的溶蚀表明,小粒径样品溶蚀率是大粒径样品的1.49倍,说明溶蚀作用强弱除了取决于矿物成分外,流体与矿物接触的比表面积大小是至关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