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30卷  第5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第5期目次
2008, 30(5).
摘要(199) PDF(296)
摘要:
盆地·油藏
盆地理学和盆地工学
高长林, 刘光祥, 黄泽光, 潘文蕾, 方成名
2008, 30(5): 429-434.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29
摘要(605) PDF(263)
摘要:
如何开展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存在着一系列不同认识。通过对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的分析、对盆地评价技术规范的理解、对含油气盆地在自然科学中的分类对比,认为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盆地理学,二是盆地工学。所谓盆地理学,就是运用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理论,对盆地进行本体论(研究油气盆地的本原问题)、认识论(认识油气盆地的来源和认识油气盆地的研究方法)和性情论(人对油气盆地的心、情、性的理解等)的系统研究,获得有关油气盆地形成演化和烃类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所谓盆地工学,就是运用现代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应用数学的技术方法,模拟盆地和油气的形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结构与海相油气勘探
范小林, 方成名, 吕俊祥, 潘文蕾
2008, 30(5): 435-438.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35
摘要(759) PDF(364)
摘要: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沉积实体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更迭,其先期原始结构已面目全非。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和地下地球物理信息,开展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得出盆地深层古生界现今结构为"双层结构",且不具有完全的继承性。联系区域上古油藏破坏残留迹象,建议用构造思路研究该地区的海相油气,为区域性油气勘探目标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渤海湾盆地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叠合特征及上古生界生烃规律
胡宗全, 朱建辉
2008, 30(5): 439-444.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39
摘要(733) PDF(262)
摘要:
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是良好的气源岩。该套烃源岩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盆地叠合过程,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生烃史的差异性。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是上古生界烃源岩所经历的3个生烃阶段。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期次、叠合样式和不均衡性控制着上古生界烃源岩在各个生烃阶段的生烃量多少与比例以及生烃中心的迁移,从而控制着上古生界资源潜力及资源分布。该区盆地的不均衡性越到晚期越强,上古生界烃源岩的早期生烃强度较稳定,但在晚期局部地区仍可经历强生烃过程。上古生界经历的盆地叠合期次和上覆地层数越少、中生代埋藏越浅、新生代埋藏越深,其晚期生烃潜力越大。基于"二次生烃"地质模型和生烃史数值模拟,评价了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各凹陷上古生界生烃潜力。
黔西北地区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
王津义, 涂伟, 曾华盛, 潘文蕾, 武蔚文
2008, 30(5): 445-449.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45
摘要(828) PDF(310)
摘要:
黔西北地区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主要发育分布区。对关岭、织金珠藏、金沙岩孔等3个地区烃源岩演化史研究表明,金沙岩孔地区油气生成演化速度慢,成油期持续时间长,干酪根充分降解,对油气生成十分有利,证实黔西北地区具备良好的油气生成条件。黔西北地区主体构造是在以黔中隆起为主导的古构造作用控制下演变和发展的,油气成藏以近源成藏为主,靠近生油中心的黔中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古隆起提供的大型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加里东末期抬升剥蚀使早期油气藏被改造或破坏,燕山期后构造运动是造成早期油气藏破坏与保存的关键因素。因此,保存条件是本区晚期油气成藏的关键。据钻井资料揭示,黔西北地区寒武—志留系压力系统仍然存在,现今仍可能有保存完好的油气单元。
西非海岸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
林卫东, 陈文学, 熊利平, 高宇庆
2008, 30(5): 450-455.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50
摘要(840) PDF(509)
摘要:
西非海岸盆地群是典型的裂谷和被动陆缘叠合盆地,盆地经历了前裂谷阶段、同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发育盐下裂谷期湖相泥岩和盐上海相页岩2套主力优质烃源岩,油气主要富集在第三系广泛发育的滚动背斜和盐岩相关构造圈闭内的三角洲、水下扇碎屑岩储层中。西非海岸盆地中段的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部分第三系成藏组合,下刚果盆地深水—超深水区盐相关构造是西非未来最有勘探潜力的地区,西非南北2段低勘探程度地区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研究
路慎强
2008, 30(5): 456-459.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56
摘要(807) PDF(306)
摘要:
应用大量的钻井取心分析测试、薄片、X-衍射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东营凹陷古近系埋深大于3000m的碎屑岩储层可划分为晚成岩A,B,C3期;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原始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生物扰动和构造作用,其中沉积物性质、温压条件、水介质性质和流动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岩作用的强度。从晚成岩A期到晚成岩C期,有机质成熟过程、粘土矿物转化、烃类与硫酸盐矿物的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等造成的酸性地层水介质,使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在不同构造部位分别发育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这一结论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姜华, 王华, 李俊良, 林正良, 方欣欣, 蔡佳, 吕学菊
2008, 30(5): 460-466.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60
摘要(867) PDF(524)
摘要: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是一个断裂系统十分发育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形成和演化受断裂强烈控制。在坳陷内主干断裂的控制下,坳陷分割为文昌A凹等9个构造单元,其中,文昌A,B,C凹陷为生油凹陷。断裂以北东东向为主,按照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的组合形态,平面上可划分出平行、雁列、帚状、"入"字型等4种组合样式;剖面上可划分为同斜"Y"型、反斜"Y"型、复合"Y"型、同向断阶等4种组合样式。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包括对烃源岩分布、储集体发育和展布、油气生成和运聚的控制。该作用表现为有利和不利2个方面,通过分析,确定将主干断裂,特别是"Y"型断层发育地区作为珠三坳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而距离生油中心较远、受断层阻断运移通道的边缘隆起带应作为远景目标给予进一步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储层特征及其含油气性
冯兴强, 郑和荣, 向赞
2008, 30(5): 467-471.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67
摘要(1230) PDF(344)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砂体总体上呈近南北向展布,北西厚南东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少量的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隙、粒间溶蚀孔隙、粒内溶蚀孔隙等次生孔隙为主,其他类型孔隙较少。该区东河砂岩储层经历了比较普遍的成岩作用,主要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受成岩作用影响和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砂岩为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25%,平均渗透率23.99×10-3μm2,孔渗正相关性好。根据储层物性及评价标准,该区储层可划分为3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评价。通过研究认为,储层的沉积环境、岩性及物性对其含油气性具有控制作用。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中—下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李凤杰, 陈荣林
2008, 30(5): 472-477.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72
摘要(906) PDF(282)
摘要:
在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岩性地层、沉积相和可容空间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对川东北地区宣汉县渡口镇羊鼓洞中—下二叠统剖面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识别出3种类型6个层序界面,将中—下二叠统划分为2个Ⅱ级、5个Ⅲ级层序地层,其中在梁山组、栖霞组和茅口组分别识别出1、2和2个Ⅲ级层序地层。在II级层序中,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滨岸沼泽相沉积,海侵体系域沉积相主要为局限台地或碳酸盐缓坡,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开阔台地沉积。同时,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川东北地区中—下二叠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可容空间变化曲线与露头层序地层划分之间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也佐证了层序地层划分的正确性。
石油地球化学
川西北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物质基础——优质烃源岩
腾格尔, 秦建中, 付小东, 李武, 饶丹, 张美珍
2008, 30(5): 478-483.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78
摘要(824) PDF(421)
摘要:
川西海相油气勘探程度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薄弱。通过区域地质、烃源岩形成环境、有机地化和有机岩石学等综合研究,重点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海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情况。龙门山北段海相油气成藏的烃源条件好,主要有筇竹寺组、大隆组优质泥质烃源岩和栖霞组、茅口组优质碳酸盐岩烃源岩,而泥盆系烃源岩分布有限,奥陶纪—志留纪缺乏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该区经历过大规模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和后期破坏过程,分析这一过程对川西海相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预测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川西坳陷深处具有良好的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南华北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王荣新, 赵刚, 邓世英
2008, 30(5): 484-488.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84
摘要(718) PDF(343)
摘要:
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了一套台地相-海陆过渡相-内陆湖相地层,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一套连续沉积的含煤岩系。利用有机地化分析测试资料,结合上古生界沉积背景与沉积相,从纵向和平面上研究了该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热演化等地球化学特征,确定太原组、山西组煤系泥岩、煤岩为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探讨了上古生界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条件及主控因素,认为二次生烃时烃源岩生烃潜量越大越好,初始成熟度越低越好,地温梯度越高越好;其主控因素为生烃潜量和温度。最后指出二次生烃范围主要分布于谭庄—沈丘、倪丘集、鹿邑和襄城等凹陷。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储层沥青特征及意义
崔会英, 张莉, 魏国齐, 胡国艺, 梁峰, 向杰
2008, 30(5): 489-493.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89
摘要(1026) PDF(335)
摘要: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中存在大量固体沥青。该区沥青产状以溶孔充填和裂隙充填为主,晶间充填次之,微粒浸染最少。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将该区沥青分为2类:一类以威117井为代表,另一类以威118井、资1井和资6井为代表。沥青产状和沥青含量的分布与储层的储集性能呈正相关关系。沥青反射率值呈2段分布,各层段演化程度相似。结合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沥青多为后生—储层沥青,属原油热裂解成因。储层沥青的含量和分布指示了原油裂解气的气源灶。沥青的产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分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该区存在2期沥青,且以第2期为主,第1期较少。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史,恢复了该区天然气成藏史。
高演化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古温标的直接指标——包裹体均一温度
秦建中, 饶丹, 蒋宏
2008, 30(5): 494-498.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94
摘要(920) PDF(301)
摘要:
对川东北地区多口钻井岩心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密度等的系统分析发现,该地区具有3期烃类流体活动的迹象。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密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古今地温梯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实测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古地温梯度推算当时的最大埋深或剥蚀厚度,恢复其热演化历史。储层最高包裹体均一温度与镜质体反射率、实测地温、伊利石结晶度等多项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现今开展海相高演化地区热史恢复的一项直接、有效的指标。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滨海Ⅰ号构造原油的油源研究及意义
王新海, 苏峻青, 曹延, 付立新, 王莉, 肖枚, 郭金风
2008, 30(5): 499-502. doi: 10.11781/sysydz200805499
摘要(756) PDF(262)
摘要:
滨海Ⅰ号构造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勘探程度很低的大型构造,所钻探的白东2×1井东营组发现低产油流。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原油为中高蜡轻质成熟原油,甾烷组成中以胆甾烷和异胆甾烷为主,且C27,C28,C29甾烷呈略不对称的"V"型分布,有一定量的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萜烷组成中三环萜烷略低于五环萜烷,伽马蜡烷高,Ts,C29Ts和C30重排藿烷含量相对较高。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表明该原油的生烃母质具有菌藻类和陆源高等植物混合特点,且沉积于半咸水—咸水环境,应该来源于歧口凹陷沙一下段或沙三段咸水湖相烃源岩。滨海Ⅰ号构造紧邻歧口生油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羌塘盆地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
南征兵, 李永铁, 郭祖军
2008, 30(5): 503-507. doi: 10.11781/sysydz200805503
摘要(679) PDF(368)
摘要:
羌塘盆地主要发育上侏罗统索瓦组,中侏罗统夏里组、布曲组和上三叠统肖茶卡组4套烃源岩。盆地内已发现多处油气显示,主要有3种类型:一类是索瓦组灰岩裂缝中的液态油苗;另一类为南羌塘坳陷隆鄂尼西布曲组和昂达尔错北索瓦组含油白云岩,以及北羌塘坳陷西部西长梁索瓦组含油灰岩、泥质白云岩;第三类为沥青,主要分布在北、南羌塘坳陷西部和中央潜伏隆起东部等地区。通过多种地球化学方法对比,认为索瓦组灰岩液态油来源于索瓦组泥晶灰岩;索瓦组、布曲组含油灰岩、含油白云岩的油苗来源于索瓦组、夏里组泥页岩;盆内许多沥青,则可能来自索瓦组和布曲组灰岩。
江汉盆地谢凤桥油田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勘探意义
罗明霞, 陈波, 夏永涛, 黄发木
2008, 30(5): 508-511. doi: 10.11781/sysydz200805508
摘要(930) PDF(291)
摘要:
谢凤桥油田位于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带的南部,油藏圈闭被万城断层分割为复Ⅰ断块和谢凤桥断鼻2个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早期认为该油田由谢凤桥断鼻油藏和复Ⅰ断块油藏2个不同类型的独立油气藏组成。根据最新的开发信息和对油藏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两者具有统一油气藏的特征。谢凤桥油田膏盐岩层发育,具良好塑性特征的膏盐岩在万城断层两侧对接,形成统一的盖层,在垂向上对油藏进行了封堵。同时,对谢凤桥断鼻古近系新沟嘴组油藏和复Ⅰ断块白垩系渔洋组油藏的原油气相色谱分析以及试油、试采数据表明,复Ⅰ断块渔洋组油藏和谢凤桥断鼻新沟嘴组油藏在横向上是连通的,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属于同一个压力系统的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石炭系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陈琰, 张敏, 马立协, 王燕平, 孙康, 张国卿, 张霞, 廖爱兰
2008, 30(5): 512-517. doi: 10.11781/sysydz200805512
摘要(753) PDF(389)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现的原油大多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所以油气勘探始终以侏罗系含油气系统为目标。石炭系在柴北缘西段分布零星,学术界一直认为其生烃能力低下而未引起重视。冷湖五号构造冷科1井钻探后,对4666m以下的地层归属产生极大争议,通过对岩性、电性、古生物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现已确定这套地层属于石炭系,并由此认识到冷湖地区深86井也钻遇了石炭系;2004年绿梁山前钻探的尕丘1井钻遇了较厚石炭系,进一步揭示了石炭系的勘探潜力。通过分析石炭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高而重排甾烷和重排藿烷含量低,这与侏罗系烃源岩存在明显不同;结合岩性、电性及古生物资料,可以很好地区分石炭系和侏罗系。油源对比研究还发现在柴北缘西段存在少量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的油气,从而揭示了柴北缘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油气厌氧氧化与铀还原的耦合关系——以东胜和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蔡春芳, 李宏涛, 李开开, 姜磊
2008, 30(5): 518-521. doi: 10.11781/sysydz200805518
摘要(979) PDF(27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和开鲁盆地钱家店铀矿床砂岩主岩中包裹体和吸附的石油烃含有丰富的25-降藿烷和去甲基三环萜烷系列,为生物所降解的产物;主岩具有黄铁矿、碳酸盐胶结物与铀石或沥青铀矿紧密共生的现象;黄铁矿为生物成因,其δ34S分别为-39‰~17‰和-44.5‰~-31.40‰;碳酸盐胶结物含有来自油气碳的特征,其δ13C分别为-27.5‰~0.3‰和-21‰~-4‰;而铀石具有微化石结构。于是,提出了硫酸盐还原菌或与其它微生物共同将油气厌氧氧化的同时,将硫酸盐、六价铀还原,形成黄铁矿和四价铀矿床。
方法·技术
压力抑制条件下生烃定量模拟实验研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张守春, 张林晔, 查明, 包友书, 张蕾
2008, 30(5): 522-526. doi: 10.11781/sysydz200805522
摘要(1178) PDF(289)
摘要:
烃源岩生烃过程受温度、压力等地质条件的影响,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化学动力学方法来描述。通过2种模拟实验方法,即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不同沉积环境的4套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特征。封闭体系模拟实验中设计了与地下相同的垂向等效压力条件。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压力对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及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其影响均有所不同;随母质生烃潜力的增大,以及在演化程度增大、地层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生烃抑制作用越明显。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4套烃源岩各演化阶段有压力条件存在的生烃动力学参数。
南方海相烃源岩脱气分析方法及适用范围
张渠, 蒋启贵, 陶成, 张彩明, 把立强
2008, 30(5): 527-531. doi: 10.11781/sysydz200805527
摘要(812) PDF(305)
摘要:
对南方海相烃源岩进行吸附气和酸解气脱气方法研究,并对其组分进行色谱和同位素分析,该方法组分含量的最大相对偏差小于10%,碳同位素值的最大绝对偏差小于1‰。对南方海相烃源岩的酸解气和吸附气的适用范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系样品不适合进行酸解气分析,吸附气的甲烷碳同位素一般不受有机质含量和碳酸盐含量的影响,酸解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则受有机质含量和碳酸盐含量的影响。进行气源对比应优先选用酸解气分析。运用该方法对南方海相二叠系烃源岩进行吸附气和酸解气组分碳同位素的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化程度的增加,吸附气和酸解气组分碳同位素逐渐变重,在过成熟阶段趋于平缓。
戈壁区油气化探方法有效指标参数研究
陈浙春, 汤玉平, 程同锦, 蒋涛, 黄欣, 刘新华
2008, 30(5): 532-536. doi: 10.11781/sysydz200805532
摘要(675) PDF(304)
摘要:
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地区作为戈壁区油气化探方法的研究试验区,从化探方法样品采集技术、测试技术入手,结合研究区已知油气井(柴参1井)的相关地质认识,对不同化探方法(热释烃、物理态吸附气、吸附丝等)有效指标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理吸附气重烃指标(WLC2+)、热释烃甲烷指标(RC1)和吸附丝(XC4+5)指标均呈环状异常模式,很好地指示了获工业油气流的柴参1井(地)区;物理吸附气组构指标(WLiC4/nC4)呈顶置块状异常模式,亦很好地指示了柴参1井区。因此物理吸附气、吸附丝方法可作为该戈壁区的有效化探方法,热释烃方法可作为该戈壁区的辅助化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