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9卷  第6期

目录
目录
2017, 39(6): .
摘要(322) PDF(459)
摘要:
盆地·油藏
TSM盆地模拟原理方法与应用
徐旭辉, 朱建辉, 江兴歌, 陈拥峰, 陈迎宾
2017, 39(6): 729-737.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29
摘要(1520) PDF(740)
摘要:
盆地模拟是建立在油气地质的物理、化学原理上,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时空框架下的盆地结构、沉积充填和油气生排运聚的演化,从而给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TSM盆地模拟是在"3T-4S-4M"盆地研究工作程式指导下研发的在原型约束下的确定性数值模拟软件系统。系统强调以盆地原型并列与迭加分析为先导,采用确定性的油气响应模拟模块,合理计算埋藏史、热史、生烃史、运聚史等结果,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合理的油气资源量和分布。通过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模拟应用,揭示了晚三叠世以来陆缘拗陷盆地原型到前渊盆地原型的环境变化,以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特征和动态生排烃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纪拗陷原型沉降演化是导致不同段生排烃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晚侏罗世最终定型的结构控制了天然气的运聚,形成了孝泉-丰谷、安县-鸭子河-大邑2个有利的资源聚集区。模拟结果表达了盆地原型迭加的控烃、控藏过程;表明TSM盆地模拟可动态揭示"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油气演化过程,通过与已知的拟合,最终实现预测未知油气的功能,是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断陷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动力学模型与方程——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为例
刘宏宇, 陈伟, 吴峰
2017, 39(6): 738-746.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38
摘要(959) PDF(405)
摘要: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和勘探条件的日益复杂,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学定量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石油地质研究的趋势和重要方向。该文以商业规模的油气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宏观层面的油气成藏动力和阻力参数,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计算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和阻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断陷盆地幕式成藏的特点,按照油气生排烃、运移、聚集成藏的不同过程,从油气运聚动力和阻力的角度,分析动力与阻力在幕式成藏关键时期的相互关系,建立4种动力学模型:超压驱动动力学模型、持续运移动力学模型、侧向封闭动力学模型和浮力驱动动力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并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为例,通过计算关键时期成藏动力与阻力,绘制平面等值线图,定量判断油气运聚的方向和距离,最终指出油气聚集有利圈闭。
陆坡盆地体系深水重力流形成机制、沉积模式及应用实例探讨
骆帅兵, 张莉, 雷振宇, 王晓兵, 杨雨晨
2017, 39(6): 747-754.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47
摘要(1124) PDF(454)
摘要:
随着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在油气勘探开发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各种规模的以深水重力流沉积为主的油气田相继发现,带动了深水重力流沉积学的发展。然而,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与前沿性,深水重力流不仅在术语使用以及分类方案上存在分歧,在形成机制上也产生了不同观点。这种混乱的现象阻碍了深水重力流理论的发展以及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的识别。在前人对重力流类型、流态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海BK-ZM盆地和台湾海峡盆地西南海域等实例,阐述了深水重力流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深水重力流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水深、物源供给、滑动过程中所处的坡折形态与角度、触发机制和等效水退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和控制,这些机制共同决定了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形态、类别以及沉积特征。
富有机质页岩中烃类动态运移对页岩气富集成藏的制约——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为例
王佳, 谭先锋, 田景春, 罗超, 冉天, 陈青, 李霞, 曾春林
2017, 39(6): 755-762.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55
摘要(981) PDF(472)
摘要:
页岩气作为一种典型的连续性油气藏,其形成和富集均发生在页岩中,因此页岩中天然气的形成、运移、聚集等过程是页岩气有效富集成藏的关键。以钻井及露头剖面为基础,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相结合,发现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具有优异的地球化学参数和储层微观特征。以PY1井埋藏史为例,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史及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热演化史特征,通过与Barnett页岩对比发现,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埋深相对较深,且后期构造运动导致其保存条件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不利于页岩中游离气的赋存;同时龙马溪组页岩干酪根类型以Ⅰ或Ⅱ型干酪根为主,页岩在前期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烃类主要以石油的形式大范围排出页岩,仅晚期形成的过成熟气和滞留的油裂解气未脱离页岩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页岩气的有效富集成藏。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油藏形成模式探讨
云金表, 宋海明, 冯兴强, 贺旎妮, 陈元壮
2017, 39(6): 763-769.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63
摘要(1299) PDF(346)
摘要:
基于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S9油藏形成过程的物理实验模拟,探讨了该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油气成藏模式: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为油气源,断裂带为主要输导体,且活动期主要为志留纪晚期和二叠纪2期,也是2期主要成藏期。物理模型结构与研究区S9油藏目标层段的地质结构相似。设计了下部充注、断层输导、连续稳态与幕式充注的物理模拟实验。其中油气充注以幕式充注为主,设计5,10,15 MPa等3种充注压差;稳态充注为辅。断层设计了2种物性(高渗透率和低渗透率)与变渗透性(相对封闭)2种形式。研究断层物性、充注压差、充注方式变化对油运移路径和聚集量的影响,分析2个主要成藏期地质过程中的必要条件。结果表明,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储层具有志留纪-泥盆纪与二叠纪-三叠纪2期叠加成藏富集条件,存在早期大规模成藏聚集的可能性。
塔里木盆地三顺地区志留系储层孔隙类型与控制因素
张福顺, 张旺
2017, 39(6): 770-775.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70
摘要(1212) PDF(309)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三顺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优质储层是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研究柯坪塔格组储层岩石特征、孔隙成因类型、孔隙演化期次,结合沉积成岩,综合分析了优质储层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柯下段低能淤泥质滨岸沉积了一套成分和结构成熟度都比较低的岩屑砂岩,在成岩过程中受压实作用影响强烈,孔隙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和压实成岩作用双重控制;柯上段砂质滨岸砂体纵横向连通性好,溶蚀作用很好地改善了储层物性,最后一期次生溶蚀孔隙对储层物性贡献大。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不整合及储层发育模式
姜海健, 罗云, 李群, 周雨双
2017, 39(6): 776-782.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76
摘要(1116) PDF(308)
摘要: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西部地区发育有巴什托、亚松迪等石炭系油气藏,油气前景广阔,但石炭系储层发育模式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地震和钻/测井地层对比来分析不整合面特征,以岩心和地震相结合来研究储层发育特征。晚石炭世的巴楚运动造成了麦盖提西部区域抬升剥蚀,形成了T55(卡拉沙依组/小海子组)和T45(小海子组/南闸组)2期不整合。其中T55为构造不整合,形成隆起、斜坡、谷地等岩溶地貌,发育渗流带-浅部潜流带和深部潜流带2套喀斯特岩溶体系,岩溶斜坡发育较好的储层;而T45为地层不整合,主要受到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控制,在小海子组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内,地貌高地的台内滩部位较易发育白云岩化储层和淡水淋滤储层。
塔中北坡走滑断裂横向变形差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付晨阳, 汤良杰, 曹自成, 韩晓影, 魏华动
2017, 39(6): 783-789.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83
摘要(1079) PDF(345)
摘要: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合相干属性统计分析,对塔中北坡走滑断裂的横向变形差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北坡左旋走滑断裂构造样式主要以发育单一陡倾断层、正花和负花上下叠置的"复合花状"构造和雁列式正断层为主。根据断裂构造样式,将顺托1号走滑断裂沿走向分为5段,自东向西上、下断层逐渐相互贯通;顺南2走滑断裂沿走向分为4段。根据变形强度,将顺托1号走滑断裂分为5个强变形段和4个弱变形段;顺南2走滑断裂分为2个强变形段和2个弱变形段。走滑断裂构造样式、变形强度的横向差异对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有重要影响。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储层古岩溶作用及其与裂缝的关系
吴国强, 张丽娟, 杨振周, 袁文芳, 齐春艳, 叶禹
2017, 39(6): 790-796.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90
摘要(1355) PDF(286)
摘要: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为碳酸盐岩裂缝溶洞型储层,通过野外露头考察、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谱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综合分析了奥陶系储层的古岩溶作用类型及特征。通过野外露头类比,在西克尔露头识别出了粗粒垮塌杂乱角砾岩、细粒搬运杂乱角砾岩、高度扰动地层和未扰动地层等4种古洞穴相;通过岩心观察,在奥陶系不同层位均识别出了与古洞穴相关的杂乱角砾岩。奥陶系储层经历了准同生期岩溶、风化壳岩溶和埋藏岩溶3种不同的岩溶作用,形成的溶孔内部胶结物表现出不同的阴极发光谱特征。储层内部大量发育的裂缝对于埋藏岩溶作用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可沟通缝合线系统,促进岩溶作用;另一方面直接沟通深部热液,导致岩溶作用的发生。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储层特征及成因模式
李斌, 彭军, 杨素举, 夏青松, 徐勤琪, 郝悦琪
2017, 39(6): 797-804. doi: 10.11781/sysydz201706797
摘要(1288) PDF(333)
摘要:
针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肖尔布拉克组储层研究较为薄弱的问题,通过多口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地化分析,认为该区肖尔布拉克组主要发育晶粒白云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物性受岩石结构控制明显,其中细晶白云岩及粉晶白云岩孔渗性能最好。肖尔布拉克组储层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整体上属于低排驱压力细-中孔喉道型,储集性能较好。储层经历多种白云石化作用改造,以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受一定热液作用影响。储层受喜马拉雅期构造作用影响较大,破裂形成的裂缝沟通残余孔隙,多期酸性流体渗入叠加改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储集空间,形成现今优质储层。综合认为巴楚隆起肖尔布拉克组储层在多期构造断裂叠加区域储集能力最好。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长4+5油层组微观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
任江丽, 朱玉双, 刘林玉, 王伟, 王振川, 陈大友
2017, 39(6): 805-811. doi: 10.11781/sysydz201706805
摘要(1154) PDF(265)
摘要:
为了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长4+5油层组的注水效率,对目的层砂岩模型进行渗流实验,观察其渗流特性,探讨储层特征、实验参数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找到制约驱油效率的重要因素。应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测试资料对储层微观结构进行细致研究,再通过砂岩微观模型渗流实验,总结储层特性、渗流实验参数与驱油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长4+5油层组主要驱替类型是均匀驱替,局部存在指状和网状驱替,饱和油的最终驱油效率中均匀状驱替最高。驱油效率内部影响因素中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影响最大;储层润湿性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物性中的渗透率与驱油效率正相关,孔隙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弱。驱替压力和注入水体积倍数这2个外部影响因素,亦可提高驱油效率,相对来说驱油效率受注水压力的影响更明显。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有效储层识别与甜点优选
何崇康, 成良丙, 陈旭峰, 孙钿翔, 李超, 赵国玺
2017, 39(6): 812-818. doi: 10.11781/sysydz201706812
摘要(1855) PDF(373)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油藏试油、生产数据为基础,界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储层为有效储层,从岩心观察、录井显示、储层实验分析、测井响应等4个方面建立有效储层的识别标准。认为现阶段鄂尔多斯盆地能够开发的致密油储层为孔隙度大于5.5%、渗透率大于0.03×10-3 μm2的油斑细砂岩。有效储层恒速压汞显示喉道半径大于0.25 μm,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30%,测井响应声波时差大于215 μs/m。"甜点"区含油性较好,全烃气测录井气测值为基线的3倍以上,电阻率达到30 Ω·m以上。从钻井允许误差和单井控制储量规模分析,最大单油层厚度应大于4 m,压裂后可动用油层厚度达到6 m以上。有利区筛选过程中按照先从沉积相带进行有利区带优选,然后用储层物性、油层厚度下限标准进行"甜点"筛选,在油藏内部产能建设实施过程中按照含油性、邻井实施效果排序,扣除风险区,避免低产低效区。形成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法,在新安边地区提交探明储量1.0×108 t,建成了致密油规模开发区块。
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应力机制分析
刘中戎, 李祥权
2017, 39(6): 819-824. doi: 10.11781/sysydz201706819
摘要(1162) PDF(195)
摘要:
以伦坡拉盆地区域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提炼出盆地晚期改造主要存在张扭横向调节构造变形、冲断压陷构造变形、推挤褶隆构造变形和压扭隆起构造变形4种构造变形样式,进而将该盆地"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变形格局划分为10个构造变形分区,即:南部冲断带、南部推挤褶隆带、南部压扭隆升带、北部冲断带、北部推挤褶隆带、西部推挤隆升区、西部冲断压陷区、中部横向张扭调节区、东部冲断压陷区和东部推挤隆升区。压性构造样式与张性构造样式共存且统一于左旋斜向对挤的压性应力场,是伦坡拉盆地晚期构造变形的特征。
南美重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田纳新, 姜向强, 石磊, 曾昱昕
2017, 39(6): 825-833. doi: 10.11781/sysydz201706825
摘要(1576) PDF(417)
摘要:
按区域地质-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的研究思路,总结了南美地区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重点盆地资源潜力。研究认为,南美洲大陆受大西洋、太平洋的"开"、"合"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造就了东、西、南、北不同构造位置(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的不同,发育了克拉通、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和前陆等4类主要的原型盆地。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弧后的前陆盆地群和大西洋西岸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已发现油气储量分别占80.4%和14.7%;层系上,主要分布在中、新生界;发育砂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储集层,以前者为主。在地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完成了9个重点盆地34个成藏组合待发现资源量定量计算评价,优选了Ⅰ、Ⅱ类有利成藏组合。
油气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高桥地区延长组重排类藿烷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董君妍, 陈世加, 邹贤利, 姚泾利, 李勇, 苏凯明
2017, 39(6): 834-841. doi: 10.11781/sysydz201706834
摘要(1199) PDF(163)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高桥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9段烃源岩中检测出异常高丰度的重排类藿烷化合物。通过对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比和探讨,对研究区烃源岩进行了分类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源岩中含17α(H)-重排藿烷、早洗脱重排藿烷以及18α(H)-新藿烷(Ts和C29Ts)这3个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根据重排藿烷相对丰度存在的差异,可以将烃源岩划为以17α(H)-C30藿烷(C30H)为主峰,以17α(H)-C30重排藿烷(C30*)为主峰和以18α(H)-C27新藿烷(Ts)为主峰的3种类型。此外,早洗脱重排藿烷常与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以及18α(H)-新藿烷相伴出现,且这3类重排藿烷富集的烃源岩中同时富含重排甾烷和重排补身烷,说明重排类化合物的形成可能受控于相似的机制。各项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分析表明,高黏土含量、氧化性淡水沉积环境和以陆源植物为主的母质来源更利于烃源岩中高丰度重排类藿烷化合物的形成,较高的热成熟度促进藿烷重排反应的发生,但要考虑高成熟度下化合物裂解速率不同而造成的含量差异。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薛时雨, 付斯一, 侯明才, 高星, 苏中堂, 呼尚才, 朱莉娟
2017, 39(6): 842-848. doi: 10.11781/sysydz201706842
摘要(1308) PDF(310)
摘要:
通过空间展布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诠释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桌子山组白云岩的成因和储层地质学意义。研究区白云岩主要有微-粉晶白云岩、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3种,其中微-粉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78‰和-5.0‰;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53‰和-6.5‰;细-中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47‰和-6.3‰。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的组成位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范围之内,说明其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囚禁的古海水。白云岩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指示微-粉晶白云岩为准同生阶段白云石化的产物,而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及细-中晶白云岩则为浅埋藏白云石化的产物。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湖相碳酸盐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沉积环境
王永炜, 李荣西, 高胜利, 高鹏鹏, 李泽敏, 高潮, 付明义
2017, 39(6): 849-857. doi: 10.11781/sysydz201706849
摘要(1366) PDF(239)
摘要: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沙一下段主要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是区内主要油气储层。黄骅坳陷孔店-羊三木地区、齐家务地区和歧南地区沙一下段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含量及分布在不同区带差异明显,但Sr、Ba、Mn等元素的含量在各区较为接近,而Ni、Pb、Zn等元素的含量由齐家务向孔店-羊三木一带趋于减少,反映了黄骅坳陷湖盆碳酸盐岩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沉积环境条件的变化。齐家务地区B元素含量为(7.55~92.8)×10-6,平均42.8×10-6,孔店-羊三木地区B元素含量为(7.2~97.4)×10-6,平均45.21×10-6,反映出湖盆水体在沙一下段沉积期均具有咸化与淡化的交替过程。孔店-羊三木地区沙一下段各类样品中的Ti含量为(946~3 495)×10-6,平均2 319×10-6,显示近物源的特点。V/(V+Ni)比值变化显示出全区强还原环境的特点,同时Th/U比值较低的特征,说明湖盆水体盐度较高或受到了入侵海水的影响。
方法·技术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南部新近系岩性油气藏勘探思路与关键技术
杜家元, 丁琳, 张向涛, 陈维涛, 李小平
2017, 39(6): 858-864. doi: 10.11781/sysydz201706858
摘要(1336) PDF(723)
摘要:
地层岩性油气藏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个难点领域,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定位岩性油气藏有利发育区和落实岩性圈闭的有效性。通过对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地质与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源""相"双控的勘探思路。惠州26洼是惠西南地区经钻探证实的富生烃洼陷,紧邻惠州26洼,且长期相对上隆的惠州21构造带和惠西低凸起,经断裂沟通源岩,具有油气强充注的有利条件;新近系沉积时期,惠州21构造带以独立于三角洲体系之外的陆架砂脊-砂席砂体为主要沉积特征,惠西低凸起以三角洲前缘的河道-河口坝砂体为主要沉积特征,这些砂体都有利于形成多种类型的岩性圈闭。在这2个岩性油气藏发育有利区,运用少井条件下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技术、等时成因砂体重构技术、基于地质模式的地震切片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对岩性圈闭砂体沉积边界进行追踪和刻画,有效指导了该地区岩性圈闭的落实。该勘探思路及关键技术在惠西南地区惠州21构造带和惠西低凸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页岩油气储层压裂返排液中卤代烃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
郭威, 黄春华, 赵雄虎, 张小涛, 沈斌, 汪双清, 孙玮琳
2017, 39(6): 865-872. doi: 10.11781/sysydz201706865
摘要(1237) PDF(319)
摘要:
在页岩油气开采中,化学示踪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评价储层压裂改造效果。化学示踪剂技术推广应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其相应的分析检测方法。通过研究筛选出了21种化学性质稳定、地层背景值低的卤代烃作为示踪剂,建立了基于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对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获得了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方法的检出限为0.027~0.162 μg/L,基体加标回收率在74.16%~121.9%之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n=7)小于12.79%。该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页岩油气储层压裂液中所述卤代烃示踪剂的检测。
综合信息
《石油实验地质》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17, 39(6): 873-873.
摘要(493) PDF(10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