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1年  第1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活动论构造历史观
朱夏
1991, 13(3): 201-209.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01
摘要(527) PDF(379)
摘要:
本文是朱夏教授1990年4月17日在无锡地矿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举办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4—02—01)评审会上的讲话,事后朱教授在病中亲自进行了整理,由于病情的恶化,未及最后定稿。尔后,丁道桂、钱一雄等有关同志根据朱教授的遗稿和讲话录音重新进行了理顺。现全文刊发,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
天然气动态平衡成藏的四个基本条件
张义纲
1991, 13(3): 210-221.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10
摘要(645) PDF(385)
摘要:
作者根据天然气的生成、聚集与散失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对天然气动态平衡成藏的四个基本条件进行论述。在生成方面,主要是气源和生气高峰:在聚集与散失方面,主要是封盖条件和构造环境。归纳行来即:充沛的气源、生气高峰的时代越新越好、良好的封盖条件和比较稳定的后期构造环境。
碳酸盐岩生烃机制的新认识
曹慧缇, 张义纲, 徐翔, 陆美芝, 高国平
1991, 13(3): 222-237.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22
摘要(723) PDF(371)
摘要:
作者通过逐阶抽提加热和逐阶加热模拟实验对碳酸盐岩的生烃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发现,(1)碳酸盐矿物对干酪根具有缩合脱氢作用,在较低温度下能促使干酪根降解成液态烃,从而也增加了气态烃的产率。(2)蒙脱石具有促进碳链断裂的作用,使液态烃在较低温度下向气态烃转化。(3)碳酸盐岩中粘土矿物的存在,影响了碳酸盐矿物对干酪根的缩合脱氢作用,从而降低了产烃率。(4)碳酸盐源岩生气高峰晚于泥质源岩。另外,通过对国内各地区各层系碳酸盐源岩剩余生气率的测定和低演化样品的模拟实验研究,可认为碳酸盐岩液态烃在地史上的运移率远高于泥质岩,纯灰岩可达60%,泥灰岩仅约25%。
四川盆地川西凹陷侏罗系天然气气源的追索
关效如
1991, 13(3): 238-246.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38
摘要(544) PDF(313)
摘要:
作者以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岩屑气及天然气组份、轻烃指纹、碳同位素等对川西凹陷侏罗系天然气的气源问题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该天然气主要来自上三叠统上盆组合。
天然气资源评价模拟系统
刘敏, 梁定珊
1991, 13(3): 247-256.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47
摘要(603) PDF(207)
摘要:
本文根据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与分布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既适用于孔隙性气藏又适用于裂缝性气藏的“天然气资源评价模拟系统”。它是一个建立在超母体概念和对数正态分布概率体制上,以勘探层为评价单位,以局部构造为预测基础的新方法。在评价过程中,系统将勘探实践资料、地质学家的经验和预测模式结合成一个反馈机制,通过地质与统计模型间的相互校验和匹配来研究预测过程,并由此估算评价区的天然气资源量、潜量和气藏个数,最后进行资源评价和勘探决策。
岩石圈生热效应对拉张盆地地热史的影响
王良书, 李成, 施央申
1991, 13(3): 257-264.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57
摘要(576) PDF(312)
摘要:
恢复盆地地热史是盆地模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用地球物理方法恢复拉张盆地的地热史都忽略了岩石圈放射性元素生热的影响。本文中,我们研究了放射性元素的生热效应模式,给出地热史和沉降史计算公式,发现放射性元素的生热效应对地热史影响很大,不能忽略。用这些公式恢复苏北盆地一口井的古热流和古地温,并模拟镜质体反射率(R°),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同时,用不含生热效应的模式恢复该井的热流,则与实测值相差很大。所以,用地球物理方法恢复大陆内部拉张盆地的地热史不能忽略岩石圈内放射性元素的生热效应,必须用含放射性元素生热率的地热史模式。
砂岩在酸溶过程中的岩石学变化
马青, 敬国超
1991, 13(3): 265-271.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65
摘要(603) PDF(275)
摘要:
为了研究和验证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过程和识别标志,我们进行了砂岩的酸溶模拟实验工作。本文主要说明在酸溶过程中砂岩的矿物成分,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的变化以及在酸溶铸体薄片中出现的各种溶蚀现象。并据此,对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进行了阐述。
任丘油田热水喀斯特的实验模拟
韩宝平
1991, 13(3): 272-280.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72
摘要(519) PDF(335)
摘要:
根据任丘油田的地质条件和化学动力学原理,作者利用DF—05型高压釜对油田热水喀斯特的机理进行了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作者认为,在CO2—油田水—碳酸盐岩的多相复杂体系中,岩石的溶蚀程度受岩石化学成分、油田水化学组合、温度、二氧化碳的分压、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等诸因素控制;在油田环境中,白云岩受油田热水的强烈溶蚀可形成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
储层评价中的大样本聚类方法
杨德永, 李超
1991, 13(3): 281-286.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81
摘要(744) PDF(2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普通聚类分析和大样本聚类分析方法,并对谱系图绘制问题、克服重心反转问题、变量选择及结果分析问题进行了探讨。
生油岩干酪根腐泥化作用的镜下特征及其对类型划分的意义
殷沫, 祝幼华
1991, 13(3): 287-296.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87
摘要(694) PDF(342)
摘要:
应用透射光和反射荧光对济阳坳陷48口井160块生油岩进行了系统观察。发现干酪根中的无定形体有来自于低等浮游群体藻类、高等植物的表皮细胞(角质体)和草本植物三类不同的先质,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烃潜力,这为正确划分干酪根类型提出了新的依据。文章还重点研究了低等浮游藻类降解成无定形体的演化过程依次形成藻质体、腐化藻体和无定形体,并伴随有烃类的形成。作者指出藻类在未成熟阶段以微生物降解为主并形成低熟原油,进入成熟阶段则以热降解占主导而形成成熟原油。
中扬子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溶塌角砾岩的形成时期
曹淑韵
1991, 13(3): 297-302. doi: 10.11781/sysydz199103297
摘要(613) PDF(387)
摘要:
本文根据溶塌角砾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特征分析,认为中扬子区嘉陵江组溶塌角砾岩,一般是在印支期和印支—燕山早期形成的,即在中、古生界油气远移、聚集前已形成。因此嘉陵江组溶塌角砾岩是不可忽视的有利储集岩。
对李官桥盆地上寺组时代的商榷
曲新国, 张世阶, 徐明生
1991, 13(3): 303-309. doi: 10.11781/sysydz199103303
摘要(613) PDF(216)
摘要:
上寺组与核桃园组为整合关系。它不是核桃园组的横向相变产物,而是核桃园组的上覆地层,具有一定的厚度,独特的岩性、明确的接触关系,是盆地回返收缩阶段的沉积。按照优先率,上寺组一名应当保留,继续使用。根据核桃园组上段所产的化石属于晚始新世,作者认为将上寺组划为渐新统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