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22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简论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风格及其油气潜力——纪念朱夏院士逝世10周年
孙肇才
2000, 22(4): 192-296. doi: 10.11781/sysydz200004192
摘要(531) PDF(507)
摘要:
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朱夏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为了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特刊登孙肇才教授撰写的纪念文章。
大民屯凹陷烃源岩中高分子量烃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黄海平
2000, 22(4): 297-301. doi: 10.11781/sysydz200004297
摘要(758) PDF(425)
摘要:
大民屯凹陷原油以高含蜡著称,对沙河街组低成熟烃源岩抽提物的高温气相色谱分析揭示了高分子量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有机质的原始组成和沉积环境是形成高分子量烃类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烃源岩(TOC>3.0%)显微组成中类脂组的含量较高,岩石抽提物不仅总量较高,而且含蜡量较高,但在蜡的组成上以中分子量的显晶蜡为主,形成于弱还原环境。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烃源岩(TOC<2.0%)显微组成中镜质组的含量较高,岩石抽提物含量及含蜡量均较低,但在蜡的组成上高分子量的微晶蜡相对富集,形成于弱氧化环境。除正构烷烃外,岩石抽提物中还检出了含量较高的异构烷烃。
用声波测井资料计算剥蚀量的方法改进
刘景彦, 林畅松, 喻岳钰, 武法东, 姜亮, 陈志勇
2000, 22(4): 302-306.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02
摘要(906) PDF(663)
摘要:
作者提出了用声波传播时间与深度关系的指数模型来计算剥蚀量的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声波在岩石基质中传播时间的物理范围和声波在地表的传播时间,从而在浅部和大深度上都能较好地反映地质真实和预测压实趋势,提高了剥蚀量估计。文中应用这一改进方法对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地层作了压实趋势拟合和主要不整合面的剥蚀量计算,得出的东海1井中新世末的T10界面剥蚀厚度达1750m。
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
顾忆
2000, 22(4): 307-312.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07
摘要(838) PDF(490)
摘要:
从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油气藏饱和压力/露点压力等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及邻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有4期,海西早期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成藏与改造并存;燕山-喜马拉雅早期以正常油藏为主;喜马拉雅晚期保存条件最好,以轻质油和气藏为主。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为:(1)海西期以来下古生界长期持续供油,为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油气的叠加、复合改造提供了条件;(2)塔河地区长期处于斜坡区,在不同的地史时期始终是古生界海相油气的运移必经之地,是大规模油气聚集和多期成藏的重要条件;(3)多层位有效储盖组合及在时间、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是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成藏后油气性质变化的重要原因;(4)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对油气保存、破坏和改造的作用巨大,早期封闭系统的形成与破坏,为寻找重质海相原生油藏指明了方向,晚期封闭系统的重建,为寻找次生、原生轻质油气藏及天然气指明了勘探方向。
库车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沉降-沉积分析
刘光祥, 钱一雄, 潘文蕾
2000, 22(4): 313-318.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13
摘要(725) PDF(334)
摘要:
通过埋藏史、构造沉降史恢复以及以破裂弹性薄板末端单点负载挠曲为模型对库车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宽度、前缘隆起和造山带高度、岩石圈性质的模拟计算,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1)三叠-侏罗纪、早白垩世的原始沉积展布呈北东向;(2)构造沉降曲线在北部呈陡缓陡的3段式,往南渐变为缓陡缓陡的4段式,并均具上凸的特点;(3)盆地演化早期(P2-T)和晚期(N-Q)的横向沉积结构呈典型前陆盆地的楔状几何形态,演化中期(J-E)则呈不对称的“V”字形几何形态。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源研究
高志农
2000, 22(4): 319-324.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19
摘要(709) PDF(322)
摘要:
作者系统评价了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5套烃源岩系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从剖面和平面上研究了各层碳酸盐烃源岩和泥质烃源岩的有机相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巴楚隆起的油气来源。研究表明,该区的主要烃源岩为其深部的高成熟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烃源岩,其次为海陆混源的石炭系烃源岩;其油气主要来自该区深部的烃源岩,生油贡献明显呈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的特点,同时亦有从西南凹陷侧向运移而来的石炭系原油。
中国主要气区海相沉积层序特点与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
曾宪斌, 张静华, 金惠, 袁素华
2000, 22(4): 325-329.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25
摘要(690) PDF(471)
摘要:
我国大中型气田已发现68个,其中大部分分布于海相或海陆过渡相中,勘探实践证实海相层序富集大中型气田。3大气区克拉通海相沉积层序,整体上经历了两次大的海侵和两次大的海退沉积,形成了纵向上多套优质的生储盖组合,而且经历了多期次的大型构造运动,形成震旦纪中晚期和志留、泥盆纪两次大的不整合和其他次级不整合,有利于地层岩性风化壳天然气藏类型的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地层中,存在4种天然气藏类型,即(1)古隆起控气下的地层岩性天然气藏;(2)古隆起控气下的受晚期构造运动调整的构造背斜气藏;(3)生物礁、鲕滩、河流相砂体等岩性气藏;(4)大型挤压背斜圈闭天然气藏。海相、海陆过渡相天然气的分布,受古隆起控制,同时各种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储集场所及河流相砂岩有利相带的分布也制约着天然气藏的富集,而且与多期次构造运动对原生气藏的破坏和调整有关。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水化学条件与天然气聚集
徐国盛, 宋焕荣, 周文
2000, 22(4): 330-335.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30
摘要(759) PDF(335)
摘要:
该文旨在通过现代水文地质特征和形迹的研究,判明储层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指明储层的含油气性,并建立油气判识指标。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水具有浓度高、正变质程度深、均为CaCl2型水的特点,表明其进入水文完全交替停止带,封闭条件好。它经过了从碳酸盐岩同沉积海水到风化剥蚀期的淋滤水,再经埋藏期的高矿化度的浓缩变质水到成藏期的气田伴生水的水化学场演变过程。与海水室内蒸发浓缩曲线相比较,马五1气田水富集Cl-、Ca2+,消耗Na+、Mg2+,反映完全封闭的还原环境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文中还讨论了水化学特征参数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并建立了马五1储层利用现今水化学特征判别含气性的指标体系。
准噶尔盆地南缘层序地层特征与有利含气区带预测
王红亮, 邓宏文, 孙德君
2000, 22(4): 336-340.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36
摘要(855) PDF(359)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近期的油气勘探表明其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文中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基础的层序地层理论,将该区中、新生代地层划分为5个长期地层旋回:LSC1、LSC2、LSC3、LSC4、LSC5,并总结了旋回的发育特征。在旋回格架内分析了其气储集层、盖层的分布及储盖组合的发育特征,指出本区研究层段主要发育LSC5、LSC4、LSC2和LSC14套储盖组合,其中LSC4、LSC1为最有利的含气储盖组合。综合生油、构造等其它成藏条件,作者指出了本区两个有利的气聚集带:南缘山前气聚集带(侏罗系为主要目的层)和西湖-玛纳斯-呼图壁有利气聚集带(下第三系为主要目的层)。
南祁连盆地石炭系可能烃源岩的甾萜烷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任拥军, 纪友亮, 李瑞雪
2000, 22(4): 341-345.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41
摘要(594) PDF(358)
摘要:
作者应用生物标记物分析技术,结合其它地球化学资料,对南祁连石炭系碳酸盐岩和泥岩进行了有机质生源构成、沉积环境、成熟度和生油潜力等方面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为海相还原环境,有机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兼有高等植物的混入,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和腐泥型,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较高,具有形成油气的有利条件
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油藏储层研究
王端平, 张敬轩
2000, 22(4): 346-349.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46
摘要(699) PDF(311)
摘要:
由古生界和太古生界组成的古潜山是胜利油田近期重要的油气发现场所,其中储层评价及储集空间的预测是这类油藏研究的难题。作者对渤海发现的埕北30潜山的储层研究取得了有益的进展。首先阐明了该潜山的形成和演化特征;然后开发利用“潜山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对潜山内部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的次生溶洞、孔隙和构造裂缝进行了详细描述和预测。并且总结出潜山储层双重介质的储集特性,这对同类油气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恢复加里东期古地貌——以济阳坳陷沾化地区为例
宋国奇, 徐春华, 樊庆真, 魏艳萍, 孔凡顺
2000, 22(4): 350-354.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50
摘要(677) PDF(412)
摘要:
加里东期风化壳发育的程度直接影响了相关储层的发育,而古地貌对次生孔隙的发育起决定作用。针对加里东期古风化面的重要性,文中把古地貌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3个古地貌单元,并分析了原有古地貌恢复方法(残余厚度法、标准法等)存在的4个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具有等时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为核心内容的层序地层学恢复古地貌方法。作者应用该方法对济阳坳陷沾化地区加里东期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该地区处于岩溶高地的991潜山和处于岩溶洼地的孤岛潜山两个不同古地貌单元的岩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层序地层学方法能准确地恢复加里东期古地貌,进而能准确地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并最终指导与岩溶有关的油气勘探。
西藏改则地区二叠系沉积环境及石油地质特征
王冠民
2000, 22(4): 355-358.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55
摘要(617) PDF(217)
摘要:
西藏地区广泛分布的二叠系地层属冈瓦纳大陆北缘较稳定的浅海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包括了开阔台地、半局限台地、颗粒浅滩、介壳浅滩、生物礁、近岸潮下带等相类型。开阔台地、半局限台地相常发育烃源岩,地表样品有机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属于礁滩相的储集层并不很发育,多属Ⅳ类储层,裂隙是该套地层中油气最可能的储集空间。二叠系地层中盖层亦不发育,在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泥页岩的覆盖下和其它有利条件的配合下,有可能形成一些中小型的、与不整合面有关的油气藏。
川西地区中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展望
范小林, 朱彤
2000, 22(4): 359-364.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59
摘要(599) PDF(323)
摘要:
川西中生代前陆盆地受龙门山造山作用控制,在中、深层次相应的沙溪庙组、千佛崖组等水进超覆沉积层序内,均发育大量利于天然气储集的有利相带。它们主要分布在前陆盆地内部受“古隆起”控制的相对稳定的斜坡地带。那里将成为川西地区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煤层气吸附时间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洪林, 王红岩, 张建博
2000, 22(4): 365-367.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65
摘要(857) PDF(457)
摘要:
煤层气吸附时间是煤层气生产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煤层气井的产气速度和产气高峰到来的早晚。通过对影响吸附时间的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煤阶、灰分、温度、显微煤岩类型、割理发育程度及煤样粒度等参数是影响吸附时间长短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主要煤层气盆地的吸附时间一般为0.17~27.42d。吸附时间对产量的敏感性表明,中国的煤层气吸附时间对煤层气单井产量影响不大。
煤层气藏的不均一性与煤层气勘探开发
王生维, 段连秀, 张明, 陈钟惠
2000, 22(4): 368-367.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68
摘要(769) PDF(299)
摘要:
煤层气藏的不均一性远比常规天然气藏明显。其源于煤储层岩石物理成分的极不均一、煤储层中孔隙系统的不均一以及外部封闭保存条件的改变。煤层气藏的普遍不均一性对煤层气勘探选区的评价有明显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勘探井网的优化部署。煤体几何形态、夹矸分布及煤相分析,不同煤相的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分析,煤层气藏外部封闭分析等均为煤层气藏不均一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岩性序列定量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刘伯土, 周维奎, 夏遵义
2000, 22(4): 371-374.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71
摘要(694) PDF(255)
摘要:
岩性序列定量地层划分对比是利用钻井岩性或综合柱状剖面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中包括一重马链地层划分、倒频数法不等权滑动匹配,以及为了提高对比计算精度采用的多序列滑动对比、剖面拉伸和断点识别等。该方法不仅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正确,而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推广价值,尤其在石油地质勘探和钻井数据库中实现井间自动对比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精细储层描述在荆丘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初步实践
阳文生, 赵力民, 侯守探, 刘风芸
2000, 22(4): 375-381.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75
摘要(999) PDF(297)
摘要:
荆丘油田是一个构造相对简单、油层多而厚度大的未饱和层状油藏,经过10多年的开发而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为了挖掘开发中后期的潜力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根据荆丘油田的实际特点,描述工作以储层为主,进行了纵向沉积单元细分、沉积岩石微相、厚油层层内非均质特征、岩石物理相和剩余油分布等研究。工作中,首次利用神经网络模拟预测储层的物性、沉积、成岩参数,分析并定量表征了沉积岩石微相,进一步对岩石物理相及剩余油分布等展开深入研究,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并通过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R/S分析在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和裂缝评价中的应用
胡宗全
2000, 22(4): 382-386.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82
摘要(758) PDF(354)
摘要:
R/S分析是一种描述及评价一维时间序列复杂性的分形方法,文中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际实验,讨论了R/S分析对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和裂缝发育程度的描述能力,并从不同的测井参数序列所反映的储层地质特征不同出发,论证了运用声波时差与自然伽马两种参数序列的分维差值进行层段裂缝发育程度评价的可行性。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排除岩性的影响而突出裂缝的特征,较之单序列分析理论上更新颖,实际评价效果更好。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上的应用
刘斌
2000, 22(4): 387-391.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87
摘要(656) PDF(315)
摘要:
利用流体包裹体手段对盆地中主要生油和储集层的下三叠统、二叠系和泥盆系中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岩石中流体包裹体捕获过程可划分出7个不同时期,并分别与沉积成岩和构造各阶段相对应。文中提供了各个时期油气生成运聚环境的热力学参数,同时分析了两个地点油气生、运、聚的演化历史;主要认识可归纳为:油气初次运移与异常压力有关;构造运动引起油气多次运移;而构造裂隙为主要油气运移通道;油气运移为多相态不混溶流体;指出本区三叠统为最好的油源岩,下泥盆统为本区的气源岩;本区北部火山岩对油气的富集作用有益;东南部的花岗岩侵入作用对油气成藏造成破坏。
冷凝分离法回收轻烃的工艺研究
刘斌, 王大卫
2000, 22(4): 392-397. doi: 10.11781/sysydz200004392
摘要(756) PDF(558)
摘要:
冷凝分离法可用以从原油稳定及集输过程各级分离的气体中回收轻烃,或从天然气中回收凝析油。其工艺流程主要由增压、净化、冷冻、凝液分馏等操作单元组成。该文以某油田油田气轻烃回收的工艺为例,对上述4个单元进行研究,并重点探讨现代塔器的优化设计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