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李丕龙, 张善文, 宋国奇, 肖焕钦, 王永诗
2004, 26(1): 3-10.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03
摘要(804) PDF(561)
摘要:
该文从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实际出发,以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主线,系统分析了以断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构造运动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断陷盆地"断坡控砂"模式;研究了断陷盆地输导体系类型及构成要素,提出了"网毯式"、"T-型"、"阶梯型"和"裂隙型"输导体系及其空间构成的复式输导关系;系统分析了"相"、"势"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及耦合关系,提出了"相势控藏"的理论认识。
新疆焉耆挤压逆冲型残留盆地与油气勘探
袁政文, 何明喜, 宋建华, 古哲, 杜建波
2004, 26(1): 11-16.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11
摘要(750) PDF(400)
摘要:
该文根据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南强北弱的继承性挤压反转变形特征,由南向北划分了"南部滑脱推覆—中部逆冲褶皱—北部走滑调整"3个构造变形分区。其中,NWW向(近EW向)压性构造与NW向扭性构造交织,组成"菱形网格状"构造格局,控制了二级构造带和局部构造的展布特征。在原型盆地南、北凹陷构造-沉积分野的基础上,后期改造更一步强化了其分割性,形成了南、北古地温场分区和各自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残留盆地具有独特的3种(挤压、走滑和拆离滑脱)基本变形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控油组合及油气聚集类型。依据残留盆地的改造类型及油气成藏特征,预测了北部凹陷"继承-再生型"和"改造-再生型"成藏单元,它们为近期拿储量的有利地区。
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李永宏, 闫相宾, 张涛, 张生根, 刘文
2004, 26(1): 17-22.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17
摘要(607) PDF(392)
摘要:
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是塔河油田的重要储油层系。储层发育程度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相,沉积微相不同,成岩作用不同,储层物性不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及厚层潮道砂体的岩性为中—粗砂岩,粒间孔及残余粒间孔发育,砂体物性好。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河道间砂体、潮间带砂坪、砂坝及薄层潮道砂体的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差。本区砂岩总体上属低—中孔、低—高渗型储层,且以中低孔、中低渗为主。纵向上卡拉沙依组可分为5个砂层组,Ⅰ、Ⅱ砂层组及Ⅲ砂层组下部物性较好;横向上3区、4区、6区为有利及较有利储层发育区。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近年来勘探主要成果与下一步勘探方向
何发岐, 俞仁连, 韩振华
2004, 26(1): 23-27.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23
摘要(668) PDF(314)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4个阶段,取得了中国海相油气的重大突破。近年来勘探连续取得新的成就,扩大了油田规模。该文通过分析这些成果,提出了进一步的部署方向。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卢明国, 童小兰, 王必金
2004, 26(1): 28-30.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28
摘要(707) PDF(378)
摘要: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根据油-岩对比分析,认为江陵凹陷存在两个含油气系统:沙市组上段—新沟咀组下段含油气系统和潜江组含油气系统。前一含油气系统形成期为沙市组上段—荆河镇组沉积期,油气藏主要形成期为潜江组—荆河镇组沉积期,其后为改造期,由于广泛发育的断层在油气输导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致使该油气系统具有多层位同期成藏特征,决定了在该凹陷应坚持多层系原、次生油藏并举的立体勘探方针,开拓新沟咀组上段、荆沙组和潜江组勘探领域;后一含油气系统为未熟—低熟含油气系统,应作为江陵凹陷一潜在的勘探领域进行侦察勘探。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变动特征及控制作用
柳忠泉, 邱连贵, 周桂芹
2004, 26(1): 31-34.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31
摘要(760) PDF(321)
摘要:
该文应用掀斜变动原理对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下第三系盖层层序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断块掀斜变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掀斜断块是盆地内具有成因意义的最基本结构单元,而掀斜变动控制了盆地的演化并影响到物源区古地貌的发育,对盆地内沉积体系的类型、展布及演化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临近主控断层的断槽及下斜坡是生油洼陷发育的有利部位,而远离断层的上斜坡和断脊区则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分析
李海华, 陈拥锋, 刘建宁, 卢书锷
2004, 26(1): 35-39.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35
摘要(604) PDF(340)
摘要:
该文利用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的钻测井和地震层速度资料,计算出烃源层的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并在压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烃源层的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场,以探讨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
深部砂岩异常孔隙的保存机制研究
周东升, 刘光祥, 叶军, 贾存善
2004, 26(1): 40-46.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40
摘要(960) PDF(413)
摘要:
该文跟踪国外含油气盆地深部勘探研究的最新进展,在总结深部砂体发育异常孔隙的机理及控制因素基础上,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深部沙溪庙组(J2s)储层为例,探讨了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机制,指出绿泥石包膜、早期油气充注及异常高压发育是川西地区J2s粒间孔隙发育的主要机制。
应用排烃强度预测深陷期砂砾岩扇体的含油性
隋风贵, 罗佳强, 曹建军
2004, 26(1): 47-52.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47
摘要(700) PDF(405)
摘要:
深陷期的砂砾岩扇体岩性油气藏是含气盆地勘探中后期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其含油性主要取决于有效烃源岩的排烃强度、砂体的储集性能、油气排驱动力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东营凹陷已钻探的深陷期砂砾岩扇体进行研究发现,扇体的油气充满度与排烃强度密切相关;在油源充足的情况下,其成藏效果则主要受储集物性的影响。指出砂体的驱替效率指数>15%、且位于排烃强度>20×104t/km2内的砂砾岩扇体易于形成充满度较高的油气藏,而厚度<2m、孔隙度<12%的砂体则不利于成藏。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东营凹陷深陷期砂砾岩扇体的油气勘探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对陆相断陷盆地深陷期岩性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岩石地层界面的追踪对比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实用意义——以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为例
欧阳文生, 曹代勇, 董强, 张建国
2004, 26(1): 53-57.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53
摘要(642) PDF(274)
摘要:
盆地的勘探都要经历区域普查、区带详探和局部目标区的滚动开发勘探等几个阶段。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早期主要是利用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大旋回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建立盆地的地层格架。但到了滚动勘探阶段,油田的勘探成熟度已相当高,钻井、开发资料非常丰富,不论是勘探上的滚动扩边,还是开发上的小层对比,在地层的划分对比中,我们具体研究的就是岩石地层界线。对于存在侧向加积的陆相斜坡沉积,岩相界面与时间界面间的交角可能大于零。但具体到局部区域的滚动勘探开发,这种影响我们不作为重点进行考虑。目前现场实施中,具体操作的就是以研究岩石物理界面的三维空间展布为主要内容的岩石地层界面。
黄骅凹陷北大港油田唐家河开发区东三段储层精细描述
任宝生, 芦凤明
2004, 26(1): 58-62.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58
摘要(786) PDF(266)
摘要:
该文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主要矛盾和油田生产急待解决的地质问题,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微构造研究、细分沉积微相、流动单元研究、注水后储渗参数变化研究、数值模拟等技术对主力油组东三段储层进行了精细描述。纵向上将东三段细分为10个时间地层单元、25个单砂体,将其三角洲沉积划分为4种微相类型。通过对微观孔隙结构、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研究,对孔隙结构和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并研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注水后储渗参数的变化。最后综合各类研究成果提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结合生产动态提出了有效的调整方案,经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波阻抗反演及其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
柏涛, 徐志伟
2004, 26(1): 63-67.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63
摘要(725) PDF(396)
摘要:
笔者应用波阻抗反演地震剖面结合测井、岩心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的层序,共识别出9个层序,20个体系域,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波阻抗反演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地层、沉积微相、构造解释,共识别出5种类型的隐蔽圈闭,即地层超覆、砂岩透镜体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和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并总结了它们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分布规律。
地表砂岩样品含油气显示与确认——以青藏高原措勤、比如、昌都、可可西里盆地为例
许怀先, 蒲秀刚, 韩德馨
2004, 26(1): 68-72.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68
摘要(913) PDF(375)
摘要:
地面岩石油气显示对于新区油气勘探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岩石热解、薄片分析、氯仿"A"抽提、电子探针等技术可用于地面砂岩样品含油显示的确认。青藏高原地区地面砂岩含油显示判定标准是,薄片鉴定发荧光,裂隙充填物电子探针分析C原子>70%,O/C原子比<0.5为有含油显示。热解含烃量换算的原始含油饱和度>45%,氯仿"A"含量>120×10-6,原始含油级别为含油—饱含油;原始含油饱和度20%~45%,氯仿"A"含量(60~120)×10-6,原始含油级别为油浸—油斑;原始含油饱和度<20%,氯仿"A"含量<60×10-6,原始含油级别为油迹-荧光。研究确定措勤盆地3个砂岩样品、比如盆地3个细砂岩样品为含油气显示,可可西里盆地4个砂岩、昌都盆地4个砂岩样品为含油显示。其中含油显示级别最高的是措勤盆地郎山组C163号深灰色细砂岩,氯仿抽提物123×10-6,恢复后岩石中含烃量28.36mg/g,估算原始含油饱和度51.16%,原始储油层性质评价为油层。最后指出,措勤盆地、可可西里盆地具有良好的石油勘探远景,而昌都盆地、比如盆地应以找气为目标。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测算方法
王铁冠, 王春江, 何发岐, 王君奇, 朱丹, 王传刚, 谢明亮
2004, 26(1): 74-79.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74
摘要(738) PDF(399)
摘要:
针对石油从单个烃源层(或烃源灶)向一个油藏分前、后两期充注的成藏条件,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尝试采用代表每一期充注的两个端元原油样品,作模拟两期充注混合油的人工配比实验。借助于气相色谱工作站的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可以从混合油样的色谱图上实测出可分辨组分与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的峰面积比值R/U,并建立混合油样配比率与其R/U值的相关曲线,作为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的测算图版。基于前期充注原油曾遭到强烈生物降解作用的事实,在实际采集的原油样品的全油气相色谱图上,同样可以测得R/U值,用以表征两期充注原油的烃类数量比率,然后再在原油充注比率测算图版上,将R/U值折算成该原油样品中前、后两期充注原油的数量的比率。
含油饱和度的地化热解评价方法
隋淑玲, 林承焰, 侯连华
2004, 26(1): 80-83.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80
摘要(789) PDF(275)
摘要:
各种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化热解资料不同组分的影响程度不同。该文从影响机理入手,分别建立了地化热解资料的样品重量、孔隙与体积及轻、中及重质不同组分的校正模型。对不同来源地化热解资料校正之后,在准确求取残余烃含量和含油气总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含油饱和度评价模型,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料校正、原油密度和残余烃含量求取及含油饱和度评价的方法。对不同储层、层位、原油性质的21口井共32层的含油饱和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分析结果非常接近。
高尚堡沙三段油藏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及其形成机理
常学军, 尹志军
2004, 26(1): 84-88.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84
摘要(795) PDF(281)
摘要:
高尚堡沙三段储层为扇三角洲沉积,储层物性差,粘土矿物含量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很差。论文应用岩心流动实验对高尚堡沙三段储层进行了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具有较强的速敏性、水敏性和碱敏性,盐敏性较弱。储层敏感性是影响高尚堡沙三段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储层岩石成分和孔隙结构的分析,深入剖析了各类储层敏感性形成的机理,针对不同储层的敏感性提出了在注水开发和钻完井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并在实验区块中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煤中单组分湿式高压釜热模拟实验研究——以海拉尔盆地伊敏组褐煤为例
何伟钢, 金奎励, 郝多虎
2004, 26(1): 89-93.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89
摘要(788) PDF(336)
摘要:
该文对海拉尔盆地伊敏组(J3)煤中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了湿式高压釜热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质镜质体是最为重要的生烃母质,其主要成烃期为270~330℃,最大生液态烃量为19mg/g、生气态烃量为256mL/g;孢子体的主要成烃期为300~380℃,最大生液态烃量为40mg/g、生气态烃量为265mL/g;而丝质体生液态烃极少,在300℃时最大也达不到2mg/g,生气态烃量为120~160mL/g。另外该方法与无水该条件下的热模拟相比,排烃高峰温度大为降低,一般要低50~100℃;
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研究中的应用——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例
刘小平, 徐健, 杨立干
2004, 26(1): 94-99. doi: 10.11781/sysydz200401094
摘要(667) PDF(398)
摘要:
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相态类型、荧光及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研究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熟度、油气运移期次;通过有机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对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源及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有机包裹体中的生物标记物参数对SN地区的下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机理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含氮化合物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从而为该区油气运聚提供了更直接的微观证据和研究手段。这一成功研究实例表明,随着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分析在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定量荧光分析技术在原油性质判别方面的应用探讨——以胜利油区为例
慈兴华, 向巧玲, 陈方鸿, 史晓梅
2004, 26(1): 100-102. doi: 10.11781/sysydz200401100
摘要(851) PDF(343)
摘要:
该文以胜利油区的应用为例,从定性、定量的角度讨论了定量荧光分析技术在原油性质判别方面的作用。利用定量荧光仪输出的谱图特征、最大峰值及对应的波长位置可以定性地判别储层的原油性质,利用油性指数则可以实现对原油性质的较为准确的定量判别。
基于三维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断层封闭性研究
沈传波, 梅廉夫, 刘立林, 曾佐勋, 汤济广
2004, 26(1): 103-107. doi: 10.11781/sysydz200401103
摘要(1761) PDF(332)
摘要:
断层封闭性能与应力作用密切相关,可以在考虑断面受到区域构造应力与断面上覆地层负荷联合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断面所承受的正应力来研究断层封闭性。该文利用MSC软件公司开发的MARC有限单元分析软件,以渝东油气区的F3断层为例,通过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计算,探索了断层封闭性的三维构造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封闭性受埋深及断面倾角的影响;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既可研究断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封闭性,也可以定量评价断层不同层段、不同部位的封闭性。
石油、天然气类(TE)核心期刊的研制
李立
2004, 26(1): 108-110. doi: 10.11781/sysydz200401108
摘要(655) PDF(254)
摘要:
该文介绍了一、二、三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石油、天然气工业类(TE)的研制情况,评价指标的发展,以及核心期刊表。第四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正在研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