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31卷  第1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31卷第1期目次
2009, 31(1).
摘要(938) PDF(798)
摘要:
盆地·油藏
扬子克拉通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及其对海相油气勘探的指导
吴根耀, 梁兴, 马力
2009, 31(1): 1-11.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01
摘要(1615) PDF(1240)
摘要:
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时空发育特征的研究,是"盆""山"耦合理论从指导含油气盆地的研究发展为指导油气勘探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4大构造阶段,重点剖析了上扬子北部地区(四川盆地)各阶段的构造线方向及其形成机制(与造山带发育的耦合演化),提出川东地区近期海相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最主要经验是认识到同海相沉积期的新生构造被燕山期的新生构造高角度横跨形成了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与川东地区作比较,还分析了上扬子南部和中扬子地区各阶段的构造演化,提出前者与川东的最大不同是盆地发育与八布-PhuNgu洋(不是秦岭—大别洋)的演化耦合,且叠加了巨地幔作用的热隆升造山的影响;后者独特的基底构造对建造和改造长期有明显的制约。据上述分析探讨了上扬子南部和中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认为黔西的贵阳—安顺一线以北(黔北盆地)尽管晚古生代及以后各期新生构造的方向与四川盆地不同,但仍是有望获得海相油气勘探突破的地区。
松辽盆地无机成因气藏形成分布特征及勘探方向
周荔青, 金之钧
2009, 31(1): 12-18.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12
摘要(1459) PDF(925)
摘要:
松辽盆地特有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其弧后走滑拉张盆地的区域构造背景,使之发育大量无机成因气藏。无机成因气藏主要发育在NNE、NWW向两组深大断裂周缘,火山活动较强烈,有较充裕无机成因气供给的区域。无机成因烃类气藏主要分布在地壳深部氧逸度低,氢元素丰富的有利区带。无机与有机成因天然气均有相似的流体运移通道,有相似的富集带——NNE向坡折带、坡垒带与洼陷间隆起带及NEE—EW向鼻状隆起带相交接部位。在富含无机成因气的深部热液作用下,形成溶蚀孔隙极为发育的各类储层。同时,CO2气体对烃源岩中烃类的强烈溶洗及萃取,形成油气混合流体,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提高了油气运聚效率。由此,常形成有机与无机成藏共生组合。下一步既要继续开展有机与无机成藏共生组合均发育深断陷的勘探,又要积极探索断陷基底的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火山活动较强浅断陷中的无机成因天然气。
华南加里东期相关地块及其汇聚过程探讨
刘运黎, 周小进, 廖宗庭, 杨帆
2009, 31(1): 19-25.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19
摘要(1637) PDF(1228)
摘要:
从华南加里东期相关地块的特征及其来源分析出发,探讨了华南加里东运动。加里东期,华南的湘桂、赣南、云开、浙闽、保山、腾冲等地块及扬子陆块均与罗迪尼亚超级大陆的裂解有关,这些裂解地块在早古生代形成冈瓦纳大陆的背景下发生聚合和碰撞拼贴,产生多期不同性质的加里东构造运动,而且此次地块碰撞拼贴具有软碰撞性质,主要表现为在地块碰撞的前锋带形成大陆边缘隆起和发育碰撞花岗岩,并在碰撞地块的前后缘有残留海盆存在。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孔隙演化
王恕一, 蒋小琼, 管宏林, 鲍云杰
2009, 31(1): 26-30.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26
摘要(1439) PDF(1004)
摘要: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鲕滩沉积,岩性主要为鲕粒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成岩早期受大气淡水溶蚀,形成一些次生溶孔,但和原生孔隙一起多被早期胶结物填塞。白云化也产生少量晶间孔,一般小于1%,现今有效孔隙主要为埋藏期形成的溶蚀孔缝。埋藏溶蚀大致发育两期,Ⅰ期埋藏溶蚀发生在构造挤压之后,石油充注之前,溶蚀作用与富含有机酸和二氧化碳的酸性流体有关,形成的溶蚀孔隙约占现今储层孔隙的40%;Ⅱ期埋藏溶蚀发生在充注石油演化为沥青之后,溶蚀流体可能与TSR反应产生的酸性流体有关,形成的孔隙约占现今储层孔隙的60%。孔隙演化表明,对普光气田优质储层贡献最大的成岩作用是白云化作用、构造挤压作用和早、晚两期埋藏溶蚀作用。
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地震相特征及意义
施泽进, 田亚铭, 韩小俊, 王长城, 高林
2009, 31(1): 31-35.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31
摘要(1682) PDF(1045)
摘要:
越来越多的地震方法被引入用来解决地质问题,却忽略了传统地震相分析这一与地质因素联系最为直接的方法。通过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地震相研究,在该地区识别了前积地震相、丘状地震相、透镜状、梭状、波状及弱变振幅、眉状等典型地震体,平面上进行地震相组合之后,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单井沉积相分析,可以指导沉积相精细研究,预测有利储集体分布区带,指导储集层预测研究,该方法对于那些勘探程度不高的地区意义尤为重要。
超压盆地热演化及其对油气勘探潜力的影响——以南海北部陆缘盆地为例
程本合
2009, 31(1): 36-39.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36
摘要(1452) PDF(935)
摘要:
在南海北部陆缘盆地中,油气田分布与现今地温异常区有密切关系,该现象通常与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地下热流体活动及油气层的隔热作用有关。沉积盆地的热演化对生烃窗口的深度范围有较大影响;超压作用对镜质体的演化有抑制作用,在用EasyRo法计算镜质体反射率及热史恢复时应考虑超压作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模拟计算表明超压抑制作用增加了生烃窗口的存在深度,扩大了油气勘探的范围。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东部大中型火山岩(油)气田形成分布特征
吴群, 周荔青
2009, 31(1): 40-45.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40
摘要(1649) PDF(907)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的东部已经发现了松南、达北、东英台、东岭等一批大中型构造—火山岩(油)气田,它们具有以下形成分布特征:1)分布于长岭、乾安、查干花等富油气断陷,这些断陷都发育巨厚湖相、湖沼相沙河子组—营城组优质烃源岩;2)在近烃源控凹断裂带及缓坡坡折带上,发育一批大型继承性鼻状隆起构造—火山岩复合圈闭;3)主力气藏分布于营城组上部的大套酸性火山岩优质储层中,上覆泥质岩为气藏的良好封盖层系;4)砂体与断裂、火山岩体等相互交织构成高效的油气运移汇聚系统;5)在各期次构造运动中,该区带始终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和保存条件。下一步应继续围绕长岭断陷的控凹断裂带及缓坡坡折带,继续扩展勘探营城组继承性鼻状隆起构造—火山岩复合圈闭。
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曾洪扬, 陈洪德, 林良彪, 胡晓强
2009, 31(1): 46-49.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46
摘要(1484) PDF(1042)
摘要:
晚三叠世是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物探资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该期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构造层序TS1始于印支运动第Ⅰ幕,川西地区处于浅海及海陆过渡环境,对应的地层是马鞍堂组和小塘子组。构造层序TS2包含须家河组二段—三段,此期龙门山地区开始形成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的造山带雏形,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期,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构造层序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期,发育的地层为须家河组四段—五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研究区为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
天然气水合物与油气藏形成——兼谈我国古老地台区的油气勘探
支家生
2009, 31(1): 50-53.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50
摘要(1410) PDF(983)
摘要:
大洋(地槽)区回返造山之前在水合物稳定带封盖下的游离气——由生物甲烷及热解烃类组成,当地壳抬升、温压变化时向地形上倾方向迁移,途经多孔隙储集体时可能被捕集成藏。台西南海域的大量天然气水合物被证实是形成台湾南部众多泥火山、气苗以及油气藏的来源。由此推断造山带中的过成熟烃源岩也曾向地台区(后来的克拉通盆地)提供烃源,也因此可解释中东"油极"的形成以及如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储量与盆地内已知烃源岩生烃量不匹配的难题。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地层油气藏成藏阶段分析
程慧, 常迎梅, 经雅丽
2009, 31(1): 54-57.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54
摘要(1551) PDF(958)
摘要:
随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勘探程度的逐步深入,地层油气藏在勘探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成藏阶段的确定和划分对于地层油气藏成藏机理深入研究和成藏模式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同源情况下,通过对东营凹陷不同区带不同类型油藏原油与烃源区源岩成熟度的对比分析,认为该区地层油气藏油气成熟度高,相对成藏时间晚;而次级构造带不同类型油藏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统计分析表明,地层油气藏成藏时间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在综合考虑东营凹陷成藏地质要素历史演化的基础上,探讨并明确了与盆地构造—充填史相对应的地层油气藏成藏阶段模式,将其划分为多幕断陷期成藏准备、坳陷早期成藏高峰和坳陷后期油气保存等3个阶段。
南海北部陆坡热流与天然气水合物赋藏研究
王力锋, 赵克斌, 黄欣
2009, 31(1): 58-62.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58
摘要(1397) PDF(987)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逐渐成为科学界研究焦点,内容包括能源、温室效应以及灾害预防等课题。我国的南海沉积盆地富含有机质烃源岩,气源条件和海底物理条件有利于水合物的生成,尤其2007年在南海发现了样品实物进一步证明了其广阔前景。通过南海北部陆坡获取的127个地热数据,采用静态模式研究其赋存状况。特征指标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带厚度,主要受控于地温梯度、相变曲线及气源中重烃的组成比例等参数,同时依据南海北部陆坡3种可能气源组成情况计算稳定带厚度分布,对上述参数变化因素影响气水合物量值关系做出解析及数值解释。计算结果表明地热是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控制因素,地热数据是天然气水合物重要的寻矿指标。
大型挤压构造事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苗洪波, 陈红汉, 王立武, 江涛, 邱玉超, 崔炳辉, 刘清伟
2009, 31(1): 63-67.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63
摘要(1571) PDF(917)
摘要:
传统石油成因理论认为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时间与压力等因素的控制。依据松辽盆地勘探实践经验认为热演化程度受温度控制明显,只要温度高,烃源岩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生烃。构造运动不仅可以产生大量的热,使烃源岩生烃、排烃过程具有突发性,而且挤压作用可以促进烃源岩的排烃作用、运移作用。另外,构造运动又可以形成一系列的圈闭,从而使油气从生成到聚集的过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在挤压构造发育的区域,即使烃源岩埋藏较浅,也具有一定的排烃能力,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基于这一认识,应该改变烃源岩埋藏浅就不能排烃的这一常规理念,把盆地边部构造变形较强的区域也纳入勘探视野。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屯组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
刘新颖, 邓宏文, 邸永香, 高晓鹏, 王金奎, 龙国清
2009, 31(1): 68-73.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68
摘要(1454) PDF(1173)
摘要:
运用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烃源岩的生物发育、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认为乌尔逊凹陷南屯组发育有薄层优质烃源岩,它们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潜力大。结合研究区地质条件,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本区优质烃源岩的评价标准;认为本地区烃源岩在生烃潜量(S1+S2)大于20mg/g,氯仿沥青"A"大于0.3%,TOC大于5.0%,总烃(HC)大于700×10-6的情况下为优质烃源岩;同时,运用有机碳测井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区优质烃源岩评价标准,分析了区内诸多钻井优质烃源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南屯组,特别是该组的上部,南屯组一段烃源岩的厚度大于南屯组二段。总的来说,本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对盆地油气成藏产生较大的生烃贡献。
川西苏码头构造侏罗系次生气藏成藏条件研究
王威, 徐国盛, 倪更生, 廖义沙
2009, 31(1): 74-78.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74
摘要(1373) PDF(901)
摘要: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苏码头构造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气藏为一典型的负压—常压浅层远源"次生气藏",在分析其气藏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蓬莱镇组气藏的成藏条件。有效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期长、生气强度高)为蓬莱镇组浅层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古构造有利于天然气的早期聚集并继承性发展,并叠加现今优越的圈闭条件;相控下发育的优质砂体为天然气富集提供了重要的储集场所;保存条件差异大,层位越深封闭性越好。总结了该区天然气的富集规律:早期聚集,中期局部破坏,晚期调整成藏定型。苏码头蓬莱镇组富集高产气受构造和储集砂体(岩性)双重控制,但更主要受控于沉积砂体的展布与储集物性的优劣。
石油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特征与受控因素
赵克斌
2009, 31(1): 79-86.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79
摘要(1334) PDF(893)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的系统研究,并与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比较,认为该盆地整体上具中高背景、较均匀地化场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形成是各种地质作用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地形地貌景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油气源是地表化探指标浓度变化和异常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表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主控因素,但不同的来源具有不同的组分特征和异常组合特征;构造运动是烃类离开油气源区,向储集层运移和纵向运移的主要动力,不同的圈闭类型对地表化探异常的组合形式或异常模式起着控制作用;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和地形地貌景观条件是影响油气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和油气化探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威林斯頓盆地奥陶系白云岩储层同位素与成岩作用分析
李伟, 蒲仁海, 卿海若
2009, 31(1): 87-91.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87
摘要(1307) PDF(1012)
摘要:
威林斯顿(Williston)盆地上奥陶统红河群灰岩由于不同期次的白云岩化作用,形成了4种不同产状类型的白云石:纹层状微晶白云石、生物钻孔充填白云石,基质白云石、马鞍状白云石,只有基质白云石因具晶间孔而成为储层。4种白云石的氧、碳、锶同位素组成均与晚奥陶世的海水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区别。岩石学和地化研究表明,前2种白云石的白云岩化流体应来自晚奥陶世海水,但今天的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后期的改造或重构;储层白云石形成的温度稍高,时间可能稍晚,白云岩化流体可能来源于志留纪海水、或寒武—早中奥陶世海水、或深部热液;马鞍状白云石的形成应与深部热液有关。白云岩化成层状发生可能与薄的富含有机质的Kukersite页岩有关。
三元、超临界及氯仿抽提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段为例
刘四兵, 朱建辉, 沈忠民, 杨曦
2009, 31(1): 92-96.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92
摘要(1689) PDF(883)
摘要:
通过三元、超临界及氯仿抽提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下部的4个烃源岩样品进行了抽提量、族组分及色谱特征等分析和对比。抽提量对比研究表明:超临界抽提萃取能力较弱;三元抽提则具有相对较强的萃取能力,特别是在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评价中,可能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族组分及色谱特征对比表明:三元抽提对中高碳数正构烷烃及杂原子化合物的萃取能力较强,其色谱特征与氯仿抽提物有较大区别;而超临界抽提对低分子量烃类萃取能力较强,其色谱特征与氯仿抽提物相似。
方法·技术
岩样核磁共振分析方法及其在油田勘探中的应用
肖秋生, 朱巨义
2009, 31(1): 97-100. doi: 10.11781/sysydz200901097
摘要(1489) PDF(1081)
摘要:
岩样核磁共振分析是利用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形成核磁共振现象的这一特性,重复测量同一样品在不同处理阶段的核磁共振信号以及该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T2)截止值,从而求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等地质参数的一项新的录井技术。其测量结果仅与样品的孔隙结构、孔隙流体性质及其赋存状态有关,与岩石骨架的矿物成分无关,据此可以很好地判断油田勘探工作中面临的低孔、低渗、低阻、特殊岩性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该项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储层物性分析从室内到钻井现场的迁移,分析对象从岩心拓展到岩屑,具有用量少、速度快、成本低、获取参数多、准确性高等优点。将其分析结果与其它测、录井资料相结合,可以更及时有效地对储集层进行评价。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烃源岩热模拟实验中甲烷碳同位素的二阶分馏
承秋泉, 范明, 黄继文, 陈正辅
2009, 31(1): 101-104. doi: 10.11781/sysydz200901101
摘要(1552) PDF(935)
摘要:
选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和侏罗系的煤、黑色泥岩及碳质泥岩等样品进行了260~540℃之间的生烃热模拟实验,模拟温阶为40℃,并对产物中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和实验后的固态产物的镜质体反射率进行了测定,得到了模拟气态烃产物中甲烷的碳同位素与模拟产物成熟度Ro的关系。实验表明,在烃源岩由未成熟到过成熟的演化过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存在二阶分馏,在未熟到成熟(Ro<1.5%)阶段,甲烷碳同位素随温度(成熟度)的增加由重变轻,而在成熟到过熟阶段,甲烷碳同位素随温度(成熟度)的增加由轻变重,在这2个演化阶段甲烷碳同位素与Ro均呈线性相关。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桥口凝析气藏油—气相渗对比研究
刘振兴, 王乐之, 肖毅, 靳秀菊
2009, 31(1): 105-108. doi: 10.11781/sysydz200901105
摘要(1549) PDF(937)
摘要: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桥口气藏是典型的凝析气藏,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在地层中渗流复杂,生产压差、气井产能、采收率等开发指标预测难度较大。针对上述问题,选用桥口气藏岩心,采用稳态法分别测试常规油气相渗、平衡油气相渗以及降压过程凝析油气相渗特征,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凝析油气相渗曲线与常规相渗曲线相比,表现出低界面张力的特征,反映凝析油气比常规油气在地层中更易流动。应用油藏模拟软件,分别采用常规相渗曲线和平衡油气相渗曲线,预测了桥口气藏油气采收率。与岩心衰竭实验对比,平衡油气相渗曲线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凝析油气在地层中渗流情况以及气藏的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