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6卷  第5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 第36卷第5期 2014年9月
2014, 36(5): .
摘要(784) PDF(1019)
摘要:
盆地·油藏
从扬子地区海相盆地演化改造与成藏浅析南黄海勘探方向
徐旭辉, 周小进, 彭金宁
2014, 36(5): 523-531.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23
摘要(909) PDF(933)
摘要:
南黄海盆地位处下扬子地块东延部位,发育巨厚的海相中、古生界地层。通过研究扬子地区海相中、古生界的盆地原型演化及其主要烃源岩区域发育特征,指出南黄海地区海相中、古生界应发育有类似扬子地区的∈1、O3-S1、 P1、P2等 4套主要烃源岩,尤其要重视在扬子台内广泛发育的后3套区域烃源岩。同时,通过对扬子地区中新生代历次构造变格对海相中、古生界的改造特征及其主要油气成藏类型,以及南黄海盆地的构造特点等分析,认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南部坳陷区是勘探海相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区。该区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基础好、实体保存完整、埋藏相对浅,更重要的是构造相对稳定、后期变形弱,可能发育有类似苏北黄桥地区的海相原生残留型油气藏。盆地北部坳陷因紧靠苏鲁造山带,海相中、古生界遭受了强烈变形甚至变位改造,在晚期断陷叠加区有可能形成类似苏南句容地区的重建型油气藏。而勿南沙隆起因长期处于中新生代强烈褶皱隆起带,海相中、古生界应以发育原生破坏型古油藏为主。
碳酸盐岩盖层封闭性讨论——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为例
吕修祥, 屈怡倩, 于红枫, 兰晓东
2014, 36(5): 532-538.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32
摘要(991) PDF(940)
摘要:
在统计分析录井及测井资料、运用实验测试手段的基础上,对塔中北斜坡奥陶系3套盖层的封闭条件或封闭机理进行研究发现,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覆盖整个塔中北斜坡,厚度大,具有很好的封盖作用。下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3-5段碳酸盐岩盖层泥质含量差别明显,油气分布层位也不同,说明泥质含量是影响良3-5段盖层封闭性的重要因素,且泥质含量对应的自然伽马测井响应值达到20 API时,良3-5段泥灰岩段可作为有效盖层。由于受到充填作用、胶结作用和大气降水选择性溶蚀作用的影响,鹰山组内部形成了致密高阻层,主要靠压力差封闭机理来遮挡油气,即高阻层与下伏储层的排替压力差在1.5 MPa以上时,高阻层可作为局部盖层,对鹰山组内部油气具有一定的封闭作用。
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寒武系划分与对比
蔡习尧, 窦丽玮, 蒋华山, 余腾孝, 曹自成
2014, 36(5): 539-545.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39
摘要(1026) PDF(1261)
摘要:
通过对塔东北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剖面的观察与对比分析,结合尉犁1井寒武系的综合研究,按国际上采用的寒武系4分方案,提出了该区寒武系4统4组新的划分标准;识别出“反勺形伽马段”与“特高伽马段”2个标志层,在西山布拉克组—莫合尔山组获得了丰富的多门类化石,并在区内寒武系识别出了1次具有全球等时对比意义的重大地质事件(ZHUCE)。通过地层的划分对比,指出作为槽盆相寒武系典型井(塔东1、2井)缺失寒武纪初期的沉积,表明震旦纪末“满加尔坳拉槽”南端未达塔东1—塔东2井一线。该区寒武系层序地层共划分为4个Ⅱ级、6个Ⅲ级层序,这为沉积相、构造运动及油气成藏等其他学科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地层学基础。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气藏储集层研究
甘贵元, 张建英, 宋兵, 郗斌, 王牧, 姚熙海, 张治国
2014, 36(5): 546-549.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46
摘要(1168) PDF(946)
摘要: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气藏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和粉砂岩。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碎屑岩颗粒分选性中等—好,胶结类型以接触—孔隙式为主,接触关系以点接触为主。砂岩储集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属于大孔隙,以粗喉道为主。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25.21%,渗透率平均为963.52×10-3 μm2,综合评价为高孔高渗的好储集层。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油气成藏时间研究
刘振湖, 王飞宇, 刘金萍, 胡小强
2014, 36(5): 550-554.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50
摘要(1185) PDF(967)
摘要: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唯一发现油流的沉积坳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油气藏形成时间将决定该区油气勘探思路和油气勘探方向。通过烃源岩的油气生排烃史和油层的砂岩包裹体研究,综合分析推断了东部坳陷油气藏成藏时间。研究表明,东部坳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和排烃期为渐新世,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砂岩储层包裹体的油充注时间为早中新世。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综合分析推断,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油气藏形成时间为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
珠江口盆地新近系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分析
杜家元, 陈维涛, 张昌民
2014, 36(5): 555-561.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55
摘要(1249) PDF(1093)
摘要:
伴随勘探程度的提高,地层岩性圈闭已经成为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新领域。为此,对珠江口盆地新近系这一主力含油层段进行了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的分析。认为盆地新近纪以来多期次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多种沉积体系的共同发育,2种类型坡折及其对应的低位体,以及2次构造运动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呈现出陆架区、坡折区各具特色、层序界面附近层段最为有利、油气运移通道是成藏主控因素等规律性特征。
元坝气田雷口坡组古溶沟展布及其对气藏的控制
范志伟
2014, 36(5): 562-566.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62
摘要(972) PDF(833)
摘要:
在详细论述元坝气田雷口坡组古溶沟形成条件、识别方法及展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古溶沟对储层、圈闭、流体及油气富集区的影响,提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剥蚀作用、早期断裂及湿热气候控制了古溶沟的形成;溶沟区具有残留地层薄、上覆地层增厚及潜流带发育等特征,地震剖面上可见“下凹”及“双向上超”等现象。工区内发育4个主要溶沟区,单条溶沟宽度一般在2~3 km,切割深度为30~60 m;岩溶残丘地层保存较全,储集空间发育,为有利目标区。
大牛地气田石英次生加大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曲希玉, 邱隆伟, 宋璠, 张满利, 刘冰
2014, 36(5): 567-573.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67
摘要(921) PDF(958)
摘要:
以大牛地气田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石英次生加大的点状式、环边式和多期式形貌,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将石英次生加大分为3期,其中第Ⅱ期在本区发育数量最多,含有一定量的有机包裹体,第Ⅰ期和第Ⅲ期见石英溶解现象。随石英次生加大期次的增加,加大边的宽度逐渐增大,对应的储层物性逐渐变差,但第Ⅲ期对应的孔隙度较前两期明显偏高。当大牛地气田的硅质胶结物含量大于3%时,将以孔隙充填为主,在第Ⅲ期石英次生加大之后,砂岩储层已完全致密化。在整体致密的背景下,碱性溶解作用形成的石英溶解型孔隙,为大牛地气田提供了大量的储集空间,是太原组二段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因。
济阳坳陷典型岩性油气藏相—势耦合控藏作用解剖及应用
霍志鹏, 庞雄奇, 范凯, 陈冬霞, 张俊
2014, 36(5): 574-582.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74
摘要(1128) PDF(500)
摘要: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成功勘探表明,岩性油气藏受“相”和“界面势能”的双重控制。相控油气作用表现为高孔渗优相控藏,势控油气作用表现为低界面势能控藏,只有优相和低界面势能耦合区才能形成岩性油气藏。通过对沾化凹陷埕913、牛庄洼陷牛35-牛20-王70等典型岩性油气藏解剖表明,只有相—势耦合控藏指数(FPI)大于0.5,岩性圈闭才能聚集油气成藏,成藏临界条件呈现为“双低”或“双高”的标准,即优相指数(FI)低、界面势能指数(PIS)低,或优相指数(FI)高、界面势能指数(PIS)高。一般FPI越大,圈闭含油饱和度也越高,越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根据济阳坳陷73个岩性圈闭和54个浊积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含油气性的统计及其相势特征的分析,分别建立了2类岩性圈闭的含油饱和度(So)与FPI定量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了东营凹陷13个岩性圈闭的含油饱和度,预测偏差率小于20%的准确率达84.6%,应用效果较好,可以用于岩性圈闭含油饱和度的预测。
西非里奥穆尼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倪春华, 周小进, 包建平, 段铁军, 程建, 裴威
2014, 36(5): 583-588.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83
摘要(1292) PDF(790)
摘要:
西非里奥穆尼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陆间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3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多套烃源岩、储层及泥页岩(盐岩)盖层。以陆间裂谷阶段发育的阿普特盐岩层为界,主要形成盐上、盐下2大含油气系统。盐构造、有利储层控制了盐上含油气系统的有效成藏,优质烃源、盖层则为盐下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成藏要素。综合分析认为,里奥穆尼盆地的油气勘探重点为盐上的白垩系,应寻找与盐构造相关、浊积砂体发育的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对盐下领域,应重点探索裂谷洼陷生烃中心、阿普特盐岩封盖条件好的地区,并以近源的有利构造作为优先勘探目标。
北萨哈林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带分析
陈文学, 吕雪雁, 周生友, 李长征
2014, 36(5): 589-596.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89
摘要(1290) PDF(837)
摘要:
北萨哈林盆地属于中新生代弧后盆地,发育中、上中新统奥科贝凯组页岩、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页岩、下中新统威宁组和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含煤层系3套烃源岩。主力产层为中、下中新统的达吉组砂岩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圈闭类型为背斜、复杂断背斜和断块。统计分析表明,平面上油气主要聚集在盆地东北萨哈林次盆,并且海上油气储量、油气田规模均大于陆上;垂向上油气主要分布在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油气成藏条件综合评价分析认为,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和储层两方面因素的控制:上新世晚期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上新世晚期—全新世萨哈林褶皱幕对早期形成的圈闭起调整或破坏作用;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的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纵横向分布。油气勘探结果表明,东北萨哈林次盆陆上部分勘探程度较高,海上是近几年的储量增长区,也是今后最具勘探潜力的地区,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努托瓦组和达吉组,勘探目标主要为构造—地层型圈闭和地层型圈闭。
南美西缘前陆盆地油气差异聚集及控制因素分析
马中振, 谢寅符, 李嘉, 刘亚明, 周玉冰, 王丹丹
2014, 36(5): 597-604. doi: 10.11781/sysydz201405597
摘要(1177) PDF(948)
摘要:
以IHS2009资料库14个主要盆地4 400余个油气藏资料为基础,总结了南美西缘前陆盆地油气聚集特征,并对油气差异富集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美前陆盆地油气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差异富集特征:①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在北段盆地(可采储量占总量85%),中段(6.9%)和南段盆地(8.1%)油气富集程度低;②纵向上北段盆地油气富集在上部白垩系和第三系储集层,中段盆地油气富集在侏罗系以下储集层,南段盆地富集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2)石油地质特征的分段性是油气差异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①烃源岩分段性发育决定油气平面富集位置;②储盖组合发育层位的分段性决定油气纵向富集层段。
油气地球化学
典型油气藏上方甲烷氧化菌群的分子生物学解析
汤玉平, 高俊阳, 赵克斌, 任春, 许科伟
2014, 36(5): 605-611. doi: 10.11781/sysydz201405605
摘要(1101) PDF(915)
摘要:
以胜利油田典型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原位提取土壤中的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明确了油气指示微生物类群。通过对油田、气田和背景区土壤的pmo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发现,来自油气藏上方土壤与背景区土壤的甲烷氧化菌群结构的差异较大。背景区土壤的甲烷氧化Ⅱ型菌——甲基孢囊菌和甲基弯曲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油气藏上方土壤,而甲烷氧化Ⅰ型菌——甲基球菌和甲基暖菌则显著减少,表明长期的油气微渗漏能使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向Ⅰ型菌演替。T-RFLP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地质历史时期的微量轻烃连续驯化,油气藏上方的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甲基球菌和甲基杆菌可能是推动这种演替变化的关键种群。甲烷氧化pmoA基因的丰度在油气藏上方的异常可以用于预测下伏油气藏的存在。
石油及沉积有机质中C1-和C2-烷基二苯并噻吩鉴定及分布
师生宝, 李美俊, 朱雷
2014, 36(5): 612-617. doi: 10.11781/sysydz201405612
摘要(842) PDF(872)
摘要:
根据标样共注实验、保留指数对比、结合化合物结构及性质,对石油和沉积有机质中二苯并噻吩类含硫多环芳烃化合物的C1-和C2-烷基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化合物进行了鉴定,确定了其在HP-5MS色谱柱上的保留指数。研究结果纠正了多个前人鉴定有误的异构体,完整、系统地确定了4个C1-和14个C2-烷基取代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的保留指数和色谱质谱出峰顺序,初步探讨了石油及沉积有机质中烷基二苯并噻吩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华北地台东西部中新元古界生烃条件比较研究
林玉祥, 李晓凤, 闫晓霞, 郭凤霞, 刘虎, 李秀芹
2014, 36(5): 618-625. doi: 10.11781/sysydz201405618
摘要(1205) PDF(1098)
摘要:
通过对华北地台中新元古界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以及生烃演化史等的分析,全面对比了以蒙陕裂陷槽为代表的华北地台西部和以冀辽裂陷槽为代表的华北地台东部中新元古界的生烃条件,结果表明,冀辽裂陷槽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为优质烃源岩;蒙陕裂陷槽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尽管类型也较好,烃源岩仅为中等-偏差。华北地台东、西部中新元古界现今热演化程度较为接近,但其热演化过程差异较大,东部自晚古生代以后持续抬升,上覆地层剥蚀殆尽;西部则持续沉降,至中生代方达到最高演化程度。总体看来,华北地台中新元古界有利生烃区首推冀辽裂陷槽,其次为蒙陕裂陷槽和豫陕裂陷槽。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星火1井寒武系烃源岩特征
朱传玲, 闫华, 云露, 韩强, 马慧明
2014, 36(5): 626-632. doi: 10.11781/sysydz201405626
摘要(1123) PDF(705)
摘要:
在对塔里木盆地北部星火1井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灰黑、黑色碳质泥岩进行一系列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测试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机碳、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热解峰温、海相镜状体反射率、烃源岩可溶抽提物和饱和烃色质特征等方面着手,对该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及类型进行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了这套烃源岩与以往报道的寒武系烃源岩的异同,并开展了与塔河原油的油—岩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而且已达高成熟热演化阶段,与柯坪露头肖尔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特征类似;星火1井下寒武统黑色碳质页岩有机质地化特征与塔河油田原油具亲源性。
方法·技术
地质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盛秀杰, 金之钧, 徐忠美, 蒋瀚
2014, 36(5): 633-641. doi: 10.11781/sysydz201405633
摘要(1182) PDF(846)
摘要:
地质风险概率法被广泛应用于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地质风险评价。由于很难直接定义每一地质评价因子的评价(“打分”)概率模型,专家给出的都是每一评价因子的确定性评价值(“点估计”)—— 单一的、确定性评价结果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目标区域复杂地质情况的多种可能性,不可避免地出现含油气有无的高估或低估的情况。结合油气资源一体化评价软件(PetroV)的开发经验,从如何更客观地去描述地质评价因子的不确定性入手,阐述如何采用多种不确定性分析技术,更好地融合、体现专家经验以及客观表达地下复杂地质情况,从而提高地质风险概率法的不确定性表达能力:(1)通过自信度转换数学模型体现专家主观认知的不确定性;(2)将专家的定性认知进行合理的知识规则化转换,充分量化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3)基于地质风险概率法数学模型,利用蒙氏模拟计算符合概率分布特征的地质风险评价结果;(4)据地质风险不确定性评价结果,可获取目标区域地质风险评价的多分位评价值,为后续的勘探决策给出尽可能全面的决策方案。
贺兰山断裂带的ESR年龄测定
杨帆, 方成名, 黄泽光, 周小进, 徐良发
2014, 36(5): 642-644. doi: 10.11781/sysydz201405642
摘要(1174) PDF(827)
摘要:
脆性断层一般产生于低温环境中,通常不会生成新的变质矿物,因此无法用普通的测年方法来确定断层的活动年龄。由于脆性断层中常会伴生有同期生成的石英脉,可以通过热活化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石英脉的生成年龄,从而得出断层活动的年龄。如果断层带中发育了多期的石英脉,通过测定还可以得出断层多次活动的年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复杂,对其断裂发育机制历来存在较多争议,通过对贺兰山地区石英脉体的ESR测年分析,证实了该区由东向西逆冲的南北向断裂带形成于晚侏罗世之后,且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征。
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注水开发物理模拟研究
彭松, 郭平
2014, 36(5): 645-649. doi: 10.11781/sysydz201405645
摘要(1037) PDF(407)
摘要:
与一般砂岩凝析气藏不同,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发育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裂缝和孔洞,使其具有非均质性强,流体流动规律复杂等特征。如何提高该类气藏的采收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技术成熟的注水技术具有开发成本低、水气流度比好、水驱波及效率高等优点。以塔中86井为例,采用露头碳酸盐岩经过人工技术制成全直径缝洞型岩心,在原始地层条件下(140.6 ℃,58 MPa)完成注水开发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注水保压方式开发高含凝析油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效果较好;凝析油的采收率受缝洞连通方式、缝洞充填与否、压力保持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咸化湖盆碎屑岩储层中铁白云石的溶蚀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黄成刚, 袁剑英, 曹正林, 张世铭, 王莹, 佘敏, 米海杰
2014, 36(5): 650-655. doi: 10.11781/sysydz201405650
摘要(1112) PDF(837)
摘要:
一般研究认为岩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溶蚀作用从而生成次生孔隙,进而增大岩石的储集空间和渗透性。柴达木盆地砂西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碎屑岩储层为咸化湖盆沉积,偏光显微镜下和扫描电镜下可见石膏和铁白云石较为发育。通过流体—岩石动力学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在地层条件下高温高压环境中铁白云石易发生溶蚀作用从而形成次生孔隙,石膏在其中起催化作用;铁白云石溶蚀生成的铁、镁离子为高岭石转化为绿泥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生成的针叶状绿泥石极易堵塞较细的孔隙喉道造成了岩石渗透率的下降,但铁白云石等易溶矿物的溶蚀作用增加了岩石的孔隙度。
沁水盆地寺河煤矿煤岩吸附甲烷规律实验研究
张振兵, 邱小龙, 袁月琴, 李向峰, 郝琦, 王军
2014, 36(5): 656-658. doi: 10.11781/sysydz201405656
摘要(953) PDF(799)
摘要:
煤储层具有大量的裂隙和孔隙,使煤岩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为煤中甲烷的吸附提供了必要条件。采用自主研发的煤层气吸附装置,通过对沁水盆地寺河煤矿不同粒径煤粉的吸附性模拟实验,总结了不同粒径煤粉在吸附甲烷12 h内的吸附规律,计算出其中吸附气量,研究了吸附速率、吸附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认为:吸附的前10 min,吸附量占总吸附量的40%~60%,煤粉粒径越小,所占的比例越大,吸附越快;不同粒径煤粉的吸附量为15.1~29.1 mL/g,煤粉粒径越小,单位质量煤粉吸附量越大。通过对煤岩吸附规律的深入研究,为沁水盆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泥页岩脆(韧)性测试技术
2014, 36(5): 659-659.
摘要(571) PDF(76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