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6卷  第4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 第36卷第4期 2014年7月
2014, 36(4): .
摘要(387) PDF(542)
摘要:
盆地·油藏
四川盆地“新场运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杨克明
2014, 36(4): 391-397. doi: 10.11781/sysydz201404391
摘要(1138) PDF(751)
摘要:
中三叠世末的新场运动是四川盆地印支运动的主幕,具变革运动性质。新场运动结束了四川盆地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发育历史,开启了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发展阶段。新场运动形成了四川盆地最大的新场近东西向的巨型长垣,并奠定了川西中段中新生代“一隆两坳”的构造格局。新场运动导致四川盆地全面隆升,造成中三叠统大幅度剥蚀,由于早期的表生岩溶叠加晚期的深埋溶蚀作用,为中三叠统顶部优质储层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套储层成藏条件优越,是四川盆地亟待开拓的潜在领域。
川西孝泉—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裂缝分布特征
张克银
2014, 36(4): 398-404. doi: 10.11781/sysydz201404398
摘要(762) PDF(539)
摘要:
通过电成像测井的手段,对研究区内19口重点井须家河组四段发育的天然裂缝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该层位裂缝主要有4组: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NE-SW向裂缝,燕山中、晚期的近SN向裂缝,喜马拉雅晚期的NW-SE向裂缝和喜马拉雅期四幕的ESE-WNW至ENE-WSW向裂缝;孝泉—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主要发育低角度斜交裂缝以及高角度斜交裂缝,水平缝发育较少,垂直缝基本不发育;背斜南、北两翼的裂缝线密度要大于轴部,背斜轴部总体上表现为距断裂系统越近、裂缝的线密度越大的特点;裂缝线密度的不均质性较强;中砂岩、细砂岩、砾岩、粗砂岩是裂缝的主要载体,裂缝在中砂岩、细砂岩、砾岩、粗砂岩中发育得更好,而页岩中的裂缝最不发育;页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中的裂缝线密度呈较清晰的随层厚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粉砂质页岩、粗砂岩中裂缝线密度与层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
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陈刚, 林良彪, 王威, 陈洪德, 郭彤楼
2014, 36(4): 405-410.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05
摘要(1027) PDF(750)
摘要:
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层。通过显微镜下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衍射等手段,对研究区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区发育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交代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其中破坏性成岩作用为压实压溶、硅质胶结和碳酸盐岩胶结作用;而绿泥石环边胶结、溶蚀和破裂作用则对储层起到了保护和改善作用。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砂岩目前已达中成岩阶段A期,一些地区已经达中成岩B期。储层经历强烈的成岩作用后原生孔隙基本被破坏,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并伴生裂缝。
四川盆地东吴期泸州古隆起与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分布
姜自然, 陆正元, 吕宗刚, 杨坚
2014, 36(4): 411-415.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11
摘要(868) PDF(808)
摘要:
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是中国华南地区二叠纪影响较大的一次地壳运动。东吴运动在四川盆地内部发育了泸州古隆起,导致了茅口组不同程度的抬升剥蚀和岩溶储层的形成。利用大量钻孔资料编制了泸州古隆起上二叠统沉积前的古地质图,恢复了东吴期泸州古隆起剥蚀后的古地貌和古隆起抬升初期的古构造。资料揭示区域上茅口组剥蚀最严重的区域也是古隆起抬升的中心,东吴期泸州古隆起呈北北东向展布,北东翼宽缓,西南翼陡峭,古隆起核部茅口组具剥蚀夷平特征。泸州古隆起北东翼岩溶缓坡及其相邻的核部茅口组剥蚀夷平严重,岩溶缝洞层段保存较少;西南翼岩溶陡坡及其邻近的古隆起核部一侧为溶蚀强度大、缝洞层段保留较多的区块,是茅口组缝洞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储层特征及岩溶模式
乔桂林, 钱一雄, 曹自成, 岳勇, 张永东, 杨忠亮
2014, 36(4): 416-421.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16
摘要(823) PDF(837)
摘要:
通过岩心观察、孔洞缝统计、测井、成岩演化等综合研究,指出玉北地区不同构造带之间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玉北NE向构造带鹰山组风化壳叠加多期岩溶,发育洞穴、孔洞、裂缝等多种储集空间,储集性能较好;平台区、玉东断洼区仅发育加里东中期Ⅰ幕岩溶,储集性能较差且多以裂缝+弱溶蚀孔为主;而鹰山组下部岩溶内幕在白云岩化作用下,发育大量顺层状溶蚀孔洞和裂缝性储层,但孔洞呈孤立状,连通性较差,未—半充填(油或方解石)。建立了该地区鹰山组岩溶储层发育模式,指出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构造运动是控制古地貌、影响岩溶储层发育的主要原因。
塔里木盆地库东—轮台地区苏维依组Ⅱ砂组沉积储层特征
石媛媛, 洪才均, 房晓璐, 周芳芳
2014, 36(4): 422-428.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22
摘要(823) PDF(980)
摘要:
以钻井、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资料为依据,利用砂体精细对比、地震属性综合分析等手段,对库东—轮台地区苏维依组(Ⅱ砂组)上倾尖灭型砂岩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目的层段为滨浅湖滩坝砂沉积,其岩性主要为棕褐色—褐灰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沉积构造以浪成交错层理、浪成波痕、生物扰动等为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少量粒内溶孔、颗粒破裂缝,储层物性主要表现为低—特低孔—低渗型储层,排驱压力较高,孔喉半径较小,分选性一般,以细歪度为主,少量粗歪度,孔隙结构总体较差,但微裂缝对储层储集性能具有改造作用。研究区发育多个上倾尖灭性岩性圈闭,苏维依组岩性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新疆博格达推覆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孙自明, 沈杰
2014, 36(4): 429-434.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29
摘要(924) PDF(997)
摘要:
博格达山位于新疆北部,南、北两侧分别为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夹持。博格达推覆构造是指博格达山的西段,由于与油气等矿产关系密切,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关于其组成与结构、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等尚不十分清楚。通过地表地质、勘探地震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指出博格达推覆构造由近东西向展布的柴窝堡盆地和博格达冲断隆起组成,前锋为阜康断裂,东、西两侧由近北东向延伸的乌鲁木齐—米泉断裂和达坂城—老奇台断裂2条调节断裂围限,底部主滑脱面位于中地壳,推覆体根部位于中天山北缘断裂。推覆构造从南向北由多条分支逆冲断裂分隔为变形特点各异的次级构造单元,构造样式自南向北由基底卷入型过渡到盖层滑脱型。博格达推覆构造的形成受控于准噶尔盆地向南的深俯冲作用,在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早期已具雏形,白垩纪至古近纪又发生了向北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新近纪以来再次向北强烈推覆并导致博格达山急剧隆升,最终形成现今构造面貌。阜康凹陷位于推覆构造前缘,构造稳定,油气保存条件优于推覆构造内的柴窝堡盆地,是寻找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生物礁发育模式研究
席敏红, 周兴海, 王琳, 余学兵
2014, 36(4): 435-441.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35
摘要(1252) PDF(933)
摘要: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构造、古地理及海平面变化条件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统具备良好的生物礁形成条件。从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南部发育断控台缘和缓坡台缘2种台缘结构生物礁发育模式,且2种发育模式的生物礁在成礁演化上差异明显。其中,断控型台缘结构发育模式梅山组二段沉积期为主要的成滩期,梅山组一段沉积期为主要的成礁期;而缓坡型台缘结构发育模式梅山组二段沉积期存在成滩期和成礁期,但生物礁发育规模较小,梅山组一段沉积期则主要为成礁期。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白垩系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及分布预测
李浩, 高先志, 杨德相, 朱超, 韦庆亮, 张丽
2014, 36(4): 442-449.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42
摘要(1264) PDF(724)
摘要:
利用岩心、薄片等多种分析手段,从火山岩岩性、岩相、孔隙类型、储集层非均质性等方面研究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白垩系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分析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层物性等特征。通过建立地质—地震对应关系,运用分频属性反演及地震属性分析法对研究区有利储集层分布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赛汉塔拉凹陷火山岩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阿尔善组三段,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储集空间为气孔、杏仁体内孔、溶蚀孔、收缩缝和构造缝等,孔缝组合类型有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洞—裂缝型和裂缝型;岩相主要发育喷溢相,爆发相和喷发沉积相分布较局限,喷溢相上部亚相储集层物性和含油性最好;有利储集层紧邻扎布断裂分布,纵向上分布在下白垩统阿尔善组三段上部,其中扎布断裂西段上升盘赛60井区的阿三段上部层段火山岩储集层相对较好,勘探潜力大,火山岩油气成藏属于源外大断层输导成藏模式。
费尔干纳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系统
徐洪, 杨玉峰
2014, 36(4): 450-458.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50
摘要(1112) PDF(668)
摘要:
费尔干纳盆地中央地堑带新生界中普遍发育超高压异常,其与构造挤压环境、快速沉降不均衡压实以及持续的生烃作用有关。这种超高压环境对深层油气的生成、聚集成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目的层新近系埋深超过5 000 m,仍以液态烃产出,深层高孔高渗类砂岩储层是河道砂岩在超高压环境下未经正常压实形成的,表现为取心收获率低、生产过程中易出砂的特征;而低孔高渗类储层与高压形成的水力破裂裂缝有关。古近系碳酸盐岩储层中高含硫化氢气体来源于TSR反应,TSR作用使含石膏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油层组压力系数稍低于新近系油层组是重烃类气体损耗、储集空间增大两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中央地堑带主要目的层成藏系统划分为上部E-E3N系统和下部JK-E1-2系统;上部高产储层主要受河道砂岩和超高压控制,下部高产层主要受潟湖相的含石膏碳酸盐岩储层控制,2个含油气系统的压力、流体性质均有较大的差别,适宜于分层开采。
油气地球化学
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与生烃能力动态评价
秦建中, 申宝剑, 陶国亮, 腾格尔, 仰云峰, 郑伦举, 付小东
2014, 36(4): 465-472.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65
摘要(1340) PDF(921)
摘要:
在海相优质烃源岩常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仿真地层热压模拟实验与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等新技术对优质烃源岩不同成烃生物生烃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下古生界高过成熟海相优质烃源岩目前能够识别的成烃生物主要由底栖生物(或底栖藻类)及菌类(真菌类和细菌)组成,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这些海相优质烃源岩的原始生烃能力相当于Ⅱ型干酪根,其中底栖藻类相当于Ⅱ1型,真菌细菌类一般相当于Ⅱ2型;其次为浮游生物,生烃潜力与Ⅰ型干酪根相当。优质烃源岩中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在不同成熟阶段的生油能力不同,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气潜力及其与原油裂解生烃的相对贡献也有差异。因此,下古生界高成熟度烃源岩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成烃生物或干酪根类型在各成熟阶段的生油、生气能力进行动态地评价。不同成烃生物生烃潜力研究不仅对常规油气勘探而且对非常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东营凹陷坨庄地区T165油藏低压充注的流体包裹体记录
周振柱, 陈勇, 周瑶琪
2014, 36(4): 473-478.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73
摘要(901) PDF(737)
摘要:
东营凹陷坨庄地区深部储层中发育被方解石充填的构造裂缝,方解石脉中油气包裹体丰富。方解石脉中包含2种不同结晶形态的颗粒,它形细晶颗粒和自形中晶颗粒,且2种晶体颗粒中流体包裹体特征也有所差异。通过流体包裹体的镜下观察、显微测温以及PVT模拟恢复了包裹体被捕获时的温压条件,分析了油气成藏的特点:①流体包裹体只记录了一期油气成藏,主要在明化镇组沉积时期;②油气成藏早期,储层压力系数小于1,表现出低压成藏的特点,断层活动产生的泵吸作用是油气充注的主要动力。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不能简单根据储层自生矿物的岩相学特征划分成藏期次。
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古湖泊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刁帆, 金凤鸣, 郝芳, 孙冶华, 邹华耀, 王元杰, 张金峰, 操义军
2014, 36(4): 479-486.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79
摘要(810) PDF(596)
摘要:
通过对廊固凹陷古近系沙四—沙三下亚段泥岩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湖泊的发育演化和古气候变化特征,探讨湖泊演化过程中水体盐度、氧化还原条件和生产力变化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廊固凹陷在湖泊形成期(沙四段)湖盆构造活动弱,气候干热,湖泊水体盐度高,易形成盐跃层,使底层水处于稳定的缺氧条件,表层水体古生产力较低,有机质富集程度低;在湖泊鼎盛阶段(沙三下亚段)盆地强烈下陷,气候暖湿,湖泊水体为淡水,底层水体为弱还原环境,由于地表径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表层水古生产力较高。湖相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富集程度受古湖泊不同演化阶段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沙四段有机质富集主要受底层水缺氧环境控制,沙三下亚段有机质富集与表层水的高生产力密切相关。
川西坳陷中段侏罗系次生气藏地层水化学特征及与油气运聚关系
叶素娟, 李嵘, 张世华
2014, 36(4): 487-494.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87
摘要(1107) PDF(867)
摘要:
川西坳陷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其中上侏罗统蓬莱镇组见较多Na2SO4型地层水,结合地层水离子参数,总体上地层水封闭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在垂向和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和平面分区性。纵向上,侏罗系地层水总体表现出断层越流淡化地层水的特征;平面上,地层水矿化度、主要离子浓度受构造位置以及断裂系统控制。构造位置较高或邻近烃源断层的地区,侏罗系地层水受大气水下渗淡化作用和须家河组五段湖相泥岩黏土矿物脱水淡化作用影响。与中国大部分油气田不同,川西坳陷侏罗系次生气藏主要分布在矿化度小于30 g/L,HCO3-浓度大于300 mg/L的区域。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黏土矿物转化析出的大量低矿化度层间水与有机质热演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的烃类和CO2气体,在断层沟通下上涌进入侏罗系储层,导致低矿化度、高HCO3-浓度地层水的分布范围与气藏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断层欠发育地区,地层垂向连通性差,侏罗系次生气藏难以形成,地层水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和较低的HCO3-浓度。
方法·技术
三级圈闭含油气概率和资源量表征方法探讨
闫相宾, 李军, 杨双
2014, 36(4): 495-499. doi: 10.11781/sysydz201404495
摘要(980) PDF(591)
摘要:
在油气预探阶段钻探目标评价优选是以新区和老区“三新”领域的三级圈闭为着眼点。将同一区带上的相同类型和相似成藏条件的2个或2个以上的四级圈闭统称为1个三级圈闭;其含油气概率和资源价值是部署预探井的关键要素。在预探项目优选决策中,三级圈闭的含油气概率应采用预探井首钻四级圈闭的储层概率、保存概率、充注概率和圈闭概率的乘积,而非所有四级圈闭的含油气概率的算术平均值。三级圈闭的资源量应采用满足首钻四级圈闭成功的前提条件下,三级圈闭可获得的资源量进行表征,而不是各四级圈闭资源量算术相加和至少有1个四级圈闭成功条件下的三级圈闭资源量;三级圈闭资源量大小与各四级圈闭的资源量、含油气概率、四级圈闭之间的地质相关性和首钻四级圈闭的选择有关。
油气勘探风险分析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军, 蔡利学
2014, 36(4): 500-505. doi: 10.11781/sysydz201404500
摘要(869) PDF(753)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油气勘探风险分析技术应用现状的系统介绍,分析目前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今后勘探风险分析技术发展主要有五大趋势:一是勘探风险分析更加重视资料信息的应用,二是风险分析技术与商业或经济储量评价紧密结合,三是风险分析始终贯穿勘探评价和决策全过程,四是数学地质学与计算机的发展将促进勘探风险分析的定量化发展,五是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将随着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