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7卷  第3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 第37卷第3期 2015年5月
2015, 37(3): .
摘要(561) PDF(815)
摘要:
盆地·油藏
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前景与挑战
盛湘, 陈祥, 章新文, 贾艳雨, 罗曦
2015, 37(3): 267-271. doi: 10.11781/sysydz201503267
摘要(1235) PDF(941)
摘要:
随着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的推进,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追踪调研,并结合近年来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勘探实践,从页岩油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入手,对中国陆相页岩油的形成条件、资源规模、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形成条件有利,资源丰富;中国目前现已初步形成了适合于陆相页岩地层的地质综合评价技术、水平井钻完井及多级分段压裂技术,并在泌阳凹陷、济阳坳陷等地区应用取得了页岩油勘探重要进展;目前制约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进程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陆相页岩油渗流机理、甜点区评价等基础地质认识,旋转导向系统、微震裂缝监测技术等核心工程技术自主化,以及如何实现效益开发等3个方面,它们将是今后陆相页岩油开发进程中的攻关重点。
塔河油田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单元综合评价
金强, 田飞, 张宏方
2015, 37(3): 272-279. doi: 10.11781/sysydz201503272
摘要(1060) PDF(998)
摘要:
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储集空间非常复杂,如何识别和评价相互连通具有一个油藏特征的缝洞单元,是该类油藏基础性储层地质工作的难题。通过岩溶地质分带、不同岩溶带缝洞成因结构和岩溶缝洞充填物成因规律研究,提出了四步法识别缝洞单元的方法,即确定缝洞成因结构及缝洞单元边界、查明缝洞充填物类型和分布、静态分析缝洞充填物和洞缘储集物性、动态分析缝洞单元内井间连通性。这个四步法识别缝洞单元本身就是对其进行的综合评价,然后还要对缝洞单元进行产油潜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对塔河油田主体区若干缝洞单元的应用,取得了重新认识缝洞形成和充填过程、动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海西晚期古岩溶特征
刘存革, 徐明军, 云露, 刘永立, 王胜利, 罗明霞
2015, 37(3): 280-285. doi: 10.11781/sysydz201503280
摘要(998) PDF(991)
摘要:
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结合现代岩溶学,探讨了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和轮南地区海西晚期古岩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于奇地区主要表现为准平原特征,发育溶沟、洼地等岩溶地貌,明显受断裂的控制,地表水系呈多期特征。于奇地区准平原的形成与构造部位、地层产状、古气候和侵蚀基准面等因素密切相关。轮南地区抬升幅度较高,夷平作用不完全,仍残留部分峰丛地貌。海西早期古岩溶形成的是大型峰丛—洼地岩溶地貌,地表和地下水系较为发育,与海西晚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于奇地区与海西晚期古岩溶作用相关的缝洞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带分布,而轮南地区整体发育,缝洞储集体发育分布受侵蚀基准面、断裂和准平原化程度控制。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前中生界白云岩储层成因与勘探潜力
费剑炜, 杨红彩, 周芳芳, 李晔, 谷茸
2015, 37(3): 286-292. doi: 10.11781/sysydz201503286
摘要(806) PDF(836)
摘要:
钻井岩心、薄片观察和物性资料分析表明,塔北雅克拉断凸及周缘地区前中生界白云岩至少发育3种类型的白云岩储层:风化壳岩溶型、暴露浅滩型和埋藏岩溶型。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主要受控于古潜山形态,是本区勘探最主要的储层类型;暴露浅滩型储层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台内滩环境、早期大气淡水淋滤及埋藏成岩环境有机酸的溶蚀是这类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埋藏岩溶型储层主要受埋藏期流体和成岩环境控制。本区白云岩储层形成具有多期次、多类型地质作用的特征,有利的古构造位置和原始沉积相带、建设性成岩作用(白云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断裂及裂缝的发育是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上覆盖层特别是舒善河组的发育程度是本区白云岩储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塔中顺托果勒低隆区柯坪塔格组长石溶蚀及对储层的影响
赵姗姗, 张哨楠, 万友利
2015, 37(3): 293-299. doi: 10.11781/sysydz201503293
摘要(821) PDF(541)
摘要:
铸体薄片镜下观察显示,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致密砂岩储层现存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其次为长石溶蚀所形成的次生孔隙。综合利用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长石溶蚀特征、溶蚀机制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钾长石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比重较大,斜长石较少,而钠长石几乎未被溶蚀。泥盆纪早期—侏罗纪末期为研究区柯坪塔格组致密砂岩储层长石溶蚀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时期,该时期以钾长石的溶蚀为主,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仅在未被沥青包覆的局部较为发育。溶蚀产物主要为伊利石及伊/蒙混层,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石英次生加大,但大大降低了砂体储层孔喉间的连通性,对储层渗透率影响很大。
塔里木盆地先巴扎地区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控因素分析
马中远, 杨素举, 徐勤琪, 张黎, 张君子, 黄苇
2015, 37(3): 300-306.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00
摘要(1065) PDF(1038)
摘要:
通过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测井、储层地球化学等大量资料,分析了巴楚先巴扎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组储层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小海子组储集层岩性主要为灰岩、云质灰岩、灰质云岩和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和裂缝,储层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型。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受控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沉积相是储集层形成的基础,研究区内台内滩是有利储层发育的相带;溶蚀作用包括暴露溶蚀和埋藏溶蚀,是储集层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渗流粉砂、氧化铁和大量溶蚀孔洞的发育等现象是暴露溶蚀的重要证据,而萤石、针状溶蚀孔洞、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异常等均指示埋藏岩溶的存在;白云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储集层的发育;构造破裂作用是最重要的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之一,有利于裂缝型储集层的发育,并为溶蚀作用的发生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扩大溶蚀作用范围。
超浅层油藏成岩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为例
宋璠, 杨少春, 苏妮娜, 张瑞香, 向奎
2015, 37(3): 307-313.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07
摘要(1638) PDF(479)
摘要: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东北部,其主力产层埋深平均500 m,属于典型的超浅层油藏。通过岩心描述与薄片观察,认为该油藏自下而上可分为底砾岩、粗砂岩—含砾砂岩、顶部细砂岩3套结构层。碳酸盐胶结为最典型的成岩现象,压实、溶解作用均较弱,胶结物主要在沉积初期形成,导致碎屑颗粒常呈漂浮状或点接触。3套结构层中的顶、底层分别由于强胶结和差分选导致储油能力差;中部有利结构单元内油水分布特征复杂,全区油水倒置现象严重。通过对该油藏进行成藏要素的解剖,认为沙湾组底部不整合、红车断裂带以及全区分布的厚砂层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但由于古构造、油气充注等因素的影响,北部、西北部以及西部地区早期发生了大规模碳酸钙沉淀,对后期运移的油气形成遮挡,造成了该区大规模油水倒置现象。研究区特殊的成岩现象及油藏分布特征充分说明,浅埋藏地区并非仅发育地层油藏和岩性油藏,受胶结作用影响也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成岩圈闭油气藏,此类圈闭明显有别于常规的深层溶解型成岩圈闭。
四川盆地南川地区娄山关群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
蒋小琼, 管宏林, 刘光祥, 李建明, 罗开平, 颜佳新, 叶恺, 韩彧
2015, 37(3): 314-319.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14
摘要(1149) PDF(614)
摘要:
四川盆地南川地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滩沉积,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白云岩化、溶蚀、破裂、胶结充填及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是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根据白云石标型特征、有序度、碳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娄山关群白云岩成因有3种:准同生、混合水以及埋藏白云岩化作用,以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为主。储层发育3期溶蚀作用:大气淡水溶蚀、埋藏溶蚀和表生溶蚀,以表生溶蚀作用为主。白云岩化作用和表生溶蚀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而胶结、充填作用破坏了大量的原生和次生孔隙,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
冯荣昌, 吴因业, 陶士振, 张天舒, 岳婷, 杨家静, 刘敏
2015, 37(3): 320-327.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20
摘要(1656) PDF(991)
摘要:
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是四川盆地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层位,但油气特征复杂。在对大安寨段的岩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时,将大安寨段划分为8种岩相:厚层块状重结晶灰岩相、块状亮晶介壳灰岩相、块状—薄层状泥晶介壳灰岩相、薄层状含泥质介壳灰岩相、泥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的薄互层相、薄层状含介壳泥岩相、黑色泥岩相、紫红色到灰绿色泥岩相。总结了大安寨段的沉积模式,划分为5种沉积微相,即滨浅湖泥、滩后、滩核、滩前和浅湖—半深湖泥。最后,通过对比不同岩性的孔渗特性并结合沉积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了沉积微相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滩前微相具有较好的致密油成藏条件。
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组成与微观储集特征研究
刘友祥, 俞凌杰, 张庆珍, 鲍芳, 卢龙飞
2015, 37(3): 328-333.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28
摘要(1466) PDF(1269)
摘要:
通过岩石学特征、矿物组成、微观孔隙和力学性质等分析,对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组成与微观储集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由石英和黏土矿物组成,平均含量分别为36.07%和41.55%,碳酸盐岩含量较低,平均9.92%,底部石英含量最高,向上含量降低,黏土含量增加;页岩中硅质含有丰富的生物碎屑,表明主要为生物成因。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隙和无机矿物孔隙,后者的粒缘微裂缝较发育,而粒内和粒间孔隙相对较少。页岩中石英含量与页岩孔容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来源硅质的孔隙对页岩总孔隙有重要贡献,生物来源硅质的存在也提高了页岩脆性,有利于储层的后期压裂改造。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与黄陵地区长8段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齐亚林, 赵彦德, 王克, 黄锦绣, 吕剑文, 张雪峰
2015, 37(3): 334-340.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34
摘要(1166) PDF(1854)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姬塬地区与东南部黄陵地区延长组长8段储层物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利用粒度、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储层岩石学分析手段和对比的研究方法,围绕面孔率,通过分析粒间孔、次生溶孔的影响因素,明确储层主控因素,揭示储层致密机理。结果表明,沉积体系控制了储层的岩石学组成及不同物理、化学稳定性碎屑的含量,控制了引起次生溶孔发育的长石等易溶组分含量,控制了刚性、半塑性、塑性等不同力学性质的碎屑含量;沉积环境控制了储层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泥级碎屑组分含量制约和影响着部分黏土类自生矿物的含量;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的差异是两区粒间孔和次生溶孔发育存在差异的决定因素,也是导致储层物性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延川南煤层气田基本特征与成藏关键因素
郭伟
2015, 37(3): 341-346.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41
摘要(1246) PDF(1439)
摘要:
以延川南煤层气田山西组2号煤层为例,分析了该气田的基本特征。该气田具有构造简单,厚度稳定,低孔、低渗,低压力梯度,生烃潜力大,含气量高,演化程度高等特点。通过研究区断层与含气量、地层水、地层压力梯度的关系,局部构造与割理发育、煤层气产量的关系,以及对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认为:(1)断层对煤层气的富集作用明显,断裂带煤层含气量明显变低;(2)中部断裂带控制了煤层的压力梯度和地层水的分布;(3)煤层气具有混合气(自源和运移来的热成因气)的特征,有一定构造幅度的正向构造,有助于煤层气的富集。
鄂尔多斯镇泾地区延长组成藏体系与油气富集模式
肖承钰, 尹伟, 张颖, 徐士林, 杨渔, 刘振峰
2015, 37(3): 347-353.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47
摘要(1048) PDF(1801)
摘要:
在典型油藏解剖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成藏机制等,将镇泾地区延长组划分为近源—接触式成藏体系和近源—跨越式成藏体系2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源储紧邻,为直接接触,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短,运移动力主要为源储压力差,输导体系为砂岩(微裂缝),隐性输导,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有利砂体和裂缝,油气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接触式'源、相、缝'控";后者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为主,源储为跨越式接触关系,具有"远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较长,运移主要动力为源储压力差和浮力,输导体系以断裂—砂体为主,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通源断裂、有利砂体和裂缝,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跨越式'断、相、缝'控"。
内蒙古索伦—林西地区林西组泥页岩储层特征
朱占平, 张明杨, 孙雷, 刘杨, 崔桐, 代登亮
2015, 37(3): 354-360.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54
摘要(1118) PDF(1279)
摘要:
内蒙古索伦—林西地区发育有较好生烃潜力的巨厚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页岩,泥页岩厚度高值带主要分布于官地—巴彦花—索伦一线的西北部,累厚可达911 m,单层最大厚度63 m。场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林西组暗色泥页岩发育较多的脆性矿物,平均含量62.9%,最大可达70.8%;黏土矿物平均含量37.1%,最大可达41.5%;泥页岩中的微孔隙、微裂隙发育,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为主,孔隙直径一般为1~3 μm,最大为8 μm;孔隙度平均为1.288%,最大为4.42%;基质渗透率平均为0.026 2×10-3 μm2,最大为0.275 8×10-3 μm2。与国内外已发现页岩气盆地相比,林西组泥页岩储层具有一定的页岩气储集条件,并具有可开发造缝的岩石学特征。推测区内查干淖尔—白音诺尔一线的西北地区是较为有利的目标区。
孟加拉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刘铁树, 袭著纲, 骆宗强
2015, 37(3): 361-366.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61
摘要(1464) PDF(1441)
摘要:
孟加拉盆地是发育在印度次大陆东北角比较典型的残留洋盆地,其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期和前渊期。在残留洋盆地形成阶段发育了最重要的生储盖组合,主要烃源岩是渐新统Jenam组和中新统Bhuban组页岩;主要储集层是中新统Surma群Bhuban组和Boka Bil组陆架到潮控三角洲砂岩;盖层主要为中新统—上新统的海相页岩,分布广泛;圈闭类型以背斜为主。孟加拉盆地以天然气为主,绝大部分气田平面上分布在Surma坳陷、Tangail凸起、Hatia坳陷和东部褶皱带。天然气富集层位主要位于中新统Bhuban组和Boka Bil组。气田的分布与残留洋盆地的形成密切相关,盆地演化控制了含气层系的发育,盆地结构控制了天然气的平面分布。今后勘探的重点为盆地东部Surma坳陷及周缘、Hatia坳陷和东部褶皱带,处于压力过渡带的Surma群砂岩储层应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通过对孟加拉盆地演化、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特征以及天然气成藏规律和主控因素的研究,可为残留洋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借鉴和参考。
油气地球化学
四川盆地梓潼凹陷烃源岩与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董军, 王鹏, 袁东山, 任青松, 王顺玉, 李斌
2015, 37(3): 367-373.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67
摘要(1234) PDF(2496)
摘要:
通过对四川盆地梓潼凹陷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该区天然气基本特征及成因类型。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须家河组一段、三段与五段,其中须家河组三段烃源岩厚度最大。烃源岩TOC含量普遍大于1.0%,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有机质成熟度以成熟、高成熟为主,并已进入大量生烃阶段,生烃强度大于30×108m3/km2,良好的烃源岩条件是研究区天然气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研究区干气与湿气同时存在,九龙山、剑门、魏城、白龙场等地区主要为干气,而中坝、老关庙等地区主要为湿气,文兴场、柘坝场、丰谷、绵阳等地区干气与湿气均存在。研究区天然气主要为热成因煤型气,来自该区须家河组烃源岩,仅九龙山地区为油型气,主要来自下伏海相烃源岩。
澳大利亚波拿巴盆地大陆边缘裂陷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发育模式
侯宇光, 何生, 杨香华, 段威, 朱光辉, 许晓明, 董田
2015, 37(3): 374-382.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74
摘要(1068) PDF(1391)
摘要:
对构造地质背景、沉积充填特征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表明,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形成于波拿巴(Bonaparte)盆地大陆边缘裂陷的主裂陷期;河流—三角洲的发育为陆源高等植物输入提供了沉积空间,强烈的差异裂陷活动不但为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高可容纳空间和欠补偿的沉积环境,同时"隆凹相间"的沉积格局有利于相对稳定的半封闭—半开放沉积环境的形成。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形成于相对氧化、陆源物质供给充足的沉积环境,岩性上以碳质泥页岩为主,广泛发育含煤层系,富含陆源植物碎片与孢粉化石,及少量海相浮游化石。陆源碎屑对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具有重要影响,沿着陆源输入方向,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逐渐降低,有机质类型由以腐殖型为主向腐泥腐殖混合型变化;气相色谱由后峰型、后双峰型向前双峰型过渡,(n-C21+n-C22)/(n-C28+n-C29)和αααC27R/αααC29R比值逐渐增加,Pr/Ph比值降低,也说明有机质母源由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向陆源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转变,沉积环境由氧化向弱氧化—弱还原过渡。
方法·技术
油气地质综合研讨厅的设计思路与关键技术
孙旭东, 吴冲龙, 陈历胜
2015, 37(3): 383-389.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83
摘要(1047) PDF(1143)
摘要:
石油勘探地质综合研究是石油公司进行勘探决策和施工部署的核心环节,对降低勘探风险有重要作用。该文借鉴钱学森综合研讨厅的理念,通过多源异构勘探数据实时检索、研究主题的知识管理、基于研究成果的数据融合和大屏多点触摸交互式分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建立了一种复杂地质问题多学科、多专家协同综合研讨和决策的高效工作模式,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和信息技术体系,并研发相应的硬、软件系统,从而建立了一个可供实际应用的"油气勘探地质综合研讨厅" 。通过典型示范应用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显示了广阔的前景。
砂岩气藏岩石孔喉结构及渗流特征
胡勇, 郭长敏, 徐轩, 焦春艳, 闫永强
2015, 37(3): 390-393.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90
摘要(1043) PDF(1227)
摘要:
以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渗流理论为基础,选择了四川须家河组气藏岩心,其渗透率在(0.002~70.28)×10-3μm2之间,分别开展了高压压汞、气水相渗以及气藏衰竭开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从岩石孔喉结构、受力特征以及气水两相渗流特征3方面对比分析了致密与中高渗砂岩气藏特征的差异。采用孔喉类型及数量比例、平均孔喉半径、孔喉中值半径3项参数对不同渗透率砂岩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对比分析了低渗致密与常规及高渗砂岩孔喉结构特征差异;采用排驱压力、沿程阻力量化评价了气、水在不同渗透率砂岩中渗流时的受力情况,对比分析了孔喉结构对致密与常规砂岩产能的影响;建立了气相渗流能力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图版,对比分析了含水饱和度大小对不同渗透率岩心气相渗流能力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气藏储层微观建模以及气、水渗流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塔西南玉北地区鹰山组缝洞型储层裂缝检测技术及应用
袁晓宇, 李映涛, 张哨楠, 叶宁
2015, 37(3): 394-401. doi: 10.11781/sysydz201503394
摘要(1027) PDF(1388)
摘要:
对塔西南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储层的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裂缝是鹰山组缝洞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地震裂缝检测技术对玉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种裂缝检测技术组合方法,其中:(1)倾角方位角属性能识别规模较大的断裂系统;(2)体曲率技术能识别地层因构造弯曲变形破裂而产生的裂缝;(3)精细相干技术能高精度地识别地层岩性的不连续性及发育的小型河道;(4)将频谱分解技术引入到蚂蚁裂缝追踪技术中,能有效检测因地层挤压而产生的构造剪破裂缝、扩张裂缝。4种方法的综合裂缝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区除了断裂带附近裂缝发育,远离断裂的断洼区微裂缝也广泛发育。这与研究区长期遭受构造挤压运动的演化背景以及钻井、岩心等揭示的裂缝发育特征相符,同时也证明这种检测裂缝发育带的技术组合方法是有效的。
页岩气现场解吸方法优化
俞凌杰, 范明, 蒋启贵, 唐祺, 张文涛, 舒向伟
2015, 37(3): 402-406. doi: 10.11781/sysydz201503402
摘要(995) PDF(1009)
摘要:
利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化页岩气现场解吸仪对现有常规解吸方法进行优化,提出以110 ℃作为二阶解吸温度并形成高温快速解吸方法,可将解吸时间从40 h以上缩减至8 h左右,且可不再测试残余气,克服了常规解吸流程耗时长这一弊端。流程中增设了"T"字型铜制冷凝管,并辅以石英砂充填,较大程度去除了水蒸气冷凝水堵影响。选择6组页岩岩心进行高温快速解吸和常规慢解吸平行测试对比,结果显示2种方法含气量数据差值波动范围小于0.15 m3/t,且主要源于页岩取样的非均质性,同时高温快速解吸结果与不同深度录井气测变化规律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高温快速解吸方法效率高,数据可靠,可满足密集取心测试,有助于提高页岩气资源评价的准确性。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脉冲衰减法超低渗透率测试技术
俞凌杰, 范明
2015, 37(3): 407-407.
摘要(602) PDF(124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