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及其机理讨论

汤玉平 刘运黎

汤玉平, 刘运黎.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及其机理讨论[J].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24(5): 431-436. doi: 10.11781/sysydz200205431
引用本文: 汤玉平, 刘运黎.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及其机理讨论[J].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24(5): 431-436. doi: 10.11781/sysydz200205431
TANG Yu-ping, LIU Yun-li. STUDY ON THE GEOCHEMICAL EFFECTS OF VERTICAL HYDROCARBON MICROMIGRATION AND THEIR MECHANISM[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2, 24(5): 431-436. doi: 10.11781/sysydz200205431
Citation: TANG Yu-ping, LIU Yun-li. STUDY ON THE GEOCHEMICAL EFFECTS OF VERTICAL HYDROCARBON MICROMIGRATION AND THEIR MECHANISM[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2, 24(5): 431-436. doi: 10.11781/sysydz200205431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及其机理讨论

doi: 10.11781/sysydz20020543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汤玉平(1961- ),男(汉族),安徽宿松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气化探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E122.1

STUDY ON THE GEOCHEMICAL EFFECTS OF VERTICAL HYDROCARBON MICROMIGRATION AND THEIR MECHANISM

  • 摘要: 烃类垂向微运移(盖层及其上部)形成近地表烃类异常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提.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表明地表化探异常为"有源之水".油气藏不同部位微运移的差异性揭示了油气化探的有效性.文中依据地表和井中地球化学成果,根据油气井中普遍存在的烃类向上趋轻的结构梯度和各指标正向运移梯度及晕源对比,揭示了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了微裂缝网络系统的重要性,对微运移机理进行了讨论,较好地解释了地表化探异常的成因机理.

     

  • [1] 汤玉平,蒋涛,刘运黎.油气藏不同部位ΔC差异性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1):76-77.
    [2] 汤玉平,龚维琪,邓树立.油气化探异常类型及成因机理研究[A].第四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论文集[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19-25.
    [3] 吴传璧.上置晕与物质的"类气相"垂向迁移[J].地学前缘,1998,5(1):185-192.
    [4] 汤玉平,丁相玉,龚维琪.油气藏上置化探异常形态类型及其成因讨论[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1):75-79.
    [5] 吴传璧.油气化探发展脉络的思考[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6] 刘庆生.综合磁学、地球化学与矿物学方法直接寻找油气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A].第四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论文集[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7] 贾中相.生成量、聚集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2):196.
    [8] 刘文汇.试论成烃的地球化学场[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1):3.
    [9] 钱志浩.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2):186.
    [10] 黄海平.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作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3):27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87
  • HTML全文浏览量:  66
  • PDF下载量:  38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1-04-13
  • 修回日期:  2002-10-06
  • 刊出日期:  2002-09-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