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
[2] |
张渝昌.中国含油气盆地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50.
|
[3] |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
[4] |
王鸿祯,刘本培,李思田.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A].见:王鸿祯,刘本培,李思田等编.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3~34.
|
[5] |
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等.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54.
|
[6] |
许志琴,侯立玮,王宗秀等.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02~136.
|
[7] |
肖序常,汤跃庆,冯益民等.新疆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10.
|
[8] |
王作勋,邬继易,吕喜朝等.天山多旋回构造演化及成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
[9] |
高长林.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增):523~531.
|
[10] |
付孝悦.青藏特提斯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6):507~516.
|
[11] |
秦德余,高长林,吉让寿.东秦岭地区古洋盆及其两个大陆边缘[A].见:李清波编.现代地质学研究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63.
|
[12] |
边千韬,赵大升,叶正仁等.初论昆祁秦缝合系[J].地球学报,2002,23(6):501~508.
|
[13] |
张旗,周国庆.中国蛇绿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82.
|
[14] |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等.东秦岭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球化学鉴定[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2):135~146.
|
[15] |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等.东秦岭造山带与盆地[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1~197.
|
[16] |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等.地球化学在古生代盆地分析中的新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油气勘查四十年专辑):22~24.
|
[17] |
唐克东,张允平.内蒙古缝合带的构造演化[A].见:肖序常编.古中亚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54.
|
[18] |
唐克东.中朝板块北侧褶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
[19] |
高长林.中国内蒙古中部和陕南东部两类古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1~84.
|
[20] |
左国朝,李茂松.甘蒙北山地区古生代岩石圈形成与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21] |
汤耀庆,赵民.中国天山板块构造演化[A].见:肖序常编.古中亚复合巨别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9~124.
|
[22] |
谢鸣谦.拼贴板块构造及其驱动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56.
|
[23] |
王骏,王东坡,乌沙科夫C A等.东北亚地区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远景[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104.
|
[24] |
潘桂棠,陈智梁.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65~128.
|
[25] |
许效松,徐强,潘桂棠等.中国南大陆演化与全球古地理对比[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
[26] |
朱夏.活动论构造历史观[J].石油实验地质,1991,13(3):201~209.
|
[27] |
黄汲清,陈炳蔚.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1987.
|
[28] |
钟大赉.滇川西部古特提斯造山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