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烃源岩与输导体系配置规律研究——以济阳坳陷临南洼陷为例

王克 查明 吴孔友 张晋芳

王克, 查明, 吴孔友, 张晋芳. 烃源岩与输导体系配置规律研究——以济阳坳陷临南洼陷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28(2): 129-133.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29
引用本文: 王克, 查明, 吴孔友, 张晋芳. 烃源岩与输导体系配置规律研究——以济阳坳陷临南洼陷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28(2): 129-133.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29
Wang Ke, Zha Ming, Wu Kongyou, Zhang Jinfang. CONFIGURATION RULE OF SOURCE ROCKS AND MIGRATION SYSTEM——AN EXAMPLE FROM THE LINNAN SAG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WAN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6, 28(2): 129-133.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29
Citation: Wang Ke, Zha Ming, Wu Kongyou, Zhang Jinfang. CONFIGURATION RULE OF SOURCE ROCKS AND MIGRATION SYSTEM——AN EXAMPLE FROM THE LINNAN SAG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WAN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6, 28(2): 129-133.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29

烃源岩与输导体系配置规律研究——以济阳坳陷临南洼陷为例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29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5A-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克(1979- ),男(汉族),湖北仙桃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E122

CONFIGURATION RULE OF SOURCE ROCKS AND MIGRATION SYSTEM——AN EXAMPLE FROM THE LINNAN SAG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WAN BASIN

  • 摘要: 烃源岩与输导体系的配置组合,按二者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垂向、侧向和交错接触型3种;按输导体的类型不同,可分为源岩—断层、源岩—连通砂体和源岩—不整合3种。分析了形成各类组合的控制因素,指出了源岩与输导体系配置规律的研究意义。不同的配置组合油气运移方式、运移效率以及形成油气藏的类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并最终导致油气空间分布的不同特点。济阳坳陷临南洼陷中央隆起带源岩—断层配置组合决定了油气垂向优势运移,而夏口断裂带源岩—连通砂体配置组合决定了油气横向优势运移。

     

  • [1] 张义杰,况军.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其划分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1997,18(2):180~184
    [2] 赵靖舟.油气系统理论及中国西北含油气系统划分[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7,12(5):14~38
    [3] 赵阳,刘震,宋书君.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区通王断裂带下第三系成藏动力及输导体系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6):557~561
    [4] 赵文智,何登发,瞿辉等.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流向研究的意义[J].石油学报,2001,22(4):7~12
    [5] 姜建群,廖成君,张福功.指导油气勘探的新思路——从含油气系统到油气成藏动力学[J].西北地质,2002,35(2):34~40
    [6] 付广,刘洪霞,段海风.断层不同输导通道封闭机理及其研究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404~408
    [7] 朱光有,金强.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研究——以东营凹陷牛38井为例[J].石油学报,2002,9(5):34~39
    [8] 陈中红,查明.济阳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结构及排烃的非均一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6):45~47
    [9] 张卫海,查明,曲江秀.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2):118~120
    [10] 付广,薛永超,付晓飞.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1):24~26
    [11] 谢泰俊,潘祖荫,杨学昌.油气运移动力及通道体系[A].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85~405
    [12] 赵忠新,王华,郭齐军等.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8):527~536
    [13] 龚再升,杨甲明.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J].中国海洋油气地质,1999,13(4):235~239
    [14] 陈强路,刘毅,朱美茜.油气生成、运移模拟实验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4):352~35
    [15] 郝芳,邹华耀,杨旭升等.油气幕式成藏及其驱动机制和识别标志[J].地质科学,2003,38(3):403~412
    [16] 熊伟,阂伟,刘承华.胜北地区油气输导体系分析及其勘探意义——以沱75井失利原因分析为例[J].断块油气田,2003,10(1).9~11
    [17] Hooper E C D.Fluid migration along growth faults in compacting sediments[J].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1991,4(2):161~180
    [18] 阎福礼,贾东,卢华复等.东营凹陷油气运移的地震泵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4):295~298
    [19] 于翠玲,曾溅辉.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流体运移与油气成藏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129~133
    [20]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第3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43~15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28
  • HTML全文浏览量:  53
  • PDF下载量:  32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6-14
  • 修回日期:  2006-01-23
  • 刊出日期:  2006-03-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