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楚雄前陆盆地的改造变形

丁道桂 潘文蕾 黄继文

丁道桂, 潘文蕾, 黄继文. 楚雄前陆盆地的改造变形[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 34(4): 345-351.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45
引用本文: 丁道桂, 潘文蕾, 黄继文. 楚雄前陆盆地的改造变形[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 34(4): 345-351.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45
Ding Daogui, Pan Wenlei, Huang Jiwen. Deformation of Chuxiong Foreland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2, 34(4): 345-351.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45
Citation: Ding Daogui, Pan Wenlei, Huang Jiwen. Deformation of Chuxiong Foreland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2, 34(4): 345-351.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45

楚雄前陆盆地的改造变形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45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楚雄盆地重点古油藏解剖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项目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丁道桂(1946-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盆地构造研究.E-mail:ddgwx@yahoo.com.cn.

  • 中图分类号: TE121.1

Deformation of Chuxiong Foreland Basin

  • 摘要: 云南省的楚雄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古特提斯的金沙江—墨江洋在中三叠世碰撞关闭后,在哀牢山—红河碰撞造山带东北侧形成的中生代前陆盆地。盆地曾先后经历了2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第Ⅰ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始新世,是以哀牢山—红河碰撞造山带的隆升,并由南向北,向楚雄前陆盆地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形成变形强度逐渐衰减的递进逆冲—褶皱变形带,以及伴随在推覆体旁侧的左行平移走滑断裂作用的改造;第Ⅱ期为渐新世末—中新世时期,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的楔入与持续榨挤,楚雄盆地由近E-W的轴向被推挤为NW走向,并同时发生了右行平移和简单剪切为主的断裂作用改造,以及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持续的逆冲—褶皱变形。

     

  • [1] 刘本培,冯庆来,方金乔.滇西南昌宁—孟连带和澜沧江古特提斯多岛洋的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3,18(5):529-539.
    [2] 吴根耀.藏东左贡地区碧土蛇绿岩:古特提斯主洋盆的地质记录[J].科学通报,2006,25(6):685-693.
    [3] 钟大赉,吴根耀,翟国明,等.滇川西部古特提斯造山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吕伯西,王增,张能德,等.三江地区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专属性[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5]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352-447.
    [6] 蔡立国.楚雄盆地形成、构造形变及叠加改造关系研究[R].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8.
    [7] 沈上越,魏荣,程惠兰,等."三江"哀牢山带蛇绿岩特征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8,17(1):1-8.
    [8] 程裕淇.中国区域地质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65-384.
    [9] 刘福田,刘建华,何建坤,等.滇西古特提斯造山带下扬子地块的俯冲板片[J].科学通报,2000,45(1):79-83.
    [10] 谭富文,尹福光,许效松,等.楚雄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单元及沉积标识[J].沉积学报,2000,18(4):573-579.
    [11] 李秀梅.楚雄盆地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及综合评价[J].云南地质,2000,19(4):416-422.
    [12] 何登发,雷振宇,金维竣,等.楚雄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保存单元研究[R].昆明: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2001.
    [13] 夏维书,李云杰,苟汉成,等.楚雄盆地西舍路至碧城镇区域地质综合大剖面研究报告[R].昆明:滇黔桂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1.
    [14] 刘池阳,王震亮,任战利,等.楚雄盆地原盆恢复及油气动态、成藏条件研究[R].西安: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2003.
    [15] 汤良杰,金之钧,李儒峰,等.楚雄盆地波动过程及其对油气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R].北京: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200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49
  • HTML全文浏览量:  78
  • PDF下载量:  149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9-22
  • 修回日期:  2012-05-10
  • 刊出日期:  2012-07-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