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34卷  第4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第4期目次
2012, 34(4).
摘要(1455) PDF(913)
摘要:
盆地·油藏
楚雄前陆盆地的改造变形
丁道桂, 潘文蕾, 黄继文
2012, 34(4): 345-351.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45
摘要(1948) PDF(1499)
摘要:
云南省的楚雄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古特提斯的金沙江—墨江洋在中三叠世碰撞关闭后,在哀牢山—红河碰撞造山带东北侧形成的中生代前陆盆地。盆地曾先后经历了2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第Ⅰ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始新世,是以哀牢山—红河碰撞造山带的隆升,并由南向北,向楚雄前陆盆地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形成变形强度逐渐衰减的递进逆冲—褶皱变形带,以及伴随在推覆体旁侧的左行平移走滑断裂作用的改造;第Ⅱ期为渐新世末—中新世时期,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的楔入与持续榨挤,楚雄盆地由近E-W的轴向被推挤为NW走向,并同时发生了右行平移和简单剪切为主的断裂作用改造,以及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持续的逆冲—褶皱变形。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泥页岩有机储集空间研究
朱日房, 张林晔, 李钜源, 李政, 刘庆, 王秀红, 王茹, 王娟
2012, 34(4): 352-356.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52
摘要(2452) PDF(1659)
摘要:
根据干酪根生烃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讨论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泥页岩生烃演化对储集空间的贡献。研究认为,东营凹陷这2套泥页岩具有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2000~3000m是泥页岩岩石力学性质发生明显转变的阶段,岩石脆性变大,在3000m以下,有机孔隙保存条件较好。在此基础上计算2套不同丰度泥页岩在不同埋深条件下的有机储集空间的大小。结果表明,有机质丰度较低(TOC含量小于2.0%)的泥页岩,生烃次生孔隙非常有限,而高丰度烃源岩(TOC含量大于4.0%),在演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生烃转化能形成4%以上的次生孔隙。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埋藏较深,演化程度较高,在深洼处具有较丰富的生烃次生孔隙;而沙三下亚段总体演化程度不高,其生烃产生的次生孔隙仅局部地区发育。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南坡中生界顶部不整合结构特征及成藏作用
吴孔友, 白森, 崔世凌
2012, 34(4): 357-361.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57
摘要(2901) PDF(1066)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坡中生界顶部不整合共发育3种类型: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并在纵向上分为3层结构:底砾岩或水进砂体、风化粘土层和风化淋滤带,不整合的每层结构都具有各自的测井响应特征和识别标志。由于每层结构的岩性不同,可形成7种配置关系。通过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分析,曲堤地区不整合风化淋滤带次生孔隙发育。不整合对于研究区内的油气起到了运移和聚集成藏双重作用,因此,开展不整合控藏作用研究,对惠民凹陷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贵州南部印支晚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
王津义, 彭金宁, 王彦清, 刘光祥, 高林
2012, 34(4): 362-367.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62
摘要(2347) PDF(1112)
摘要:
贵州南部构造变形分带明显,贵阳—贵定—三都以北,断裂带呈近南北走向分布;包裹体数据证实,现今断裂带主活动期在印支晚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符合雪峰山由东向西推覆产生的递进(衰减)变形的总体规律。断裂带岩组样品揭示,岩石主要受到了上盘面理向下盘面理的挤压扭动作用,断层性质多为压性。断裂带以脆性形变为主,伴生少量韧性变形;贵阳—贵定—三都以南,属于雪峰山由东向西推覆作用下的中弱或弱变形带,且受垭紫罗挤压、走滑构造带共同影响,形成北东走向宽缓的背向斜构造格局。这反映了在地史演化过程中,该区北东部所承受的构造应力与西南部之间存在的巨大构造差异。现今,在构造弱变形带内的安顺凹陷、长顺凹陷可能是油气运移聚集最为有利的勘探区。
断陷盆地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聚集——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为例
张君龙, 蒙启安, 漆家福
2012, 34(4): 368-375.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68
摘要(2312) PDF(1060)
摘要:
通过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沉积充填类型、烃源岩发育特征、圈闭类型、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间的相互响应配置关系研究,从盆地及凹陷内部2个层次分析了构造样式的控油作用。指出从盆地级别角度来看,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塑造了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走滑半地堑等多种凹陷结构变形。不同凹陷结构决定了沉积体系充填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并影响了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形成了垂向上不同层位的多样生储盖组合,进而控制了多层位不同油藏类型的叠置复式成藏组合。而从凹陷内部构造变形分析得出发育的构造样式可划分为裂陷期断陷型、断拗期张扭型、反转期扭压反转型3期3大类18种类型,裂陷期发育的断陷型构造样式控制下形成的圈闭是原生油藏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场所;反转期发育的挤压构造是形成次生油藏的有利指向;断拗期及反转期发育的构造样式构建了多种类型断—砂输导体系。总体上断陷盆地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对生、储、圈、运等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具有控制作用,从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构造属性及后期改造
李相博, 刘化清, 完颜容, 冯明, 魏立花
2012, 34(4): 376-382.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76
摘要(2531) PDF(1242)
摘要:
基于60多条地表露头考察及300多口重点探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原理,对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构造环境、盆地构造属性以及盆地后期改造等几个构造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具有三分性:主体为克拉通坳陷盆地,南(西南)缘具前陆盆地性质,西北缘具裂陷盆地性质,这一格局与鄂尔多斯盆地特殊的地质边界条件以及晚三叠世特殊的受力方式有关;(2)晚三叠世原型盆地主要经历了4期多种方式的后期改造作用,造成盆地面积与改造前相比缩小了约30×104km2;(3)依据残存烃源岩分布,指出除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及西缘冲断带下盘外,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相邻的六盘山盆地以及南缘渭河盆地也是今后值得探索的勘探新区域。
柴西南跃进斜坡区下干柴沟组层序地层研究
王波, 薛建勤, 崔晓松, 曹彤, 丁旭光, 郭少斌
2012, 34(4): 383-387.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83
摘要(2359) PDF(971)
摘要:
采用钻/测井、地震及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跃进斜坡区下干柴沟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下干柴沟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可识别出9个层序界面,进而划分出8个四级层序。根据岩心观察认为柴西南跃进斜坡区为辩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主体处于辩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结合砂体展布、构造及地震反演,在下干柴沟组层序Ⅲ预测2个可能的岩性圈闭有利区带,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格局与盆地发育特征
易海, 张莉, 林珍
2012, 34(4): 388-394.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88
摘要(2257) PDF(1393)
摘要:
华南板块整个构造发展史是一个大陆地壳逐步增生、地壳结构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南海北部陆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亦是这一构造演化过程的一部分,其构造格局主要受区域基底断裂分隔,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展布特征。南海北部中生代沉积盆地主要发育在粤中—粤东沉降带和东沙—高雄陆缘沉降带。东沙—高雄陆缘沉降带是南海北部海域最主要的中生代盆地发育区带,发育了潮汕、高雄和笔架3个中生代陆缘盆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总面积约6.7×104km2;在这3个盆地中发育了巨厚的上三叠统—白垩系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基础地质条件,是未来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查的有利区带。
江苏黄桥地区龙潭组沉积相与有利储层预测
李建青, 蒲仁海, 武岳, 田媛媛
2012, 34(4): 395-399. doi: 10.11781/sysydz201204395
摘要(2632) PDF(1092)
摘要:
由于印支不整合褶皱抬升,下扬子局部地区龙潭组被剥蚀,钻井揭示残余的龙潭组砂岩横向变化明显。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解释等综合分析表明,江苏黄桥地区龙潭组为向上变粗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序列,砂岩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分流河道沉积。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和孔隙度反演结果表明,较高波阻抗的砂岩平面上呈3个三角洲前缘朵状体展布。龙潭组砂岩平均孔隙度在4%~10%之间,平均孔隙度随现今埋深变浅而增大。
苏里格地区致密砂岩地层水赋存状态和产出机理探讨
王晓梅, 赵靖舟, 刘新社
2012, 34(4): 400-405.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00
摘要(2763) PDF(1138)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区是中国最大的非常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该地区西部和北部上古生界产水普遍,气藏内无统一气水界面,气水分布十分复杂。该文以致密砂岩成藏动力学为出发点,综合成藏要素、现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流体的渗流机理,探索了苏里格地区的地层水赋存状态和产出机理。研究认为,苏里格地区气、水分布规律复杂性的主要原因即生烃膨胀力和储层毛细管阻力的差异。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地层水存在束缚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水3种赋存状态,束缚水区基本位于生气强度大的东部地区,试气井主要为产气井;毛细管水基本分布在生气强度小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试气井主要为气水同产井;自由水呈零星分布。
川西坳陷陆相天然气勘探新思考
王鹏, 李瑞, 刘叶
2012, 34(4): 406-411.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06
摘要(2389) PDF(970)
摘要:
位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前缘的川西坳陷上三叠统—侏罗系为1套陆相致密—超致密碎屑岩含气层系,通过长期勘探,构造及与构造相关的各类复合型圈闭气藏基本探明。通过应用"连续型"气藏理论对该区进行分析,认为川西侏罗系属"远源"气藏,不具备"连续型"气藏成藏条件;须家河组具备"连续型"气藏成藏条件和特征,特别是须五段及部分须四段埋深相对较浅,泥页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生气量大,与砂岩广泛大面积接触,具备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并探的优势,剩余勘探潜力巨大,是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最现实的开发领域。针对川西须家河组这一老勘探对象,开展"连续型"气藏富集规律研究,利用地质—测井—地震技术联合预测优势,尤其注重依托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叠前储层、裂缝和含气性检测新技术的应用,配套先进的钻井、储层改造和保护等工程工艺技术和设施,预期仍然可取得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突破。
川西丰谷地区须四段钙屑砂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罗文军, 彭军, 曾小英, 刘焕, 肖艳, 唐勇, 杨小陈
2012, 34(4): 412-416.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12
摘要(2525) PDF(975)
摘要:
川西坳陷丰谷地区须家河组四段钙屑砂岩储层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以碳酸盐岩岩屑含量高(达到碎屑组分90%以上)、碳酸盐胶结发育、低孔低渗为特征,但在普遍致密的背景下部分层段发育优质储层(孔隙度达到12%以上)。通过对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的深入分析,认为储层方解石的差异胶结作用是优质储层原生孔隙保存的关键,而后的破裂作用形成的裂缝沟通了储层与油气侵位的酸性流体,使储层得到大幅改善,后期油气的充注使储层孔隙得到良好的保护。
油气地球化学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张俊, 赵红静, 张敏
2012, 34(4): 417-421.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17
摘要(2503) PDF(912)
摘要:
通过系统测试松辽盆地梨树断陷3个气田和3个油气田天然气的化学组成以及碳同位素组成,分析了天然气的组成特征与平面分布特征,综合判断了各油气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梨树断陷的天然气以烃类为主,CO2含量低,烃类气体和CO2均为有机成因,可以分为3种成因类型。第一类为不同成熟度的油型气的混合气,主要分布在北部斜坡带的皮家气田和中央构造带的八屋、四五家子油气田,碳同位素多发生了倒转;第二类为高—过成熟阶段形成的煤成气,分布在中央构造带南端的孤家子气田和东南斜坡带的新立油气田,具有负碳同位素系列;第三类为油型气和煤成气的混合气,分布在中央构造带的后五家户气田。
类异戊二烯烷烃非对映异构体的色谱—质谱分离及条件优化研究
吴应琴, 王永莉, 雷天柱, 王有孝, 夏燕青
2012, 34(4): 422-426.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22
摘要(2318) PDF(1001)
摘要:
运用GC-MS对准噶尔盆地煤样及孤岛稠油样中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分析,首次检测到了丰富的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类化合物:iC18(2,6,10-三甲基十五烷)、Pr(2,6,10,14-四甲基十五烷)和Ph(2,6,10,14-四甲基十六烷)及其非对映异构体。并考察了色谱柱类型、长度、程序升温等对类异戊二烯烷烃非对映异构体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时确定了程序升温色谱分离类异戊二烯烷烃非对映异构体的最佳条件,对样品中的降姥鲛烷、姥鲛烷、植烷与其非对映异构体进行了分离,对姥鲛烷、植烷的分离度最高可分别达0.7及0.9。
塔城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特征及其生烃潜力
蒋宜勤, 高岗, 柳广弟, 王绪龙, 裴立新, 向宝力, 唐勇
2012, 34(4): 427-431.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27
摘要(2824) PDF(982)
摘要:
在塔城盆地野外露头和塔参1井钻井烃源岩发育特征与有机地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炭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通过烃源岩岩性与有机质丰度分析认为,较好的烃源岩主要为泥质岩,其次为碳质泥岩和煤,上石炭统泥岩总体要好于下石炭统。烃源岩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具有倾气型特征。烃源岩演化程度普遍达到了高—过成熟阶段,但仍有一定的残余生烃潜力。应加强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及其生烃史与盆地构造演化的匹配关系和成藏历史的研究。
利用颗粒荧光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气藏充注史
邢恩袁, 庞雄奇, 肖中尧, 姜振学, 张永生, 郭继刚
2012, 34(4): 432-437.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32
摘要(2356) PDF(848)
摘要: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致密气藏的充注史与油气分布规律,选取该气藏的DB101、DB103和DB2等3口井的36块砂岩样品,进行颗粒荧光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B101井与DB2井曾经在同一个古圈闭内,DB103井则在另一个独立的古圈闭内,古圈闭内的油藏呈层状分布特征。DB101井现今水层为早期油气的运移路径;DB103井气水界面以下可能存在残留油气层,真正的气水界面比现今气水界面深;DB2井部分古油层晚期被破坏。古油藏的分布及演化对现今油气的分布聚集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方法·技术
陆相断陷盆地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过程物理模拟
赵卫卫, 李得路, 査明
2012, 34(4): 438-444.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38
摘要(2650) PDF(960)
摘要:
砂岩透镜体油藏是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中储量增长的重要类型,但目前对其成藏动态过程和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该文根据陆相断陷盆地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地质特征,针对性地建立岩性圈闭模型,对砂岩透镜体油藏石油运聚成藏过程进行物理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地质条件下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过程、成藏机理均存在差异,幕式成藏具有成藏效率高、速度快的特征,即油气源条件、输导条件、源储距离及砂体物性条件是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塔北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热模拟实验及其供烃意义
黄继文, 顾忆, 陈强路, 邵志兵
2012, 34(4): 445-450.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45
摘要(2608) PDF(922)
摘要:
采用人工样品与地质样品2套模拟实验方案,开展了塔北志留系沥青砂岩作为再生烃源的生烃潜力的模拟实验。综合人工样品与地质模拟实验中不同温度的产率、产物组成变化,志留系沥青砂岩作为再生烃源的演化可分为蒸发分馏排油气阶段(模拟温度100~300℃,相当于Ro<0.9%)、裂解油气生成排出阶段(模拟温度325~400℃,相当于Ro=0.9%~1.8%)、裂解生排气阶段(模拟温度大于400℃,相当于Ro>2.0%)3个不同的演化阶段。就塔北志留系沥青砂岩实际埋深及成熟度而言,能进入裂解油气生、排阶段的志留系沥青砂岩,现今埋深应在6000m以上的,主要分布于沙西—哈拉哈塘地区。资源量估算认为,塔北志留系沥青砂岩虽不足以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但也是塔北地区重要的辅助性再生烃源。
受力状态下白云岩溶蚀实验及其地质意义
罗开平, 范明, 刘运黎, 韩彧
2012, 34(4): 451-453.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51
摘要(2415) PDF(882)
摘要:
白云岩储层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岩作用改造,溶蚀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基于对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的研究,针对储层中裂缝、微裂缝等构造形迹与溶蚀孔隙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前人相关研究和实验基础上,通过受力状态下白云岩溶蚀实验,探讨了裂缝(微裂缝)对于白云岩溶蚀作用的影响,表明裂缝发育能促进溶蚀作用的进行,构造形变(裂缝)影响下的埋藏溶蚀可能是白云岩储层主要的改造机制。
高温高压水洗物性变化实验研究——以塔里木轮南油田T油组为例
郭平, 徐云林, 石美, 张娟, 练章贵
2012, 34(4): 454-458. doi: 10.11781/sysydz201204454
摘要(2149) PDF(908)
摘要:
塔里木轮南油田T油组已有20年注水开发历史,近年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水洗动用状况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均未在地层条件下进行。该文利用取自该油田的流体和岩心,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水洗模拟实验,以弄清储层条件下油水渗流规律,研究储层长期水洗后微观孔隙结构、润湿性等变化特征。实验表明:水洗过后,岩心孔渗降低幅度随水洗倍数增加而略有增大,分选性变差;水湿性随水洗倍数增大而增强;相渗曲线的Swi与Sor均增大,Krw(Sor)降低,驱油效率降低;水洗后未形成大孔道,造成水提前突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TI层内存在平面与纵向非均质性。